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是當前教育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緩,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已成為當前急待解決的問題。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以我們決不能讓他們偏離成長的方向,一定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覺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讓他們明辨真善美與假丑惡,消除他們思想認識上的混亂。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素質人才,這也才符合新世紀黨和國家培養新型合格勞動者的目標要求。
當前,以中學生思想道德的狀況而言,主流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穩定上升趨勢,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目標相比,仍有明顯差距,具體表現在:
責任感缺乏。缺乏家庭責任感,許多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和在社會上的表現反差很大。講吃講穿,買手機,買電腦,騎高檔自行車,不體諒父母的辛苦,不但不主動分擔父母的憂愁,還提出無理要求。缺乏集體責任感,班級衛生工作是班級的一項重要工作,可培養學生的勞動衛生習慣,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集體觀念。但調查顯示:只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能認識到值日勞動是自己應盡的義務,勞動積極主動,認真負責,一半學生敷衍了事,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則能拖則拖,能逃則逃。教室過道有椅子摔倒,每個人從上面跨過,沒人主動扶起,地上的紙片更是沒人主動撿起。缺乏社會責任感,不少學生不關心國家大事及國際時政,只關心自己喜歡的體育明星及文娛界明星,他們的生辰、年齡、星座、喜好、行蹤等都能說得頭頭是道,但連我們國家的領導人及本地的領導人都說不全,有的同學甚至連自己的校長是誰也說不上。
傳統美德意識淡薄。有的中學生追求名牌,愛慕虛榮,貪圖享受,缺乏吃苦精神。學校每天供應純凈水,但他們還要買飲料、冷飲;學校規定穿校服,但他們就比鞋子,比書包,比手機款式。據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城市孩子的平均消費比美國的孩子還高。他們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奮、吃苦、節儉、尊老、謙讓等逐漸丟失。老師碰上和同學同車,給老師讓座的很少,主動給老弱病殘讓座的更少。班里垃圾桶里每天都扔著很多食品和飲料,浪費現象極為普遍。
榮辱觀呈“大是小非”現象。據調查表明:青少年學生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在“大”的方面,他們有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崇尚科學,誠實守法,助人為樂。多數學生認為青少年學生應崇高的社會理想,在人生最重要的七項追求目標中(包括知識、金錢、榮譽、感情、健康、理想、其它),認理想的是第一位。但在“小”的方面,如闖紅燈、做家務、穿名牌等方面觀念模糊,認識不清,如很多學生否認勞動最光榮,不熱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乃至害怕、逃避艱苦勞動。其主要原因是知行不一,認為小事可以隨便。
此外,還存在道德理想有感情化和世俗化的傾向,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等弱點。
中學生思想道德缺失的本因是:
理想與現實脫節。關于德育內容的設定,改革開放以來在盡量消除“文化大革命”期間“假”“大”“空”的影響,但還不夠具體,結合實際不夠。《中學德育大綱》規定高中德育內容為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馬克思主義常識和社會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勞動和社會實踐教育、社會主義民主觀念和遵紀守法教育、良好個性心理品質教育等八個方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傳統教育、倫理教育、國情教育和形勢教育。不管哪種“版本”的德育內容,盡管原則上是完全正確的,卻缺乏可操作性,德育專家也未必能研究清楚,卻要求中小學生在短短的幾年內掌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也就在所難免了。
學校與社會脫節。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對學生的過度保護以及學校責任的無限擴大化,許多學校只能采取消極的“圈養政策”,把學生與社會盡可能隔離開來,學生的思想道德往往還停留在知識層面上,無法在社會實踐中去體驗,更說不上內化為學生自覺的習慣及行為。久而久之,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將會越來越差。
學校與家庭教育的脫節。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大量來自農村“留守學生”長期與父母缺乏交流;二是部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一致;三是部分家庭對學生過度保護,使學生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四是生源結構的變化,原來行之有效的“家訪”等措施逐步淡化,家庭和學校的合力遠未整合。
德育與智育的脫節。由于優質教育作為一種稀有資源往往受到人們的爭奪,再加上社會輿論對高考、中考成績的片面報導,這使得學生、家長和教師幾乎把所有注意力投向了智育;再加上智育考核的可量化性和德育考核的復雜性,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被弱化和擠占。
面對現實,我們當然不能無所作為,而是要知難而進。關于當前加強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對策,筆者以為是以下幾個方面:
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應由“大”變“小”。一個良好的道德形象,是由一連串的具體小事情開始的,因此學生的道德教育也應該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一是對學生教育的主題要“鮮”,要體現學生的生活化。道德教育內容非常廣泛,銅陵十中根據學校特點,開展了“主題性大單元教育”模式的探索。即:每學期確定兩個主題進行專題性教育,每一個主題又分為若干小標題進行講解,如“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學校分六個專題給學生講解,每一個專題講解一周,從理論闡述到具體對學生要求,非常詳細,學生也能感受到該怎樣學習。二是學校樹立的榜樣要“活”,要讓學生覺得可信、可學。如關于理想教育時,請專家程天民、李志高、張魯、李樂詩、蘭迪斯來講解,還可以邀請已畢業的學生回校給學生講,通過他們的切身感受來教育和感染學生。三是學生的行為訓練要從“小”處抓起。從學生的著裝到抓清潔工具的具體擺放,從“文明學生、文明班級、文明寢室”到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定,從《影子的控訴》到《彎腰拾起的是文明》的講解,倡導學生從拾起一片紙屑、少說一句臟話、節約一分錢、說一聲“謝謝”做起,夯實做人的基礎。
思想道德教育的結構應由“小德育”向“大德育”發展。學校應推行“大德育”的教育結構,即“三全”模式。“全員”——所有教職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示范者和管理者,學校實施了“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評選,推行了“首問制”制度,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全方位”——即所有學科教材都是德育教材,學校所有的環境都是德育教育環境,全面滲透德育;“全過程”——學校舉辦的所有活動都視為德育活動,如體育活動中評選“最佳拼搏獎”、“團結協作獎”等。
思想道德發展的動力應由外在要求向內在要求發展。應盡量避免使學生感覺自己是被動的“受教育者”,因為中學生獨立意識正在形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應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機制。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引導班集體自主創設班級文化,師生共同討論制定和制作特色的“班訓”、“班級格言”、“班級目標”、“師長寄語”,例如“厚德,強體,博學,創新”;“守信如節,從善如流,治學如鑿,勵志如煉”等等。學校可將其收集起來統一制成匾牌懸掛于各班教室內,形成生動活潑的教育氛圍。發揮學生自我教育作用,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發生積極的變化,有效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應由單一走向多樣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銅陵十中逐步探索出的模式是“講、學、練、評”。“講”即通過升旗講話、主題班會、宣傳專欄等向學生宣傳和講解思想道德知識和要求,也要向學生灌輸一些主流的價值觀,使學生形成初步的道德知識和判斷能力;“學”,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模仿的過程,我們通過樹立身邊的典型,倡導學生向榜樣學習。如每年開展的“文明學生”、“爭光獎”評定等活動;“練”是將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踐行過程,是道德知識和道德情感的體驗過程,也是價值內化和個人素質的提升過程。如學校開展社團活動,文體和科技活動,既活躍了校園,又增強了集體凝聚力,每年寒暑假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農村,社區和企業參加社會實踐;“評”即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相評價、教師和家長評價等方式,促使學生不斷總結自己的成功與失敗,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從而升華自己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構建自己的思想道德體系,從而指導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
(作者單位:銅陵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