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時1 地球周圍的空氣
[重難點突破#8226;易混易錯點剖析]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空氣的污染與防治及氧氣、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實驗室制法、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等知識是中考的熱點.
1. 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該實驗的成敗分析:紅磷應該過量(不足時測量結果小于1/5);容器氣密性應該完好(不完好時測量結果小于1/5);未冷卻到室溫等.在實驗過程中如果沒有夾緊彈簧夾,紅磷燃燒時瓶內空氣受熱從導管逸出,或插入燃燒匙太慢,塞緊瓶塞前瓶內空氣受熱逸出,都可導致所得結果大于1/5.注意:反應物不能用木炭、硫、鐵等,因木炭、硫與氧氣反應生成的是氣體,鐵在空氣里不燃燒,從而影響測定結果.
2. 氧氣的化學性質主要體現在較強的氧化性及助燃性.如:(1) 與金屬鎂、鋁、鐵、銅等發生反應;(2) 與非金屬碳、硫、磷、氫氣等發生反應;(3) 與化合物一氧化碳、甲烷、乙醇等發生反應.掌握主要的實驗現象、反應原理及應用,對比不同的燃燒現象可說明哪些問題.
3.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主要體現在與石灰水、氫氧化鈉溶液、水等的反應及不可燃和不助燃的性質.
4. 物質的性質決定其用途.氧氣的氧化性決定了氧氣可支持燃燒,常作氧化劑;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可燃和不助燃的性質決定了二氧化碳可用來滅火;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可作焊接金屬時的保護氣等.
5. 氣體的實驗室制法. (1) 明確氣體制取的化學反應原理;(2) 知道制取氣體的發生裝置、收集裝置及檢驗方法.
[典型例題研析]
例題 (2007#8226;大連)圖甲是實驗室里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裝置.
(1) 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
(2) 當紅磷熄滅并冷卻到室溫后,打開彈簧夾,看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
(3) 如果紅磷熄滅并沒有完全冷卻到室溫就打開彈簧夾,實驗測定結果會偏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
(4) 上述實驗提供一種粗略測定混合氣中某種氣體體積含量的方法.如果要測定氮氣、二氧化碳混合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將一定體積的混合氣體樣品通入圖乙所示的裝置.其中A瓶中裝有足量的__________溶液.實驗結束后,量筒中水的體積約等于__________氣體體積.
【研析】從該實驗的原理入手.紅磷燃燒消耗了氧氣,產物為固體,使集氣瓶內壓強減小,燒杯中的水沿導管流入集氣瓶,其體積即為所消耗氧氣的體積.若使用紅磷的量不足或未塞緊瓶塞,紅磷熄滅冷卻時外界空氣進入瓶內,或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彈簧夾等都會導致所測結果偏低.
[2008年中考預測訓練]
1.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通車,許多旅客乘車穿越青藏高原時,感到呼吸困難,這是因為高原地區空氣里().
A. 氧氣體積分數大大低于21%
B. 氮氣體積分數大大超過78%
C. 氧氣體積分數仍約為21%,但空氣稀薄
D. CO2氣體含量大大增多
2. 下列有關氧氣的說法錯誤的是().
A. 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氣
B. 用帶火星的木條可以檢驗氧氣
C. 魚類能在水中生存,證明氧氣易溶于水
D. 鐵絲能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濺,產生黑色固體
3. 汽車安全氣囊內所裝化學物質,能在碰撞后10 ms內生成一種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該氣體是().
A. 氧氣 B. 二氧化碳 C. 稀有氣體 D. 氮氣
4. 下列物質發生的變化與空氣成分無關的是().
A. 鋼鐵在空氣中生銹B. 燒堿固體在空氣中潮解、變質
C. 生石灰在空氣中變質 D. 碳酸氫銨露置在空氣中質量減少
5. 某同學為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設計了右圖所示的實驗裝置.該同學在“金屬梯”每一階的凹處放置一顆用濾紙吸干水后的白磷,用放大鏡會聚6 V手電筒光于靠近水面的一階金屬梯處的白磷上.(1) 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2) “金屬梯”的每一階上都放置一小顆白磷與只靠近水面的一階“金屬梯”處放一大顆白磷相比,優點是__________.
6. (原創題)在木炭、CO、CO2和O2四種物質中,每一種物質都有不同于其他三種物質的特性.例如,木炭常溫常壓下是固體,其他三種物質是氣體.請根據示例填空.(1) CO__________.(2) CO2__________.(3) O2__________.
