摘要:小兒煲傷有年上升的趨勢,針對燒傷兒童的性別、常見的原因、地點、發生時有無成人在旁邊、燒傷預防措施、燒傷后家庭急救處理方法等開展健康教育。目的是普及小兒燒傷知識,宣傳保育常識,引起家長、保育人員的重視,提高低齡兒童看護者的燒傷安全意識,加強對低齡兒童的管理與教育,減少燒燙傷的發生,同時提高人們燒傷的急救處理能力。
關鍵詞:小兒;燒傷;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1A-0080-02
1 臨床資料
我院燒傷科2005年5月--2007年5月收治1歲~8歲的小兒燒燙傷153例,男94例,女59;燙傷134例。火焰傷17例,電傷2例。
2 原因分析
2.1 小兒燒燙傷與性別的關系男孩燙傷發生明顯高于女孩,這與男孩生性活潑,好玩好動,好奇心強有關,而女孩子相對較膽小有關。
2.2 小兒燒燙傷的主要原因小兒燒燙傷的主要原因是熱燙傷,大多是開水、熱粥、菜湯、熱油。臨床上常見以下幾種情況:①抱著小孩吃飯、喝茶,由于小兒動作快,抓翻菜湯、面條、茶杯而燙傷;②農村或進城打工的人員,條件差的家庭,習慣把熱稀飯、湯鍋、菜鍋、火鍋放在地上,小孩跑上跑下摔倒坐入鍋內而燙傷;③給小孩洗澡時,先倒開水在盆中,再放冷水混合,在大人取冷水時小孩先進入盆中而燙傷;④小孩在學步車內,家長忙于給小孩煮面條、稀飯,而小孩拉住煤氣道,打翻灶臺上的湯鍋而燙傷;⑤小孩學走路,步態不穩,冬天取暖時跌在火盆里,或打翻熱水瓶、熱水杯等而燙傷;⑥小孩3歲后,活動范圍擴大,家長看護不周時。小兒打翻各類盛熱容器而燙傷,或打開飲水機開關而燙傷;⑦用熱水袋取暖,水溫溫度高,灌得滿,不排氣,造成熱水袋破裂而燙傷,或熱水袋未用布包裹而直接燙傷;⑧小孩玩打火機、火柴、易燃物品時,因衣服燃燒而致燒傷。
2.3 小兒燒傷的地點家庭環境是小兒主要的活動場所,所以燒傷大多發生在室內,其中最多的在廚房,其次在客廳。
2.4 燒傷發生時是否有成人在旁邊大部分燒傷發生時有成人在旁邊,而且常常幾個人在,往往在談笑間、在忙碌間忽略了危險的存在,忽略小孩的管理,說明許多的家長缺乏識別危險的能力,警惕性不高。也有農村或進城打工人員的小孩無人看護,無專人管理而發生燙傷。
3 小兒燒傷的預防措施
小兒燒傷絕大多是家長、保育人員責任心不強,警惕性不高,管理不嚴,照顧不周而引起。經常性的健康教育是一項最基本的措施。普及燒傷預防知識,加強對小兒管理教育,使小兒燒傷減少到最低限度。具體方法有:①看護者應用高度的責任心,安全防范意識。⑦易引起燙傷的物品,如熱水瓶、開水壺、湯盆、飲水機、火爐、煤氣灌應放置在不被小孩接觸到的地方。有小孩的地方禁止將稀飯鍋、炒菜鍋、油鍋放在地上。③給小孩洗澡時先倒冷水再加開水混合。④不要把小孩單獨留在房中,尤其不要留在存放熱水壺、熱水瓶的房間內或是廚房內,以免打翻熱液或著火而燒傷。⑤用熱水袋取暖時,水溫度在50℃左右,灌2/3滿,排氣,并用包布包裹。⑥給稍大的兒童進行預防意外傷害教育:不玩火柴、打火機、不接觸易燃易爆物品,玩耍時遠離電源。⑦對農村或進城打工人員的孩子及放假在家的孩子應重視他們的看護和安全。
4 燒傷后家庭緊急處理
小兒燒傷后常由于驚嚇、緊張不知所措,失去應急處置的時機。請記住“沖、脫、泡、蓋、送”。沖:用清潔的冷水沖洗,可立即降溫。脫:脫去被火或被熱液浸透的衣褲,減少繼續損傷。泡:四肢浸泡,軀干用冷毛巾反復外敷,可持續降溫。中小面積的燒傷立即采取以上簡便措施,因為用水沖泡,可使傷部冷卻,具有減輕損傷和減少疼痛的作用。不要花費時間去找牙膏、紅花油、紫藥水等外涂,以免失去最有效的救治時機和機會,并給入院后燒傷面積的估計、深度估計及清創帶來困難。對于中等以上面積的燒燙傷,經處理后立即送醫院,最好在傷后2 h內送到醫院,以免失去補液時間,導致休克的發生。
5 體會
燒傷給小兒造成很大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換藥的痛苦、輸液的痛苦、手術植皮的痛苦,大多只會用哭來表達。燒傷后色素的形成,疤痕所致的毀容,功能的障礙等還會影響小兒的一生。現在兒童醫療保障機制還不完善,燒傷后昂貴的醫療費用,給小兒家庭造成極大的痛苦及沉重的經濟負擔,尤其在農村、進城打工的家庭。所以,小兒看護者要有責任心,有燒傷安全意識,避免小兒燒傷。同時,燒傷科護士有責任,有義務向更多的家長,保育員及社會其他成員進行燒傷危險意識教育,安全防護 意識教育。
(本文編輯衛竹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