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一過,江蘇省啟東市最大的生態養鱉大戶——海復鎮墾牧村農民宋衛星就再也拿不出商品鱉了。去年,他共計培育并銷售了25000多只幼鱉、上市約2000只商品生態鱉,輕松獲得了十幾萬元的凈收入。作為當地赫赫有名的“甲魚大王”,他入行15年,從當年溫室養鱉掘金,到創造性地生態養鱉,并發明藕塘養鱉新模式,養殖過程中的一著著妙棋,常被人津津樂道。
一萬元錢換一條宅溝
46歲的宋衛星原是做繡品生意的小老板。1993年春天,宋衛星為催要貨款來到蘇州,當夜,蘇州電視臺播放一條“郊區申莊村工廠化養鱉3年賺得3000萬”的新聞,讓宋衛星眼睛一亮:甲魚價格飆升,何不養殖致富。次日一早,宋衛星租了輛自行車,驅車幾十公里趕到那個養鱉基地。以采購商品鱉為名,他得以在養殖區轉悠了一圈,盡可能將聽到的、看到的都記在心中。
宋衛星認為,養鱉當務之急是找到一個水面。他相中了同組叔叔家的那條宅溝。他一跺腳,拿出1萬元現金交給家境貧窮的叔叔,“借”得了宅溝使用權。以1萬元天價換一條面積不足667平方米(1畝)的水溝,這在當時的農村著實“嚇”呆了叔叔和鄉鄰。不過,背水一戰的宋衛星歷經一年多的摸索,最終找到了人工養鱉的竅門。
一紙合同換一個踏實
養鱉旗開得勝,宋衛星將養殖場逐步擴大到了2公頃。當年他負債從20多個鄉親手里租得這些期限長達10年的土地,曾令不少人認為他“昏了頭”,但一轉眼,租期卻要在2005年到期。土地一還,不僅價值上百萬元的養殖設施將要報廢,還會重創他的養鱉業。就在此時,個別人眼紅宋衛星的收益,發出了收田的風聲。
用地問題事關重大,許多種植、養殖大戶就因此半途而廢或大傷元氣。宋衛星不想重蹈其覆轍。他提前逐戶走訪鄉親,言明發展設想,坦陳鱉場開關利弊。誠意打動了鄉鄰,但如何續租大家心中沒底。宋衛星最后將承租合同簽到2027年底,并一次性支付了一筆不菲的轉包費。宋衛星此舉,同樣讓不少人為之驚訝,也創造了啟東種養大戶大手筆借地創業的一個先例。而宋衛星自有他的想法:“搞長線特色農產品經營,沒有個長遠的目光和規劃,心里怎能踏實!”
一個模式創一個新天地
近年,長江流域養殖溫室商品鱉受氣溫限制已無利可圖,但不服輸的宋衛星看到野生鱉的市場潛力,從1998年起獨辟蹊徑搞起了生態養鱉。
歷經無數次失敗,宋衛星最終通過建立深水暫養池等一系列舉措,實現了幼鱉從溫室到野外的順利過渡,以分批次飼養解決了生態鱉養殖周期長不能連續上市的產銷難題。但生態鱉的色澤影響了市場開發。于是,宋衛星采取了更換水生植物的笨辦法。從水草到水葫蘆再到茭白,效果總是不理想。2004年秋天,宋衛星有一次無意中看到了一塊藕塘,發現藕塘水質好、含氧量高、降溫效果好,便計上心來。來年一試,藕塘里養的鱉色澤黑白分明又通體泛光,足以達到客戶對野生鱉的要求,而每667平方米蓮藕還有2000多元的產出。2006年,宋衛星將14674平方米(22畝)水面全部改成藕塘養鱉模式,當年藕塘內約2000只生態鱉被原先挑三揀四的市內外賓館訂購一空。宋衛星由此開創出一個全新的養鱉天地,去年的養鱉效益又提高了許多。
經營上的一著著妙棋讓宋衛星做大了養鱉事業,輔之于技術上的鉆研攻關,宋衛星從而成為啟東乃至南通養鱉業界的元老級人物,他還因此被譽為當地農村勤勞致富典型中的“長青樹”。(江蘇 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