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下稱“國家質檢總局”)的“電子監管碼”令一出,不想與剛剛正式實施的《反壟斷法》遭遇。8月1日,《反壟斷法》實施的第一天,北京兆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東方惠科防偽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中社網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恒信數碼科技有限公司這四家從事數碼防偽業務的企業,將國家質檢總局告到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日前已受理此案,該案從而成為《反壟斷法》實施后的“第一案”
狀告國家質檢總局
代理兆信等四家企業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學副教授、北京展達律師事務所律師周澤表示:“從2005年4月開始,國家質檢總局不斷推廣電子監管網,督促各地企業對產品賦碼加入電子監管網,同時要求生產企業對所生產的產品賦碼加入電子監管網,供消費者向該網站查詢。去年12月,該局又發布了《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實施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的通知》,要求從2008年7月1日起,食品、家用電器等9大類69種產品要加貼電子監管碼才能生產和銷售。該局推廣中信國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國檢’)經營的電子監管網經營業務,使后者在經營同類業務的企業中形成獨家壟斷的地位,是嚴重的排斥秈限制競爭行為,損害了防偽行業企業參與市場公平競爭的權利。”
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解釋,電子監管網是產品質量監管部門運用信息化手段,為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面向全社會建立的公共服務網,是在第三方(中信集團、中國電信)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基礎上建立的、對產品質量實施電子監管的全國性網絡系統。該網最核心的功能是“真實吋追溯”。
眾多防偽企業不滿
相關企業向法院遞交的行政訴狀中稱,國家質檢總局通過下發文件、召開各種會議等形式,將電子監管網的推廣與中國名牌、免檢產品等評選掛鉤,并規定一些產品不賦碼入網不得銷售,在實際上確立了電子監管網的經營者中信國檢的壟斷地位。眾多受訪的防偽企業表示,防偽行業是大小企業并存,對小企業來講。他們本身客戶群就比較窄,可能就幾十家或上百家客戶,這樣一擠壓的話,可能這些客戶轉眼就沒了,它根本無法維持生計。大企業因為本身涵蓋面比較大,可能客戶群不光在這9大類里面,但業務量損失按比例來講可能減少了20%或30%。
與此同時,更多的防偽企業加入到原告的隊伍中來。8月11日,上海中商網絡有限公司、江蘇南大數碼利。技有限公司兩家防偽企業亦委托周澤律師分別以同樣的事實和理由,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國家質檢總局提起訴訟。8月17日,深圳市倍諾通訊技術有限公司,貴陽高新華美龍技術有限公司兩家防偽企業也加入到原告隊伍中。
電子監管存有爭議
最早提起訴公的四家防偽企業認為,國家質檢總局同中信國存有利益關系,涉嫌壟斷行為。據悉,涉案企業中信國檢注冊資本6000萬元,其中國家質檢總局信息中心“現金出資”1800萬元,擁有30%權益,而這份所謂“現金出資”,其實由中信國檢的大股東墊付,并且不收取利息。國家質檢總局零出資即在涉案企業中占股30%,引發外界質疑。
另外,對電子監管碼的質疑主要存在于兩個爭議焦點:電子監管碼的防偽作用和企業的賦碼成本。一些防偽企業認為,電子監管網運用在全食品行業,利用數碼防偽作為唯一的防偽手段,不僅是不科學而且不經濟。由于賦碼導致企業成本增加使得生產企業尤其是食品生產企業也會加入到反對推廣電子監管碼的隊伍中來。
食品生產企業表示,引入電子監管的主要費用在于銷售包裝。因為食品行業的銷售包裝數額極其巨大,所以一個大型企業每年銷售包裝在電子監管上的花費數額達數十億之多。不過,無論是生產企業的投資,還是流通環節的投入,最后都會以商品價格的形式由消費者來承受。加上查詢時的付出,消費者才是整個“電子監管碼”秈“電子監管網”的最終買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