7. (原創題)某興趣小組的同學選用下列裝置進行一些實驗.在裝置C中,通過分液漏斗活塞的開、關,可以向錐形瓶中滴加液體.
(1) 實驗室中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反應過程中化合價沒有改變的元素是__________.
(2) 若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氣(濃硫酸是干燥劑),應選用裝置的正確連接順序是__________(填導管口的字母).
(3) 采用B裝置制取氧氣時,除使用催化劑外,在以往的化學實驗過程中你采用過什么方法來加快反應速率?(寫出一種方法即可)
(4) 實驗室常用加熱無水醋酸鈉和堿石灰兩種固體物質的混合物來制取甲烷.應選用__________(填裝置編號)裝置作為氣體的發生裝置.如果用右圖所示裝置收集甲烷,氣體應從__________(填“a”或“b”)管口通入.
課時2 水與常見的溶液
重難點突破#8226;易混易錯點剖析
重點是能運用溶解度曲線解答問題,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判斷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轉化過程中溶質質量分數的變化.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溶液時,錯誤操作所造成結果的判斷是難點.考查的熱點是水的污染與防止,水的凈化方法,硬水、軟水的鑒別,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義,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1. 被溶解的物質叫溶質,溶液中可以有一種溶質,也可以有多種溶質.一定量的溶劑中,加入的物質越多,溶液的質量不一定就越大,因所加物質并不一定完全溶解形成溶液.
2. 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步驟是:計算、稱量、溶解、裝瓶、貼標簽.使用托盤天平稱量過程中,若將固體物質與砝碼位置放反并移動了游碼,會導致所配溶液中溶質質量比欲配制值偏??;若量水時仰視讀數,會導致所配溶液中溶劑質量比欲取量偏大;若量水時俯視讀數,會導致所配溶液中溶劑質量比欲取量偏小(難點).
3. 溶質溶解時,如果擴散過程吸收的熱量小于水合過程放出的熱量,表現為溶液的溫度升高,如濃硫酸、氫氧化鈉、生石灰等.反之則溶液的溫度降低,如硝酸銨等.
4. 乳化并不是溶解.乳化劑的作用是阻止小液滴互相凝結,乳濁液比較穩定.
5. 一般地,飽和溶液用升高溫度或者增加溶劑的方法可轉變成不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用降低溫度或者增加溶質的方法可轉變成飽和溶液.但對于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的物質(如熟石灰),則可通過降低溫度或增加溶劑的方法使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易錯點).
6. 對溶解度的理解要抓住四個要素:① 一定溫度;② 100 g溶劑(一般是水);③ 達到飽和;④ 溶解的溶質質量(單位:g).
7. 常用凈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只有蒸餾的方法能將硬水變成軟水.
[典型例題研析]
例1 (2007#8226;北京)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A. 用自來水洗手B. 用汽油清洗油污
C. 用洗滌劑清洗餐具D. 用鹽酸清除鐵銹
【研析】乳化作用是使大液滴變成小液滴.A選項沒有發生乳化;B選項汽油清洗油污形成了溶液;C選項洗滌劑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等分散成無數細小的液滴隨水流走.D選項發生了化學變化,生成了溶于水的物質.新課改中考對概念的考查注重在實踐中的運用.同學們在復習過程中要多總結歸納,整合所學知識,如燃燒現象與哪些因素有關,化學反應速率與哪些因素有關等.
答案:C
例2 (2007#8226;重慶長壽區)20 ℃時,分別向盛有10 g水的兩支試管中加入等質量的甲、乙兩種固體物質,使其充分溶解,可觀察到圖1所示的現象.
(1) 20 ℃時,__________(填“A”或“B”)試管中一定是飽和溶液.
(2) 圖2中表示甲物質的溶解度曲線的是__________(填“a”或“b”),要使A試管中剩余的固體繼續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研析】判斷溶液飽和與否的特征是有溶質剩余.根據溶解度曲線可知,20 ℃時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甲物質的溶解度曲線的是b.因為甲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要使A試管中剩余的固體繼續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解答此類題目不僅要準確理解概念,還要善于視圖,不能按思維定勢判斷曲線a就應該是A試管中甲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注意避免因做過類似的題目而沒審清題意導致失誤.
答案:(1) A (2) b 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
例3 (2006#8226;河南)黃銅是銅和鋅的合金.向一定質量的黃銅樣品中加入154.7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產生0.2 g氫氣.
(1) 計算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2) 要計算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需先求出某些物質的質量.除此之外,你還能計算出__________的質量和__________的質量分數.
