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使建筑分類這一重要的理論問題跟上時代的發展需要,避免以往那種為了與有限的使用功能保持一致而對建筑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削足適履式的硬性規定,應當從審美文化的角度。將建筑放在人類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上去考察,運用邏輯推理和個案分析的方法,挖掘建筑中豐富的自然和人文因素,歷史地研究不同社會時期建筑所體現出來的美學意義。根據不同建筑表現出來的美學效果,可以將建筑劃分為生態化、程式化和變異化三大類型。
[關鍵詞]審美文化;建筑分類;使用功能
[中圖分類號]B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2-0042-03
一、問題的提出
建筑分類是建筑理論中一個重要內容。由于關系到對建筑性質的理解和定位,所以,幾乎所有建筑學原理和史論方面的著作都不可避免地會在這個問題上做出直接或間接的回答。從目前比較權威的建筑分類情況看,不管是依據內在結構,還是按照所用材料,或是遵循歷史的演變過程,最終都要落實到建筑的實際用處上,由所產生的實用功能來對各式各樣的建筑進行分類,并將他們確定為居住類建筑、公共類建筑和工業類建筑。這種分類方法,為了與有限的實用功能保持一致,往往要對諸如居住、公共、工業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削足適履的硬性規定,不僅在實際生活中很難囊括豐富多彩的建筑實際。而且在邏輯上也有概念與屬概念之間互不包容之嫌。換句話說,現有的建筑分類,主要是從建筑的某些使用功能中推導出來的,把建筑的類別視為建筑某些功能的不同表現形態。這樣的分類起碼具有以下幾點不足;
首先,“建筑功能”本來就是一個概括性很強的概念,其內涵應該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而目前的分類往往更加側重于建筑的物質方面而忽視其精神方面的屬性,不僅不能充分顯示出建筑的全部功能,而且使人們對建筑的認識也容易陷入重物質、輕精神的偏頗。
其次,從功能中推導出來的分類不但是有限的,而且是不變的,很難包容進與具體功能不發生直接聯系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時期出現的建筑現象和理念,而且脫離了文化背景。脫離了不同社會時期出現的建筑現象和理念,建筑分類也就失去了相應的文化內涵和意義。
再次,從目前國際和國內建筑業涌現出來的眾多流派,特別是這些流派不約而同地將凸顯建筑的精神品質作為共同追求的大趨勢來看,把建筑僅僅視為實現某些具體功能的觀點,顯然與這種趨勢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悖之處。
總之,依據功能對建筑進行分類。與建筑實際脫節,與學理邏輯不符,更與建筑發展的大趨勢相違背。應當指出的是,從功能角度對建筑進行定性所顯現出來的局限并不是本世紀才被發現的。上個世紀末,英國著名哲學家羅杰·斯克魯頓就曾毫不客氣地將那些只專注于實用功能的建筑設計理念稱之為“一種非常膚淺的認識”。顯然,在哲學家眼里,建筑的意義是豐富的。在他們看來,如果僅僅看到某些物質功能。“作為人類文化符號的建筑,在這樣的定性中‘大部分’建筑經驗都被功能主義的學說簡單地忽略了。”
二、從審美文化的角度看問題
在建筑理論研究領域,“審美文化”一詞的出現包含著新的歷史意義,代表著人們對當下建筑活動的認定以及主觀感受的深刻變化。客觀地說,從建筑成為一種生活必須品進入社會舞臺之日起,人類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從美的角度來設計、修建和裝飾建筑,將自己的審美理想通過建筑的不同方面表現出來。所不同的是,在物質和技術相對匱乏的社會階段,人們更加關注的是建筑帶給自己的切身利益。追求建筑的物質功能;在物質和技術比較發達的社會階段,人們的目光便不約而同地轉向建筑的精神方面,對建筑的審美屬性倍加關注。從根本上說,從審美文化的角度來認識建筑,涉及的已經不單純是建筑的物理屬性和實際功能,而是從建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即人類的生存狀況、心靈世界以及人與環境的關系等更廣泛的角度來理解建筑,將建筑不再看成為一種簡單的物質產品,而是作為一種精神與物質的有機體來對待。
國內在這方面首先作出有益嘗試并有所建樹的是北京大學的葉郎先生。早在上個世紀末,他便以歐洲建筑為例,從審美文化角度分析了其中的美學蘊涵:“古希臘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作是神廟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體現了‘優美’這一屬于希臘文化的大風格;基督教世界的西方文化,承續希伯來的宗教,用哥特式建筑的人為的空間、光和聲音代替了希伯來人在迦南的曠野里,從自然的空間、光和聲音中所體會到的上帝的崇高力量。”進入現代社會以后,伴隨著信仰危機而出現的非理性傾向,使人們對包括建筑在內的一切傳統文化都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在強調個性、追求反叛的社會環境中,又出現了各種以離經叛道為特征的所謂現代風格的建筑形式。