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30年代,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是采訪陜北革命根據地外國記者中的第一人。當時,“紅色中國”延安處在國民黨軍隊鐵桶般的重重包圍之中,埃德加·斯諾一個外國記者,是特別引人注目的洋人,他是怎樣沖破層層封鎖,冒著生命危險,從而又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延安的呢?
埃德加·斯諾1905年出生于美國坎薩斯城的一個貧困家庭,年輕時當過農民、鐵路工人和印刷學徒。大學畢業以后,他開始從事新聞工作,在坎薩斯城的《星報》和紐約的《太陽報》上初露頭角。往后他在開往外洋的貨船上當了一名海員,歷游中美洲,最后到了夏威夷,仍然為美國的一些報紙供稿。1928年,在中國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時候,他來到了上海,擔任《密勒氏評論報》的助理編輯,以后兼任紐約《太陽報》和倫敦《每日先驅報》的特約通訊員。1930年以后,他為采寫新聞,訪遍中國主要城市,包括東三省、內蒙古、臺灣,以及日本、朝鮮等地。他在中國西南各省長時間奔波,徒步經過云南省西部,到達緬甸和印度,訪問了甘地和其他印度革命領袖。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斯諾目睹了1932年的淞滬戰爭和1933年的熱河戰爭。在這以后,他在北平燕京大學擔任新聞系教授兩年,同時學習中國語文。在這一時期,他認識了美國著名的進步新聞記者史沫特萊,還和魯迅、宋慶齡以及一些中共地下黨員有所接觸。
斯諾來到中國的幾年里,耳聞到了許多關于“紅色中國”的說法。斯諾在思考:中國共產黨是否真的是像“南京政府”所說的“流寇”?可是,為什么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冒著被處決生命的危險參加紅軍呢?斯諾抱著“尋找東方魅力”的心思,認定在自己記者生涯和當時世界上,恐怕沒有比“紅色中國”更大的疑問了。在這樣一個疑問的思考中,他萌生了去這塊未知地實地采訪的想法,去走一趟,把那里的真實情況揭示出來,公布于世,讓人們了解那里的真實情況。然而要去那里進行實情采訪工作,在當時的環境下談何容易。“紅色中國”被國民黨軍隊鐵桶般地重重包圍著,怎么能進得去呢?于是,斯諾決定向一個他深深愛戴著的中國人——孫夫人宋慶齡求助。他主意拿定后,于1936年4月底趕赴上海。
1936年5月,斯諾到了上海宋慶齡的住所。宋慶齡聽完斯諾道明來意后,接受了這位異國朋友的熱情求助,通過設在外國友人艾黎處的秘密電臺轉達給陜北。毛澤東作出決策,同意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訪問延安作如實報道,并委托宋慶齡同時找一位高明的外國醫生同來陜北,以改進根據地的醫療水平。5月中旬,宋慶齡把埃德加·斯諾約到上海自己的住所,轉達中共歡迎他去陜北的喜訊,告訴他回北平接到中共的介紹信后即可出發,到西安后入住西京招待所,等候姓王的牧師前來接頭。埃德加·斯諾回北平后約半月,就收到了北平地下黨徐冰送來的介紹信。那是經宋慶齡聯絡,由中共北方局書記劉少奇指示,中共北方局組織部用隱形墨水開出的。1936年6月3日深夜,埃德加·斯諾登上了西去的火車,開始了他記者生涯中神秘的“紅色中國”之行。按宋慶齡的叮囑,斯諾到鄭州下車,與美國同鄉馬海德醫生會面,然后換乘直達西安的火車,到西安后入住西京招待所。
中共地下黨員董健吾受宋慶齡委托,乘火車自上海趕赴西安。為便于同外國人接觸,董健吾改姓王,打扮成牧師,找到西京招待所,以宋慶齡給他的半張名片,與斯諾身上的半張拼對相符,接上了關系。王牧師隨即約見名為西北“剿總”副司令張學良將軍的秘書、實為中共派駐東北軍內的聯絡員劉鼎,請劉鼎隨即電告中共中央,外國客人已到西安,望盡快派人來西安接應。第二天,王牧師出現在西安金家巷1號張學良的公館。他從上海出發時,宋慶齡就交代“此事可向漢卿求助”。隨即他向張學良說明來意,轉達了宋慶齡的話。張學良爽快應諾,說道:“既是中共方面邀請的外國客人,又有孫夫人的囑托,自當助一臂之力。”兩人商定,由少帥出具特別通行證,調撥一輛東北軍內的“道奇”卡車,護送埃德加·斯諾和馬海德醫生北上,途經東北軍的防區,直到國統區的最前沿城市膚施(即今延安)。
在接到劉鼎“外國友人已到西安”的電報后,毛澤東親自指示對外聯絡局局長李克農,即派鄧發盡快前往西安接應。鄧發來到西安后,由王牧師領著見了埃德加·斯諾和馬海德醫生,轉達了中共中央對他們的歡迎,并隨即告知了他們要北去的路線,說明一路上應該怎樣走。斯諾和馬海德醫生從西安出發,因有張學良簽發的特別通行證護駕,又有劉鼎秘書陪同及鄧發引路,一路暢通無阻,連例行的一般檢查都被免去。第二天下午,到達白區邊緣的膚施城,住在一個東北軍團長的家里,休息了一晚上。次日早上起床后,吃過飯,劉鼎把他們送出城門外,由事先安排好的騾夫將他們送到了紅區邊上的一個小村莊,由村莊里的貧農協會主席劉龍火接待他們,把他們安排到村公所休息。不一會,村里來了很多人,爭相觀看外國友人,男女老幼七嘴八舌地問這問哪,膽子大一些的人,隨手摸著客人的照相機、手電筒、皮鞋等,對客人身著的卡其布上衣的拉鏈贊不絕口。一位大嬸興高采烈地端來香噴噴的、陜北待客有名的小米飯、炒雞蛋、煮白菜和烤豬肉。斯諾他們早已饑腸轆轆,客氣了一句話,就各自端起碗來狼吞虎咽吃起來。吃過飯后,整理了隨身攜帶的東西,在劉龍火指派的向導帶領下,他們向陜北安塞縣進發。在爬上一座山頂后,斯諾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像孩子般揮舞著自己的雙臂歡呼:“總算順利,我們已跨進了‘紅色中國’的大門!”在我中央紅軍通訊部隊一班人護送下,他們一路安全到達中共中央臨時所在地陜北保安縣。當地軍民與老百姓得知消息,傾巢而出歡迎新來的外國客人。除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親自接見外,中共中央還專門召開了“歡迎國際友人大會”,表示對埃德加·斯諾、馬海德國際友人的熱情歡迎。埃德加·斯諾在大會上激動地說:“自己享受國賓般的待遇,一生中還是第一次,榮幸之至!”
此后,埃德加·斯諾開始了他“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采訪工作,隨后寫出了令世界震驚的名著陜北紅都采訪錄——《紅星照耀下的中國》。在出版中譯文本時,為防國統區查禁,以利發行傳播,改名為《西行漫記》。從此后,他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中國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