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標教材的推廣及新課改理念的深入,實驗探究成為當前物理教學和中招試題改革的熱點.新教材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把科學探究的學習和科學內容的學習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綜觀近幾年中招試題中實驗探究題的類型及趨勢,是穩中有進、穩中有變,重在過程與方法,將設計實驗作為考查的重點,兼顧科學方法和實驗技能方面的考查.涉及實驗探究的內容更廣泛,題型更多樣,對綜合能力的要求更高.
下面結合近年中考試題中有關實驗探究方面的典型試題,從三個方面對實驗探究題進行專題復習,即:實驗設計與科學方法;實驗過程與實驗技能;探究范圍與綜合能力.
[重點考點]
近年的中考試題,在考查同學們科學探究能力的同時,重視對科學思維能力的考查.
科學探究過程包括的七個要素有: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評估、交流和合作.其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是重點,也是中考的主要考點.在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必須結合具體探究內容采用科學的物理分析方法,例如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實驗推理法、轉換法、圖象法、統計法等.
[中考常見題型]
例1 請你設計一個實驗,證明固體可以傳聲.
思路分析:此題是一個考查設計實驗能力的題目.要證明固體可以傳聲,實驗器材應包括發聲體和傳遞聲音的固體.設計實驗的關鍵是發聲體發出的聲音必須很小,要使聲音小到通過空氣傳播聽不到的程度,只有這樣才能證明人所聽到的聲音是由固體傳播的.而這一點恰恰是不少同學在設計實驗時容易忽視的.
參考答案:一位同學在桌子(或竹竿、木棒)的一端用手指輕輕地摩擦,另一位同學將耳朵貼在桌子(或竹竿、木棒)的另一端,體驗是否能聽到聲音,如果能聽到聲音,就證明固體可以傳聲.(只要設計合理均可)
例2 (2007年濰坊)如圖1所示,在“探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驗中,將正在發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輕質小球,發現小球被多次彈開.這樣做是為了().
A. 使音叉的振動盡快停下來
B. 把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C. 把聲音的振動時間延遲
D. 使聲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聲
思路分析:人的視覺能力有限,有些振動是看不出來的,怎樣想辦法將物體的振動“放大”呢?可以用“轉換法”將物體的振動放大.如本題所述,就是將音叉的振動轉換為輕質小球的振動.如果將音叉放入水中,可以看到激起的水花,就是將音叉的振動轉換為水的振動.正確選項為B.
例3 如圖2所示,把一手機設置為響鈴狀態,放在玻璃罩中,用另一手機撥打罩內的手機號碼,可以聽到手機的鈴聲.逐漸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氣,聽到鈴聲逐漸變____,由此可以推論:____.
思路分析:此題的探究過程是:逐漸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氣,可以聽到手機的鈴聲逐漸變小.雖然不能將玻璃罩中的空氣完全抽出而達到真空狀態,但是可以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用“實驗推理”的方法,得出“真空不能傳聲”的結論.
例4 物理課后,小南和小雄將一塊銅片和一塊鋅片插入西紅柿,做成了一個“西紅柿電池”,如圖3.小南和小雄想探究西紅柿電池的電壓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小雄說:“可能與兩金屬片之間的距離有關.”小南想了想說:“也可能與兩金屬片插入西紅柿的深度有關.”為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他們找來了電壓表,連成了如圖3所示的電路.
(1) 請你選擇其中一個猜想,提出驗證的方法.
(2) 目前人們亂扔廢舊電池的現象非常普遍,請你針對這種現象,給有關部門提出一條合理建議.
思路分析:本題在提出問題和猜想的基礎上,要求同學們制定計劃并設計實驗,最后再收集證據.在實驗過程中采用了“控制變量法”.其中第(1)問考查用正確的思想方法設計實驗的能力,第(2)問則從環保的角度考查同學們的情感態度及環保意識.
參考答案:(1) 答案1:探究電壓與兩金屬片插入深度的關系.當兩塊金屬片插入西紅柿某一深度時,觀察并記錄電壓表示數;在同一位置,改變兩金屬片插入的深度,再觀察并記錄電壓表示數.比較兩次電壓表示數的大小與深度的關系.答案2:探究電壓與兩金屬片之間的距離的關系.兩塊金屬片相距一定的距離插入西紅柿,記下插入的深度,觀察并記錄電壓表示數;改變兩金屬片間的距離,兩塊金屬片仍插入相同的深度,再觀察并記錄電壓表示數.比較兩次電壓表示數的大小與距離的關系.(2)分類回收等.
例5 小明想用如下的方法測量大氣壓強的值:將面積為1×10-3 m2的吸盤按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擠出里面的空氣,用最大測量值是5 N的彈簧測力計測量大氣壓力,如圖4所示,然后計算大氣壓強.假設你已經知道大氣壓強的數值為1×105 Pa,請你通過計算說出小明能不能完成測量.
