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這樣的疑問,本身就像個偽命題。企業經營的主體當然是企業自身,拯救自己,當然要靠自己,這難道還有什么疑問?然而,近一段時間內全國范圍內大量中小企業的倒閉,卻為我們擺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外界環境的巨大變化已經使得企業修煉內功的成效微乎其微,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誰才是中小企業的救世主呢?
作為全球經濟第一大國的美國,早在1953年,就通過了《中小企業法》,之后又根據環境的變化,陸續出臺近10部相關法律,就是為了保障中小企業的地位。也是在1953年,美國成立一個永久性的獨立機構——小企業管理局,專門用來落實對于小企業的扶持。在資金補助、稅收優惠、促進進出口、就業補貼等方面,中小企業得到了政策的優先考慮,而美國健全的資本市場又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經濟第二大國日本也在1963年通過了《中小企業基本法》。
中小企業之于中國經濟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對于一個貢獻了超過50%GDP、超過75%的城鎮就業人口的龐大群體來說,目前政策對于他們的扶持就顯得很不相稱了。原本就是受重視程度不高、融資難、缺乏法律保護,而今年以來,國際經濟走勢放緩、國內宏觀調控結構調整、銀行貸款緊縮、出口退稅連續降低、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諸多不利因素帶來的困難,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難以承受之重。
我們必須看到中小企業生存危機,除了自身結構性缺陷等問題外,政策上的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和扶持正是導致其生存環境惡劣的首要原因。經濟學家很早就指出,化解中小企業整體重要性與個體弱勢地位的矛盾,充分發揮其在國民經濟中應有的功能,只有依賴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才能做到。我們也可喜地看到,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在落實為中小企業減負、為企業發展提供便利,然而這一切還遠遠不夠,需要有更多的舉措來保護這個對于中國有著特殊意義的“弱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