【研析】題目所給的兩個數據中,154.7 g硫酸溶液是混合物,不能代入計算.由題意可知,恰好完全反應產生0.2 g氫氣.氫氣質量是解題的切入點.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和溶質質量分數的結合是中考的重點、熱點.解此類題的關鍵是:首先通過閱讀分析,找出可直接運用的數據,如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質量必須是純凈物的質量,其次要注意化學方程式中哪些物質與溶液中的溶質、溶劑有關,若生成物中出現了氣體或不溶性固體均不能將其質量計算在溶液質量中.
答案:(1) 設合金中Zn的質量為x,生成ZnSO4的質量為y.
(2) 硫酸 硫酸
[2008年中考預測訓練]
1. 市場上有一種俗稱“搖搖冰”的罐裝飲料,在飲料罐的夾層中分別裝入一種固體物質和水,飲用前搖動使它們混合,罐內飲料溫度就會降低.這種固體物質可能是().
A. 生石灰 B. 燒堿 C. 食鹽 D. 硝酸銨
2. 用氯化鈉配制100 g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氯化鈉溶液,現有下列操作:① 溶解;② 稱取氯化鈉;③ 過濾;④ 量取水;⑤ 計算;⑥ 蒸發結晶.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A. ①②③④B. ⑤②④①
C. ①③⑤②④①D. ①③⑥⑤②④①
3. 在室溫下,將少量生石灰加入到一定量的飽和石灰水中,靜置后,待其恢復到室溫時,關于所得溶液,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溶液質量不變B. 溶質的質量分數增大
C. 溶劑質量不變D. 溶液中溶質的質量減少
4. 蔗糖溶液中溶質是__________,碘酒中溶劑是__________.
5. (原創題)水是極其重要而又寶貴的自然資源.(1) 使用硬水會給生活和生產帶來許多麻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用__________的方法來降低水的硬度.如果想知道得到的水是硬水還是軟水,我們可以用__________檢驗.(2) 我們必須愛護水資源,為了防止水污染,請提出2條建議.(3) 寫出你所了解的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各寫2條即可).
6. (原創題)在實驗室里稱取15 g的石灰石(所含雜質不參與反應,也不溶于水)放入燒杯中,向其中加入100 g一定質量分數的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后,稱量燒杯中剩余物的總質量為110.6 g.則參加反應的碳酸鈣是多少克?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課時3金屬與金屬礦物
重難點突破#8226;易混易錯點剖析
1. 重點是金屬與鹽溶液反應濾液、濾渣成分的分析.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屬可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里置換出來,如鐵可將硝酸銅中的銅置換出來,而不能將硝酸鋅中的鋅置換出來.若在Cu(NO3)2、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鐵粉,充分反應后,不可能出現銅粉與硝酸銀溶液共存的現象(難點).
2. 鐵生銹的探究實驗運用了“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在探究金屬與酸反應劇烈程度的實驗中也可運用該方法.鐵的銹蝕是鐵與空氣中的氧氣、水蒸氣等發生化學反應的過程,鐵銹的主要成分是Fe2O3#8226;xH2O.鐵生銹還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溫度、濕度等.要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例如,把一根用砂紙打磨過的鐵絲彎成螺旋狀放入試管中,將試管倒置于水中,一段時間后,出現鐵生銹的現象,同時試管內壓強減小,液面上升(如果時間充足,鐵絲足量,試管內液面上升約為管內空氣體積的).
3. 金屬資源的保護與防止鐵生銹是不相同的兩個問題.保護金屬資源是針對金屬或合金這一類物質而言,防止鐵生銹僅是針對鐵這一種物質而言(易混易錯點).保護金屬資源的有效途徑是防止金屬腐蝕,回收利用廢舊金屬,合理有效地開采礦物,以及尋找金屬的代用品等.防止鐵生銹,除了要保護鐵制品表面的潔凈和干燥外,常用的方法是在鐵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層保護膜,這樣既可以隔絕空氣,又可以防水.
[典型例題研析]
例題 (2007#8226;蘭州)小明把一根用砂紙打磨過的鐵絲彎成螺旋狀放入試管中,如右圖,放置1~2周時間后,裝置中可能出現的現象是:(1)__________.(2)__________.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以上現象的發生,請你任舉2例:__________,__________.防止該現象發生的措施有哪些?__________(至少填2種).
【研析】鐵與氧氣和水蒸氣接觸易發生化學反應而生銹,同時試管內壓強減小,液面上升.防止生銹的措施是使鐵制品隔絕與空氣、水的接觸.本題體現了化學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由此還可聯想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含量的實驗原理,對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提高靈活運用能力.
