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陳華勝是個“與佛有緣”的文人。2006年他從新疆回來,和我這個“有點慧根”的道友講述了在茫茫沙漠里思緒突然飛躍千年時空想到玄奘的離奇經歷。當時聽他說,下一本書一定要寫寫玄奘,可是真沒想到,2008年我獲得的第一份禮物就是他的這本《玄奘取經西游記》。雖然華勝一再自詡為“臨時抱佛腳”,但我寧愿相信,在“三國”上頗有建樹的他,這趟“佛腳”抱得也確實勤快。
從一只猴子說起 將主角還給玄奘
很多人對玄奘的最初認識,都來自小說《西游記》和上世紀80年代同名電視劇,在小說和熒屏中,一只神通廣大的猴子成了當仁不讓的主角。《玄奘取經西游記》就從這個世人最耳熟能詳、卻讓真實玄奘幾乎被遺忘的角色說起,通過“一只猴子開始的傳奇”、“圣僧是誰”、“僧人的生活”、“踏上西游的道路”、“佛陀的西天”、“皓首窮經的事業”等六個章節,生動形象地還原了一段比《西游記》更真實、更精彩、更稀奇的歷史。
陳華勝延續了寫三國志隨筆“論述有趣、下筆有神”的文風特點,試圖通過對玄奘西行的真實記錄來揭開一個個不為人知的秘密。比如解析孫悟空的真實血統是由印度神猴哈奴曼演變而來;又如出身官宦之家的玄奘為什么要剃度出家?他與唐太宗真的是結拜兄弟?他到印度到底取的是哪一部經?再如玄奘帶回來的657部梵文經卷最終如何讓中國僧人看懂……陳華勝在敘述中借助了《西游記》普及的力量,所以讀起來一點不累,讓人輕松愉悅地重新掌握這段本已幾近失真的歷史。
玄奘取的是經卷 讀者長的是見識
陳華勝的作品一般不屬于說書、一條線講到底講到透的性質,如易中天的《品三國》、錢文忠的《玄奘西游記》。我想這是因為他的腦子轉得太快,思緒帶著好動的跳躍性,因為他也是屬猴的。他常說做學問就是“旁征博引,心騖八極”,所以《玄奘取經西游記》寫著寫著就成了一個不單單記錄玄奘取經的“多基因復合體”。這并不出乎我的意料,或許也正是這個“多基因復合體”,成就了《玄奘取經西游記》最有別于同類題材書籍的優勢所在。
解析孫悟空身世時提及印度神猴哈奴曼并不讓人覺得奇怪,但是從60年代中國第一部合拍的兒童電影《風箏》開始,又引出福建泉州開元寺大殿西側的“猴行者”浮雕,以及《山海經》里的無支祁,就真有點旁征博引了。在隨后的章節中,由點及面的“多基因”更是層出不窮,如講到陳祎(玄奘出家前的名字)身世時,甚至分析起隋朝與秦朝這兩個朝代的各自異同,講到隋朝的崇佛與唐初的重道則讓人大長知識;從玄奘立誓“我愿意為佛奉獻我自己”開始,又引出中國佛教的導入以及一些佛教知識,如百丈清規、佛教宗派等;在記錄玄奘西行前,又“比玄奘先行一步”地先介紹了印度這個佛教起源地的風土人情以及佛教發展的大概歷程;當“玄奘踏上西游道路”時,又記載了玄奘之前的取經僧以及玄奘之后的文化交流等等……此外,以“中秋為什么要吃月餅、看花燈”為代表的習俗知識、以克孜兒石窟、歷史上最早的唐人街、女兒國為代表的地理知識、以神行太保的原形、拜火教等為代表的宗教知識穿插其間,讓讀者更為受用。加上150余幅印刷精美的珍貴歷史圖片,說這本書集歷史、地理、人文、宗教、收藏等多學科于一身毫不為過。讀者讀的是歷史知識,長的是歷史見識。
陳華勝在后記中寫道:“至于說到要寫好一本玄奘的書,實在沒有多少信心。只是想到這件事恐怕也是一件功德,不宜推諉,便硬了頭皮應承下來,從此抱回一大堆高深莫測的唯識宗經典,臨時抱佛腳地啃了起來。”我相信,對于作者的他,這絕對是一件功德,而對于讀者的你和我,我覺得同樣也是一件功德。玄奘已經點燃了一炷心香,通過對這名圣僧西行取經的真實解讀,你和我的心香也開始裊裊生煙……
(《玄奘取經西游記》,陳華勝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版,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