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888(2008)1A-0083-02
心力衰竭是日趨嚴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致殘率高、致病率高。健康教育是一種治療手段。在護理工作中開展健康教育,對促進病人康復、預防疾病、改善護患關系具有積極作用。為此,我科對慢性心力衰竭多次住院病人實施健康教育,收到較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住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的病人51例,男25例,女26例;年齡5l歲~83歲;原發病依次為冠心病、肺源性心臟病、心肌病、退行性心臟瓣膜病、風濕性心臟病等;因心力衰竭加重在醫院住院平均3次或4次。造成病情加重的原因包括不良生活方式、生活行為;醫療順從性差,間斷用藥或隨意撤減、更換藥物等。
2 健康教育實施過程
2.1 進行健康教育需求評估通過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收集資料,重點了解,分析導致以往及此次病情加重的原因,如起居、飲食、嗜好、活動、情緒等生活習慣及醫療依從性。結合病人住院后的實際情況(疾病狀態、身體狀況、已有知識、學習能力)制定具體健康教育內容。同時定期對病人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排除干擾健康教育的因素。
2.2 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時機急診住院病人在疾病的恢復期,以一對一方式個別指導、床邊教育為主;在住院不同階段制定個體化的教育計劃,結合病情進展的不同時期進行教育,如新人院病人病情加重期,以如何緩解胸悶、氣憋等心功能不全癥狀,選擇安全、舒適體位的示范教育為主;疾病恢復期,針對病人個體進行系統地、有計劃地教育。出院前期以檢查教育效果,彌補知識為主。要求病人及家屬向護士示范、復述所掌握的知識。發給病人心力衰竭有關知識的手冊,以便隨時閱讀。
2.3 健康教育的重點對象以四類病人為反復教育對象:①日常生活能力顯著下降者;②身體健康狀況較差,自護能力較低者;③住院次數多且自認為疾病知識有較多了解者;④對疲勞等癥狀易于忽視的病人及家屬。
2.4 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
2.4.1 幫助病人掌握預防保健知識,增加對疾病的認識曹桂蘭等報道,心力衰竭病人把藥物治療、癥狀和預后3方面學習的重要性排在前3位,說明這3項為心力衰竭病人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病人認為用藥直接關系到治療效果,因而對藥物治療的學習格外關注;對癥狀方面的熟悉有助于病人及時向醫務人員訴說不適,便于及時處理;對預后知識的了解說明病人對自己生命狀態的關注。故對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①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知識。如原發病發展為心功能不全的主要癥狀和體征;應用強心、利尿劑的機制及監測脈搏、尿量的原因與方法;如何安排合理的運動和休息。②加強對自身癥狀的鑒別,尤其是老年人。有資料表明,老年人對心功能不全癥狀的反應較慢,即心功能不全癥狀出現后較長時間才去住院治療。告誡病人當原有癥狀加重或有新癥狀出現時,如手足皮膚緊有繃感,體重增加等.及時向醫務人員咨詢。③學習如何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并獲得有效救治,如何避免誘因,減少心功能不全的發生。④告知病人按時、規范的藥物治療可改善預后,降低病死率。
2.4.2 從醫行為的教育有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病人從未對誘發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因素采取過預防措施,較多的病人不能按心力衰竭護理的特殊要求去做,有些病人更愿意實施自我處置。如在服用藥物中,漏服藥物、自行用藥、不按時服藥、不按指導服藥、拒絕服藥等時有發生。個別病人有保護性欺騙行為,如加量服用或停用利尿藥,長年服用地高辛。此外,為了節省藥費,有的病人將緩釋片減半服用。對此。護士應立即給予護理干預。進行講解、教育,提高病人對藥物的認知程度.如用藥的注意事項、名稱、劑量、服用方法及副反應等,增加病人對醫囑的依從性。正確估計病人出院后可能發生的變化,與病人及家屬一起制定切合實際的院外康復護理計劃,特別提醒病人不可隨意停藥,堅持按時按量服用,并定期、及時就醫,使之達到理想的康復水平。
2.4.3 不良生活方式、行為的教育病人病情加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良生活方式、生活行為,如吸煙、飲酒、喝濃茶、飲食過成、連續長時間打牌、缺乏體育鍛煉、體重超重等。特別是病人對控制鈉鹽的限制不夠重視。說明他們對心力衰竭與攝鹽、飲食的關系認識不清,不遵守低鹽飲食常導致心力衰竭的惡化,因此必須加強對心力衰竭病人飲食方面的教育。健康教育強調改變人的行為方式,促使人們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提高生活質量。教育中要寬容接納,靈活多變,注重實效。出院前期,應進一步強化住院教育內容:①列出家庭和環境的誘發因素;②列出出院后自我監控計劃,選擇合理的飲食、起床、散步、如廁、洗澡有人照顧;③明確出院后繼續用藥的目的和意義;④結合個人興趣及活動能力選擇不同的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2.4.4 就診指導對病人及家屬介紹有下列情況需主動就診:①無法解釋的疲勞、消化道癥狀、運動耐受性下降;②新近發生的勞累性呼吸困難、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③下肢水腫、尿量減少或體重增加。以上內容應強化于病人及家屬記憶中,以能正確復述為目的。出院時發出出院指導書,與病人建立聯系。
3 效果評價
經過系統的個體化健康教育,本組95%的病人達到了預期目標,與韓清萍報道一致。
4 體會
通過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健康教育的工作實踐,認識到對此類多次住院病人應在適當時間,以恰當方式,選擇重點內容,對不同個體進行面對面、一對一的交流教育。在教學互動過程中護士不能僅僅滿足于對病人的衛生宣教,更重要的是通過行為干預把所學知識轉化為有利于其康復的健康行為。
(本文編輯衛竹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