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哈小型部長會議再次破裂、各國死保農業底線的今天,高盛在中國農業相關產業鏈領域不斷追加投資的行為值得關注。
羅杰斯最新出爐的投資語錄是:“在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農產品。”近期見諸報端的“高盛養豬”新聞成為了這句話的最佳注腳。作為美國華爾街最大的投資銀行,高盛在華進行資本并購絕非首次。比如蒙牛、小肥羊等知名品牌都和高盛有過深入交流。但是,此次對于業界盛傳其在福建、湖南一帶收購中等規模養豬場一事,高盛中國區相關負責人日前卻矢口否認。
高盛養豬別有用心?
8月3日《中國經營報》刊發的一篇報道在業內外引起廣泛關注。有消息稱,高盛近期斥資2~3億美元,在中國生豬養殖的重點地區湖南、福建一帶一口氣全資收購了十余家專業養豬場。早在2006年,高盛就通過收購國內肉類加工龍頭企業雙匯及參股雨潤,在產業鏈的終端布下了棋局。在CPI與PPI持續倒掛的背景下,高企的生產成本并不能有效轉嫁,下游產業的利潤將被大幅壓縮。此時,高盛選擇向肉類加工的上游產業鏈延伸,利益驅動的因素比較明顯。

近兩年來,我國的生豬產業正在從“千家萬戶養殖”、“后院養殖”向專業戶養殖與合作社養殖演變。目前,專業戶養殖與合作社養殖已經迅速占到了全國養殖量的40%。到明年,規模養殖會超過50%,這為國際資本的并購進入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據悉,高盛日前在湖南和福建等地全資并購過來的養豬場并未自己進行經營,一般都是轉手給他人承包,自己只控制最為敏感的價格部分。在多哈小型部長會議再次破裂、各國死保農業底線的今天,高盛在中國農業相關產業鏈領域不斷追加投資的行為值得關注。
據稱,銳意做中國“豬老板”的國際投行并非只是高盛一家,德意志銀行也開始大規模布局中國的養殖業。有消息稱,去年,德意志銀行面向全球發行了“德銀DWS環球神農基金”,該基金將投資定位于以農產品為主的食物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的不同企業,其中,相當一部分資金投向中國,可見中國農業市場存在著巨大機會。
從豬欄伸出的產業鏈條
盡管有報道指出高盛此舉更像技術性的操作而非處心積慮的產業布局,但有著資深國際投資經驗的專家提醒:國內大的投行如中金、建銀等可能都不屑于做這樣的事情,國際資本在投資方面更加現實,更懂得通過資本與產業的結合獲得超值利潤。
“一是國內市場龐大,還可以供給國際市場,銷售不成問題;二是中國擁有世界幾乎最低的勞動成本,豬肉的生產成本容易控制;三是價格上漲空間最大,便于包裝上市,獲取投資題材;四是如果控制該行業,則可以獲取持久的超額利潤。”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說。
“尤其是中國處于該行業的企業普遍比較小,實力比較弱,國外資本通過股權融資的方式能很快介入,不多的資金就能控制終端市場,這是機會所在。”中國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的張海森博士說,中國的生豬養殖及屠宰加工業備受國際資本的青睞并不奇怪。
隨著全球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以及農業問題對于全球經濟的利益攸關,中國的農業及食品產業鏈正在為國際資本創造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而國內對農業相關產業的各類補貼以及財政扶助措施同樣可以惠及進入這一領域的國際資本。這些國際資本的機會還在于可以一手控制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大豆,玉米及豆粕的價格,同時可以一手控制中國的生豬養殖企業,從中直接獲取利潤。
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兩房危機”的影響,7月份,美國大宗商品價格高臺跳水,相應的投資額高達1500億美元的指數基金開始撤離。中國正在成為資金新的逐利場所。德意志銀行是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混業經營的銀行,比摩根、高盛這些專做投行的機構有著更強大的資金實力。他們的目標是參股各種類型的大型農業企業,向中國農業的上游、中游、下游分頭滲透,養豬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分析人士指出:“區別于高盛的全資收購,德意志銀行做的是戰略投資,企業上市或被并購后就會套利退出。”
高盛在有了雙匯和雨潤的肉類加工企業以及成熟的銷售渠道和品牌后,向上游收購養殖廠已無后顧之憂。加上對原材料期貨市場一定的把控力度,產業鏈的依托可謂完整,所以它敢于全資收購。而德意志銀行同樣在整個農業產業鏈方面進行拓展,其戰略投資的靈活性使得他們可以最大程度地規避風險。
“高盛養豬”利弊并存
在各國各種死保農業的背景下,外資對中國農業的大舉進軍,是機會還是風險?
