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作家們的晚輩,我是讀著他們的書長大的。10卷本的《勞榮文集》出版,使自己了解到一位前輩作家、編輯家、翻譯家,如何以孜孜砣砣的精神勞動,為我們留下了如此豐富的一筆文化遺產,值得珍視。
研討《勞榮文集》,我以為首先有文化背景上的意義。就當前文化思潮而言,有兩個傾向值得提醒。一是集體遺忘,抹去記憶,抹去滄桑感,忽略或淡化無數前輩用汗水、淚水乃至血水所澆鑄的文學的歷史經驗(包括教訓);二是集體狂歡,“大躍進”、“文革”時期都狂歡過,如今又有一股“消費”、“感官”的狂歡潮流,在弱化當代文學應有的鋒芒和精神力量。因此,研討《勞榮文集》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對一位老作家的追思,而是讓我們獲得一個反思的機會,以平靜的、學術的心態來思量文學這一“老樹的精靈”的前世今生,進一步明白這樣的理念:“記住”就是反遺忘,“追求”就是反狂歡。
“勞榮”的筆名取“勞動光榮”之意,有微言大義。勞動光榮乃天理,但過去和現在,總有一些人或勞而不獲或不勞而獲或少勞大獲或多勞少獲,這世界怎么能公正、公平?
勞榮先生筆耕六十年,是勤奮、誠實的精神界的勞動者。他的一生可謂三重人生:一是進步的人生,一直追隨著時代、歷史的步伐,沒有停歇地貢獻于壯麗的事業;二是文學的人生,_直努力于對事物和人的感悟與塑造,留下數百萬言的文字;三是道義的一生,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還加上流風不跟,時髦不從,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人可貴的品格。
勞榮先生以翻譯名于世。只有小學的學歷而能掌握七門外語,需要何等的語言敏感、勞心勞力、持之以恒的功夫!天才就是勤奮。沒有對事業的高度熱忱,沒有對使命的高度責任;沒有對勞作的高度認真,就難以“勞榮”。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一點,很值得我輩及更年輕的文朋們承繼與學習。
包括文學在內的文化的全面復興,仍然要靠我們誠實的勞動。當前,“文化國力”的問題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文化國力與經濟國力、軍事國力、政治國力同屬綜合國力。文化國力恰恰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忽略了。文化國力,其實力體現在文化的獨特性、魅力、創造力、永續性上。中國的和平崛起、和平發展,說到底會表現在文化的競爭力上。因此,千萬要防止文化失血,要防治文化潰瘍,不能自斷文化命脈。每一個地區都可以為整體的中國當代文化作出獨特的貢獻。“海河文化”就有其歷史性、獨特性,它具有現代、科學、自由、開放的特色。“海河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創造者,深信會在大時代里出新的大氣象、大手筆。
我們不再對人稱“萬歲”了,但仍然可以說:勞動萬歲!在文學領域里,做一名普通勞動者是一種光榮,為普通勞動者寫作是一份天職。持經達變,反求諸己,和而不同,讓我們在共同的勞動崗位上,像勞榮先生一樣奮斗一生!
(根據作者在《勞榮文集》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整理,有改動。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