雖然,以這樣的眼光來審視建筑,看到的已經不再是僅僅具有實用功能的房子,而是透過建筑看到了某個社會歷史時期人們審美創造能力的趨勢和水平,揭示著人們的審美理想和追求。建筑的價值也從傳統的實物形態擴展到精神的領域,成為人類審美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從審美文化的角度來研究建筑的方法,從根本上說是順應當代建筑業發展趨勢的。進入新世紀以來,建筑的文化品位,尤其是審美文化品位已經成為業內外人士認定和評價建筑價值的重要指標。而且,隨著建筑生態學、建筑論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建筑文化的認定也從建筑本身延伸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廣大領域,并比較一致地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作為建筑之美的有機組成部分,認為:只有這樣,人們面臨建筑的時候,才可能產生仿佛進入了“仙人童話”般境界的心理效果。在這樣的境界中,建筑已經不再是技術和材料的生硬組合,也不僅僅是只具有某些實用功能的價值符號,而是一種從自然和社會領域中汲取營養、具有詩意的人性化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建筑中所包含的技術、設計、材料等等需要通過認知來確認的內容不是消解了,更不是淹沒在實用功利之中,或者被轉換為純粹的經濟學數字,而是因為受到美學和藝術的熏陶和指導,煥發出充滿活力的新意義,從而使建筑真正具有了藝術的品質。在美學家看來,當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全都藝術化的時候,整個文化就構成一種審美文化。同樣,當人們不再僅僅從材料、結構或實用功能上去審視建筑,而是加入自然生態和社會人文的內容,給建筑充實進新的精神因素,也就是開始從審美文化的角度來認定和分析建筑了。
三、審美文化中的建筑分類
上個世紀末,葉郎先生在解釋什么是審美文化時曾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審美文化是人類審美活動的物化產品,不僅包括各種藝術產品,也包括具有審美屬性的其他人工產品(如服飾、日用工藝品等)和經過加工過的自然景觀。也就是說,審美文化是人類從“適者生存”到“美者優存”的過程,是人類生活從原始走向文明,從實用走向審美的一種飛躍。在這樣的前提下進行建筑分類,我們的著眼點就不再是建筑的原始意義。也不再是建筑所具有的各種物理功能,而是將建筑看成是人類審美活動的一種“物化產品”。
這樣看問題,在對建筑進行分類時,應該更加突出人與建筑之間的精神關系,歷史地研究不同時期建筑上所體現出來的美學意義,根據不同建筑的形式特征,分析其中表現出來的美學理念、藝術水平,并對其做出如下分類:
首先,生態化類型的建筑。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對后世影響最深遠,也最能體現人類對自己家團樸素審美觀念的一類建筑。從發生學的角度看,這種建筑最初不是為他人建造,而主要是建造者為自己用于安身立命,美與不美是與功利目的滿足的程度緊密相關的。“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韓非子·五蠹》)道出了早期建筑的原初形態和目的,也說出了中國建筑以土木為主要材料的母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木結構居住遺址,陜西、甘肅、山西出土的在黃土溝壁上開挖的窯洞式住宅,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半穴居、半地面的土木結構建筑等等,都是就地取材,天然渾成,屬于中華民族歷史上早期原生形態的建筑,讓我們從中看到當時人們以“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為美的樸素追求。
生態化類型的建筑貴在生態,能夠從最基本上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雖然這類建筑在形式上顯得粗糙、原始,甚至缺乏一些必要的藝術氣息,但是,卻能從根本上滿足人類返璞歸真的基本屬性,因此這類建筑之美往往帶有一定的永恒性。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建筑的早期形式已不復存在。但是,作為觀念形態的建筑思想卻已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后人對建筑的理解和實踐。時至今日,我們不僅可以從廣大農村建造房屋時表現出來的諸如土木結構的取材習慣,依山傍水的選址傳統,負陰抱陽的方位意識中感受到其中以自然生態為美的原始遺風,即使是在高樓林立的大都市,用各式各樣生態型材料建造起來的空間,一方面顯示著人們對現代生活的向往,也因為適合了人們返璞歸真的本性而備受關注。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在生態化建筑上所表現出來的審美熱情,一點也沒有因為后工業時代的到來而衰退。我們有理由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生態化建筑不僅包括著青山綠水之間的村莊、農舍、園林,也包括著現代化城市中越來越多的綠色建筑群體。