曹建海認為:“預計高盛將定位于高端豬養殖和屠宰,這可能引起國內普通豬肉的價值發現,引領國內豬肉價格上漲。但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了豬肉浪費;強調品牌、綠色、有機、品質、口感等;有助于形成一個現代養殖場和產業化的示范擺脫長期以來家庭養殖的弊病向現代養殖業方向發展。”對于中國農業潛在的相關風險,國際資深投行人士辛勤華進一步解釋說,“關鍵是不能把糧食及其他非農產品(肉禽蛋奶等)這些涉及國家國計民生的經濟命脈產業讓國際資本拿走,國際資本慣常用炒作高利潤、高回報的操作方式來影響產業的發展,久而久之,本國的產業就會失去競爭力。”
“現在,60%的大型的大豆加工業已經被外資控制了,奶牛及奶制品的加工技術我們也都嚴重依賴國外。相當一部分利潤已經被國外拿走了。農業問題或農業危機會把整個金融系統、整個經濟體系一并拉下水。資本以‘養豬’為起點,向整個農業產業鏈延伸滲透,并借助與資本市場的結合,打通價格通道,通過控制產業鏈來獲取超額利潤與豐厚回報,是資本逐利的本性使然,只要資本的運作合規,就不存在惡意與否的問題,也不能將風險歸責于資本。”辛勤華表示。
由于生豬養殖及加工業集中度不高,即使大規模或大范圍的收購也輕易不會構成壟斷。業內人士就曾指出,中國前三大肉類加工企業占全國的總市場份額僅為3,7%,典型的如高盛對雙匯的收購及雨潤進行參股,也不會形成壟斷。但是,生豬養殖及消費的區域性,卻足以使其局部地區獲得價格上的控制力或影響力。
辜勤華進一步解釋到:“更重要的是,在目前關系全球經濟命脈的幾大行業領域,如能源、金融、礦產、電訊等,中國對資金的進入尤其是外資的進入都保持了高度警惕,并高度關注產業安全問題,唯獨農業,中國仍然保持著較大的開放態度,很多在該行業的并購對外資基本上沒有任何門檻限制。
“要想排除或抵御農業的危機,政府需要增加一種緊迫感與危機感,就像我們現在為防范金融風險以提高準備金作為杠桿一樣,對農業也要預計風險并提出相應的抵御措施,在必要時可以動用國家資本的杠桿。”辜勤華建議說。
資本圖謀:農業盛宴退出容易
“目前外資基金投資策略出現變化,日趨理性,爭做天使投資家,投資重心向前期項目和受宏觀經濟影響小的行業轉移。”在資深私募股權融資法律專家李磊看來,生豬及其所在的農業鏈毫無疑問是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小的行業。“如果存在較為長期持久的利潤,進入還來不及,何必急著退出?”
李磊告訴記者,一般來說,私募股權資本(PE)進入一個企業之后,典型的退出途徑有兩種:一是上市,二是并購。企業成功上市,往往意味著股權的超值溢價,也標志著私募股權資本又一個成功項目的誕生,有助于打響PE的品牌。而并購,則意味著更少的成本,更短的操作時間,更恰當的時機,有時也是更隱秘的操作。
如德意志銀行對一些農業企業的介入,就是希望幫助企業實現海外上市的目標。而高盛則是全資收購養豬場,其目標可能是要控制某個基礎產業鏈,與傳統PE的操作手法有很大不同,這也就意味著其并不急于退出。
李磊告訴記者,即使到了需要退出的時候,可能仍存第三種路徑:如金蟬脫殼等。典型的金蟬脫殼的方式就是將生豬在養殖場直接進行交割,當然,這有賴于中國最終推出的生豬期貨的相關規定。據記者了解,2007年開始,“生豬期貨”已經開始提上我國大宗商品期貨交易所的推出日程。作為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國與消費國,“生豬期貨”的推出將可以避免生豬價格的大幅波動,并加劇行業內的規模經營和行業間的縱向整合。
“市場不好時,資本可能會突然抽離,需要說明的是,國際資本控制農業產業鏈,并不一定是在國內賺錢,很有可能是通過對產業鏈的影響力與控制力,在海外獲得相應的收益,如原材料的收益,或出口產品的收益等。”李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