答案:鐵絲生銹 試管內液面上升 鐵絲與試管內的氧氣和水反應而生銹,使試管內氣壓減小,液面上升 菜刀生銹 鋼鐵生銹 刷油漆或鍍保護膜
[2008年中考預測訓練]
1.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
A. 氧B. 碳C. 銅D. 鋁
2. 鐵、銅、鋁是常見的金屬,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 都有導電性 B. 都是不活潑金屬
C. 都能與氧氣反應 D. 都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3.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都離不開金屬.下面對金屬的利用不是由金屬活動性決定的是().
A. 用鐵回收含銀廢液中的銀B. 用鋅與稀硫酸反應制取氫氣
C. 古代金銀制品能保存至今D. 用鋁合金制作門窗框架
4. 青銅、黃銅、白銅都是銅的合金,具有重要的用途.
(1) 工業上用青銅制造軸承、齒輪,而不用純銅,其原因之一是青銅的硬度比純銅的硬度(填“大”或“小”)__________.(2) 黃銅主要由銅、鋅組成,要除去黃銅粉末中的鋅,可以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3) 白銅可用于制造錢幣,由此推測白銅具有的性能之一是__________.
5. 現有① 赤鐵礦(主要成分是Fe2O3) ② 磁鐵礦(主要成分是Fe3O4)
③ 黃鐵礦(主要成分是FeS2),請你從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的角度分析三種礦石中哪種最不適合用來煉鐵(填寫代號)__________,為什么?
6. 把一小包鐵粉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銅溶液中,使其充分反應,過濾、洗滌、干燥,得到固體.請你對固體的成分進行探究.
(1) 猜想:固體的成分可能是__________.(2) 實驗:請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說明實驗過程、現象和結論.
7. (原創題)某市技術監督局有關人士稱,購買鐵藝制品時,要問其具體制作工藝(尤其焊接工藝環節容易出現問題)、防銹年限等.鐵藝制作流程:① 除銹(即酸洗)——② 鍍鋅(室外用)——③ 防銹——④ 黑漆——⑤ 黃粉或金粉等外漆保色.
(1)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除銹的原理.(2) 鐵藝制品室外用時為什么一定要鍍鋅?鍍鋅為什么能防銹?除本題所涉及的方法外還可用哪種方法防銹?(3) 焊接金屬時可用哪種物質作保護氣?
課時4 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
重難點突破#8226;易混易錯點剖析
重點掌握常見酸堿的主要性質和用途,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實驗探究氫氧化鈉、氫氧化鈣分別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濃硫酸的稀釋,酸、堿的主要性質和用途,常見的鹽(食鹽、純堿、小蘇打、碳酸鈣等)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pH試紙的使用是高頻考點.
1. 探究CO2與NaOH的反應是否發生,方法之一是檢驗生成物的存在,即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入稀鹽酸,看是否有氣泡產生.要注意不能用酚酞溶液來鑒別氫氧化鈉是否與二氧化碳反應,因為氫氧化鈉與碳酸鈉的水溶液均呈堿性(易混易錯點).但能用酚酞溶液來鑒別碳酸鈣中是否混有氫氧化鈣,因為氫氧化鈣的水溶液呈堿性,而碳酸鈣難溶于水,不會使酚酞溶液變紅.
2. 只有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是中和反應,中和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但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如CO2與NaOH反應,或Fe2O3與稀鹽酸反應,均不屬于中和反應(易混易錯點).中和反應在實際生活、生產中有廣泛應用,如酸性土壤可用熟石灰改良,胃酸過多的病人可服用一些堿性藥物(氫氧化鎂等).
3. 溶液pH>7,呈堿性,但不一定是堿溶液,如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水溶液均呈堿性,它們均屬于鹽溶液(易混易錯點).溶液pH<7,呈酸性,但不一定是酸溶液,如硫酸銨溶液呈酸性.鹽溶液可能呈中性,也可能呈堿性或酸性(易混易錯點).注意,為證明沒有明顯現象的反應是否發生,常通過設計實驗或改變實驗裝置,創設新的情境來觀察明顯的反應現象或通過檢驗生成物的存在來判斷反應是否發生.
4. 氣體干燥劑的選擇依據是干燥劑與被干燥的氣體之間不能發生化學反應.如堿石灰、燒堿等堿性干燥劑不能干燥二氧化碳、氯化氫等酸性氣體,濃硫酸不能干燥氨氣等堿性氣體(易混易錯點).
5. 稀釋濃硫酸時,一定要把濃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斷攪拌.