思路分析:此題利用“轉換”、“替代”的思想方法測量大氣壓強.吸盤受到豎直向下的力等于大氣壓強與吸盤面積的乘積,吸盤受到豎直向上的力是彈簧測力計對吸盤的拉力,其大小等于測力計的示數.當吸盤剛被拉掉(平衡剛被打破)時,可以用測力計的示數“替代”吸盤受到的豎直向下的力,即大氣對吸盤的壓力.
參考答案:F=pS=105 Pa×10-3 m2=100 N>5 N,彈簧測力計的量程過小,所以小明不能完成測量.
[重點考點]
在近年中考的實驗探究題中,更重視“實驗過程與實驗技能”的考查,因為課標也要求同學們一定要親歷實驗,一定要掌握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以利于對基本物理規律的理解和應用,中考也正是體現了這一點.
[中考常見題型]
例6 如圖5所示,甲、乙為“研究液體對容器的壓強”的兩個實驗,甲圖表示液體對____有壓強,產生的原因是____;乙圖表示液體對____也有壓強,產生的原因是____.
思路分析:此題要求學生在“親歷實驗”的基礎上,經過“觀察思考”,理解液體壓強的特點.“親歷實驗”和“觀察思考”這兩個環節缺一不可.
參考答案:容器的底部 液體受到重力 容器的側壁 液體具有流動性
例7 在玻璃瓶內裝一些水,用一個插有兩端開口細管的塞子將玻璃瓶口塞緊,如圖6所示.從細管的上端向瓶內用力吹氣,當停止吹氣后,你將看到的現象是____.你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____.
思路分析:此題要求學生通過“親歷實驗”,感受大氣壓的存在,理解大氣壓的作用.
參考答案:液面上升 瓶內氣體壓強大于瓶外大氣壓
例8 (2007年濟寧)天平、溫度計、刻度尺、電壓表是我們實驗中常用的基本測量儀器.圖7中四幅圖表示的是一些同學對這四種儀器的操作和使用情況.其中不正確的是().
思路分析:此題考查同學們的實驗技能,要求同學們會正確使用天平、刻度尺、溫度計以及電壓表.考查的范圍較廣.應選A.
例9 某實驗小組在探究光的折射規律時,將光從空氣分別射入水和玻璃,測得的數據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的數據,請寫出兩條你所發現的規律.(1)____;(2)____.
思路分析:此題主要是培養同學們由記錄的實驗數據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如果曾經親歷實驗,并且經過認真觀察和思考,就會輕而易舉地發現規律,還能提高解題速度.
參考答案:入射角為0°,折射角也為0°;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隨著增大;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玻璃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一定,光從空氣斜射入不同介質中的折射角不同.(可以寫出任意兩條)
例10 甲、乙兩位同學一起測量一只標有“6.3 V0.3 A”字樣的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可供選擇的實驗器材有:電源(電壓恒為12 V)一個,電壓表(量程0~3 V、0~15 V)一個,電流表(量程0~0.6 A、0~3 A)一個,“10 Ω2 A”和“50 Ω1 A”的滑動變阻器各一個,開關一只,導線若干.實驗時,甲同學認為電壓表和電流表都應選用小量程,滑動變阻器應選用“50 Ω1 A”的;乙同學認為電壓表應選用大量程,電流表應選用小量程,滑動變阻器應選用“10 Ω2 A”的.
請你對兩位同學器材選擇的合理性作出評價并填在下面的表中(對于合理之處,不需要指出;指出不合理之處以及不合理之處所產生的后果).
思路分析:解題時把各種數據進行比較,同時要注意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此題不僅要求同學們會正確使用電學實驗器材,而且要求同學們能全面考慮問題,會正確選擇實驗器材,會正確選擇量程,對實驗技能、實驗水平的要求更高.
參考答案:
[易錯易混題型]
例11 (2007年哈爾濱)學校實踐活動小組的同學在利用圖8所示裝置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時,得到如下實驗數據:
(1) 你認為表中哪個數據是不合理的?指出導致數據不合理的原因.
(2) 請你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得出實驗結論.
(3) 許多同學指出該實驗操作方法存在不足,請你利用現有器材進行改進,并敘述改進后有哪些優點.
思路分析:此題要求同學們根據自己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的親身體會,注意實驗操作中的關鍵問題,并能提出改進措施,對實驗技能的要求更高.此題常見錯誤是認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的大小有關,而實驗操作的真正關鍵是“勻速”.
參考答案:(1) “2.9 N”的數據不合理.可能是由于沒有勻速拉木塊造成的.(2)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無關;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3) 改進:拉動木塊下面的木板運動,保持彈簧測力計不動.改進后的優點:實驗易操作,可使讀數準確.
