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隨意審視一種文化,諸如“茶文化”、“戲曲文化”、“才子文化”等,動輒都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典籍卷帙浩瀚。與此相比,在壽山石藝術的文化坐標上,有一個特殊的“盲區”——“書面文化”的缺失。因此,諸多眾口徊傳的民間傳說、鄉間野史以及挖掘出土的壽山石文物,成了壽山石的追源溯本的重要依據。
壽山石歷史發展與技藝傳承
民間相傳壽山石始于兩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目前未有足證;福建最早的壽山石現存于省博物館,是由福州閩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嶺石“臥豬”(圓雕)。該石刻工筒樸,形態逼真,證明遠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公元4201年~公元589年),壽山石雕就已問世。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經濟繁榮,佛教興盛,壽山大興寺院健筑,壽山石雕也得以發展。當時僧們利用壽山石刻制佛象、香爐、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為禮品饋贈香客。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重文輕武,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廠東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動了壽山石雕的發展。從福州地區出上的宋墓壽山石俑來看,不僅數量多,且品類豐富,造型各界,生動多姿的各式人物禽獸,刀法簡練,風格嚴謹,可以看出,壽山石雕已進入成熟階段。
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之前,印章多以锏、鐵、玉為材。元明之間,民間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壽山石章以潔凈如玉、柔而易攻應運而生,倍受書畫家、篆刻家的賞識。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迫奏仿漢、斑駁淋漓,中國獨特的篆刻藝術得以風行和發展。“萬朵云霞幾度攀,珠光寶氣絕人寰,風靡皖浙干家刻,功在印壇是壽山”,現代著名金石家錢君陶先生對壽山石在篆刻藝術史上的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壽山石的鈕飾藝術得到長足發展,雕刻藝人繼承并發展了古代玉璽、銅印等風格獨特的印鈕藝術,壽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們的心愛之物、珍藏之寶。由于石章鈕飾的出現,壽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變革與發展,刀具,握刀與運刀的方法都有了改變。過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頂著木柄長刀具雕刻,刀向多顯直線,對于細小的印章鈕頭來說這種方法顯然不適用了;刀具演變成為手鑿與修刀,完全用手掌握,運刀如筆,刀法剛柔相濟,婉轉流暢,所表現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時,受中國畫的影響,出現了高浮雕技法,壽山石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代(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壽山石雕的昌盛時期。史籍記載,雍正時期(公元1723~公元1735年)壽山石雕已納入官府的征稅范圍。雕刻藝術因材施藝,分別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動物及玉鑲嵌各種器皿,印章的鈕飾更加精致多樣,表現技法上出現了陰刻和鏈條技法。據傳,當時乾隆皇帝用過的一套“寶印”,就是用一塊田黃刻制并由兩根鏈條連接起來的三顆印章,技藝高超,堪稱國之瑰寶。
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壽山石雕開始復蘇。70年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東西派融匯交流,取長補短,同時吸收了古代與西方藝術之長,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異,出現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發展了透雕、鏤空雕和銀嵌等新技法。
壽山石品類鑒賞與收藏價值
雕制成工藝品的壽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壽山石的原石,因為它的質地、顏色、光澤和紋路等,也自有其欣賞和收藏價值。宋代學者黃干的《壽山》是目前可考的第一首壽山石詩。這首詩的“轉合”兩句頗有意思:“石為多文招斧鑿,寺因野燒轉熒煌。”黃干認為,壽山石“招斧鑿”的原因是“多文”——由于其紋理的漂亮,惹人愛而被挖掘、被雕琢。或許可以這么說,壽山石最初被人發現而且喜愛是因為其美麗而奇異的紋彩。至少,人們早在宋代之前,就十分欣賞壽山石美麗天成的紋彩之美了。
壽山石的品種極多,品質優良的石頭多出于五花坑、坑頭洞、水晶洞,而以田山昆坑、水坑、山坑最佳。田坑出產的石材系脫離石脈而獨立成塊,多年來一直埋于山昆沙士之中。黃顏色的稱“田黃”,白顏色的稱“白田”,黑顏色的稱“黑田”,粉山昆紅顏色的稱“紅田”,均是壽山石之中的極品。水坑石出產于壽山坑頭洞,石頭的山昆特征是結晶石,呈透明或半透明狀。“魚腦凍”、“黃凍”、“鱔草凍”、“桃花山昆凍”、“牛角凍”、“豹皮凍”等是水坑壽山石中的佼佼者。山坑石則是壽山石山昆中最普及的,目前市場中出現的壽山石,大多是山坑石。
壽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經開始。因為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建于唐光啟三年(公元887年)的壽山村“壽山廣應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廣應院”的故址留有許多壽山石,以后被稱為“寺坪石”。所以明朝徐火勃的《游壽山寺》詩寫:“草侵故址拋殘礎,雨洗空山拾斷珉。”“斷珉”指被“廣應院”僧人收藏過的壽山石。但其時收藏“壽山石”原石可能不是為藝術欣賞,而是為了雕琢之后制造器具。
明末,曹學銓發現并開始收藏田黃石,至清代,“壽山石熱”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于是在收藏壽山石雕品的同時,也掀起收藏壽山石原石的熱潮。壽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價值連城的壽山石工藝品外,其本身的質地,紋理,顏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極具收藏價值。比如說壽山石中的田黃石,因為有“易金十倍”的價值,收藏一塊田黃石,便是一個資產的“保險箱”,也可以說是財產數量的象征。因此從古至今不斷有“千金買田黃”或是“萬金買田黃”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為了藝術的欣賞。現代壽山石收藏家仍有許多熱衷于原石的收藏。
隨著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也隨著壽山石雕藝術的不斷提高,壽山石雕收藏被賦予了欣賞、保值、考古、交流、藏珍等諸多內涵。不但各地的博物館爭相收藏,社會上更涌現出許許多多壽山石雕收藏家,掀起…陣又一陣的壽山石收藏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