[典型例題研析]
例題 (2007#8226;荊州)小華同學用右圖所示裝置進行中和反應實驗,反應后為確定硫酸和氫氧化鈉是否剛好完全反應,他取出一定量反應后的溶液于一支試管中,向其中滴入幾滴無色酚酞溶液,振蕩,觀察到溶液不變色,于是他得出“兩種物質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結論.
(1) 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
(2) 小亮認為小華的結論不準確,他認為除了“恰好中和”外還有第2種可能,這種可能是__________.
(3) 請你另外設計一個實驗,探究上述燒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寫下表(選擇甲、乙中的一個作答).
【研析】由于NaOH溶液與硫酸發生中和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的過程中無明顯現象,常常借助指示劑的變色來完成實驗.往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變紅色.若NaOH與硫酸恰好完全反應,溶液呈中性,實驗過程中就會出現紅色消失,溶液呈無色.小華的實驗操作只能得出此時溶液不呈堿性的結論,而不能得出“兩種物質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結論.也有可能是酸過量,因酚酞遇酸性溶液不變色.若要探究上述燒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就要證明溶液是呈酸性還是呈中性.可選用的試劑有紫色石蕊溶液、碳酸鈉溶液、鋅粒等較活潑金屬.
答案:(1)2NaOH+H2SO4=Na2SO4+2H2O (2)硫酸過量 (3)選擇甲:取樣,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不變色(或取樣,加入碳酸鈉溶液 無氣泡產生) 選擇乙:取樣,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變紅色(或取樣,加入碳酸鈉溶液 有氣泡產生)
[2008年中考預測訓練]
1. 下列化肥中屬于復合肥料的是().
A. (NH4)2SO4B. NH4H2PO4C. Ca3(PO4)2D. KCl
2. 在一次實驗室開放日活動中,小剛同學取出一瓶無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后變成紅色.小剛同學得出的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A. 該溶液能使石蕊溶液變成藍色B. 該溶液的pH小于7
C. 該溶液一定是堿溶液D. 該溶液顯酸性
3. 胃酸過多時可服用抗酸藥片.下列物質可作為抗酸藥片有效成分的是().
A. 食鹽 B. 蔗糖 C. 碳酸氫鈉 D. 氫氧化鈉
4. 國家規定廢水排放的pH范圍:6 A. 加入適量的石灰石粉末B. 加入適量的稀硫酸 C. 通入適量的二氧化碳氣體 D. 加入適量的酸性廢水 5. 現有兩瓶失去標簽的無色溶液,它們分別是稀H2SO4和NaOH溶液,用下列試劑不能將這兩種溶液區別開的是(). A. 紫色石蕊溶液 B. 無色酚酞溶液 C. CuSO4溶液 D. NaCl溶液 6. 小玲猜測一瓶久置于空氣中的NaOH溶液中含有Na2CO3,她設計的下列實驗能對此猜測提供有力實證的是(). A. 滴加CuSO4溶液 B. 滴加稀鹽酸 C. 滴加酚酞溶液 D. 滴加石蕊溶液 7. 將酚酞溶液滴入碳酸鈉溶液中,發現溶液變成了紅色.由此可得到的信息是(). A. 碳酸鈉是一種堿B. 碳酸鈉溶液呈堿性 C. 碳酸鈉是一種白色固體 D. 8. 從氫氣、氧氣、鹽酸、氯化銨、熟石灰中選出相應物質填寫化學式:用作化學肥料的是__________;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_;用于除去鐵銹的是__________;稱為“綠色能源”的是__________. 9. 右圖是稀釋濃硫酸實驗的示意圖. (1) b容器所盛的試劑是__________.稀釋時若將兩種試劑添加順序顛倒,將會發生__________現象. (2) 據報道,2007年9月有一村民在家里誤將裝在酒瓶中的稀硫酸當成白酒喝下,造成食道和胃嚴重損傷,這是因為稀硫酸具有__________.這一事件警示我們,家中存放或使用藥物時應注意__________. 10. (原創題)(1) 燒堿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它廣泛應用于(). A. 紡織和印染工業 B. 作二氧化碳的干燥劑 C. 改良酸性土壤D. 作治療胃酸過多的藥物 (2) 工業上可用純堿、熟灰石為原料制燒堿.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 為做氫氧化鈉和稀硫酸的中和實驗,某同學向已配制的燒堿溶液中加入適量蒸餾水以得到所需溶液,此過程中溶液pH的變化是(). (4) 為了能夠使NaOH與硫酸恰好完全反應,同時又能觀察到明顯的現象,你將如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