[重點考點]
近年的實驗探究試題更加廣泛地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恰當反映了物理科技發展對社會進步的影響,進一步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這就要求同學們能夠在課本基本探究實驗的基礎上,擴大探究的深度和探究的范圍,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中考常見題型]
例12 小林學過有關機械效率的知識后提出了兩個問題:“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是否越省力?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沒有關系?”針對這兩個問題他做了在斜面上勻速拉動物塊的探究實驗,如圖9所示,并記錄實驗數據如下:
(1) 根據表中數據,可求出第2次實驗的有用功為____J,總功為____J,機械效率是____.
(2) 通過對上述實驗數據的分析,你認為斜面省力情況與斜面傾斜程度的關系問題解決了嗎?得到一個什么樣的結論?____.
(3) 通過對上述實驗數據的分析,你對斜面機械效率的問題可獲得的初步結論是:____.
(4) 如果小林還想探究斜面機械效率與物重的關系,實驗時應控制哪些條件不變?____.
思路分析:此題要求較高,一方面探究力的大小與斜面傾斜程度的關系,另一方面探究機械效率的大小與斜面傾斜程度的關系,必須用控制變量法認真進行探究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并且將這兩個問題區分開來.
參考答案:(1) 0.75 1.1 68%
(2) 問題解決了.同一斜面,物重相同時,斜面越陡越費力
(3) 當物重和斜面的光滑程度不變時,斜面越陡,機械效率越高
(4) 斜面的傾斜程度,斜面的光滑程度
例13 現在,一些大廈都用許多大塊的鍍膜玻璃做外墻(俗稱“玻璃幕墻”),這種外墻既能透射光線也能反射光線.
(1) 外面看玻璃幕墻相當于平面鏡,光線照射到光滑的玻璃幕墻上時會發生____反射,物體經玻璃幕墻反射后所成的像是____(填“實”或“虛”)像.
(2) 小明同學路過某大廈樓前,從側面往玻璃幕墻看去,發現該大廈前的旗桿在玻璃幕墻中的像有錯位現象,如圖10所示.他經過仔細觀察和分析,認為產生這種錯位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上、下兩塊鍍膜玻璃不在同一豎直平面內所造成的.請你利用簡易器材,運用模擬的方法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它,要求寫出這個實驗所需器材和簡述實驗過程.
思路分析:結合具體問題抽象出與之相關的物理問題,聯系相關的物理探究實驗,找出解釋現象、解決問題的正確答案,是聯系實際進行探究的基本方法.玻璃幕墻是由許多大塊平面玻璃組合而成的,所以分析玻璃幕墻這一實際問題,離不開對平面鏡成像的探究,結合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就能找到玻璃幕墻中的像發生錯位的原因.
參考答案:(1) 鏡面 虛
(2) 造成旗桿的像錯位的原因是上、下兩塊鍍膜玻璃不在同一豎直平面內,物距不等,則像距不等.實驗器材:兩塊平面鏡(模仿玻璃幕墻)、一支筆(模仿旗桿).實驗過程:先將兩塊平面鏡錯位放置;再將一支筆放在兩塊平面鏡交界處的前方;從側面可看到筆在平面鏡中的像是錯位的.
例14 用如圖11所示的水杯盛水,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往杯里裝入大半杯熱水,擰緊杯蓋,過較長一段時間后,杯蓋會很難擰下來.
(1) 簡要回答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
(2) 請設計兩種打開杯蓋的方法,并說明每種方法用到的物理原理(不能損壞杯子).
思路分析:這是一個聯系實際的問題.結合題中所述的現象,自然就會聯想到杯蓋很難擰下來的原因一定與大氣壓有關.
參考答案:(1) 由于瓶內水蒸氣液化使瓶內氣壓小于瓶外大氣壓.(2) 將瓶子放入熱水中,使瓶內氣壓增大;用毛巾墊著擰開瓶蓋,用使接觸面粗糙的方法增大摩擦.
[易錯易混題型]
例15 某小組同學分別測出了甲、乙電動小車做直線運動的路程和時間,并依據數據作出了相應路程-時間圖象,如圖12(a)(b)所示.
(1) 觀察12(b)可知,在AB對應的時間段內,乙車通過的路程為____m.
(2) 比較圖12(a)(b)可知,甲車的速度是____m/s,合____km/h,乙車的速度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甲車的速度.
思路分析:題中的甲、乙兩輛電動小車各自做勻速直線運動,此題利用圖象分別計算甲、乙兩車的速度并比較其大小.題中易錯之處是在(a)(b)兩圖中縱坐標所選取的標準不同,需要同學們注意.
參考答案:(1) 1.2 (2) 0.1 0.36 大于
中考試卷中的實驗探究題基本杜絕了對課程標準的“拔高”,許多題目內容似曾相識卻又很少在各種輔導材料中見到.同學們若要取得優異成績,必須親歷實驗探究過程,扎扎實實地掌握實驗技能,運用正確的物理思想方法,理解通過實驗探究得到的物理規律,還必須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
最后,建議同學們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熟悉探究過程的各個環節,重視實驗設計,課下努力完成教材中“想想做做”和“動手動腦”欄目中的小試驗.提醒同學們:打好基礎是根本,提高能力是關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