其次,程式化類型的建筑。從歷史發展的過程看,程式化就是工業文明到來之后建筑材料的規范化和建筑過程的同一化,是建筑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結果,也是建筑從個體行為發展到社會行為的重要標志。從中國歷史的發展情況看,程式化建筑大體成熟于周代,為了鞏固按等級分封的宗法制度,周天子制定了以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為內容的社會等級,以及在各自封地上按照等級進行建筑的基本規范。這些規范不但具有政治意義,而且,為了便于執行還配備了具體內容,對城墻的厚薄、重要建筑物的高度、道路的寬窄尺寸都做了明確規定,建造者必須嚴格遵守,否則就是犯了超越本分的“僭越”之罪,是要受到懲罰的。由此也奠定了古代中國從政治上來規范建筑行為的基礎。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鐵器工具的普及,建筑材料和工藝的規范化程度也越來越高。“瓦”和“磚”的出現對中國古代建筑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為了便于大批量生產,磚瓦本身的規范就很受重視,也影響著人們的建筑觀念發生著變化,進而帶動了建筑從基本材料到整體形式的程式化發展進程。隨著商品經濟的出現和普及,建筑規范化問題也日益與經濟效益掛鉤,符合規范的建筑不但生產的周期短,而且可以批量生產,適合市場競爭的需要。
程式化類型的建筑所體現的是一種規整有序之美,帶有機械加工所具有的整齊劃一特點,在提高了建設效率的同時。也可以以極快的速度改變著周邊的環境,形成一定的建筑氛圍,是一種極具表現力的現代建筑之美。其不足之處是在批量加工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忽略突出建筑的個性特點。這種興起于政治需要、得益于生產力水平、普及于商業競爭的建筑規范化趨勢。不但大大推動了建筑自身的發展,而且還極大地影響著人們對建筑的接受方式,派生出與之相適應的審美觀念,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提升著建筑的社會影響力。同時,也形成了以標準、效率為內容,以形式取勝為流行的建筑審美時尚。
再次,變異化類型的建筑。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建筑也會隨著審美時尚的變化而變化。20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不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科學技術的全面普及,在循規蹈矩中代代相承的人們突然發現:曾經由上帝和權威們設定的各種規矩,遠不如科學技術更能給自己帶來立竿見影的實惠。舊有的一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仿佛成了束縛人們手腳的無形枷鎖,人們完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迅速地將各種理想變成現實。于是,“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揭露傳統理性的缺陷和虛假。人們對普遍人性以及自由、平等、博愛的頌揚,轉向對它們的否定和批判,轉向對個性、生命、本能的強調。他們沖破傳統理性對人性的束縛,恢復和維護人的本真的存在,發現和發揮人的創造性,開創了現代藝術中的人本主義和非理性主義”。被我們稱之為變異化類型的建筑,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和成型的。表面上看,這種類型的建筑由于追求個性之美,在具體面貌上形形色色、千姿百態,但是在設計思路、選材用料、甚至是施工藝上追求離經叛道卻是相同的。從實例來看,北京國家大劇院的建造風格和選址方面的爭議自不必說,作為奧運場館重要組成部分的“鳥巢”,作為地區標志性建筑的深圳市政府辦公大樓……都因為設計思路和造型效果上的另類獨特曾經引起業內外人士的激烈爭議。這些建筑盡管所處的環境和用途均有所不同,但是,采用變形、抽象和象征等視覺語言與色彩組合。構成新的造型效果,擺脫傳統的建筑理念束縛卻是—致的。
作為現代藝術的一種,變異性建筑從設計思路、材料選擇、環境營造方面都表現出極大的叛逆性,是對傳統建筑美學規范的極大突破,大膽地張揚個性,使這類建筑在設計思路和外在形式上都具有鮮明的特點,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類建筑,刺激著人們舊有的審美神經和習慣,但是卻能夠自成體系,迎合科技社會快節奏、多變化的時代特點。人們在這些建筑體系中看不到曾經被視為真理,符合舊有經驗的東西,而是以設計者自有經驗為主要內容的大膽創新。可以說,作為一種追求反叛的文化現象,變異化類型的建筑已經“走上了一條越來越遠離日常生活經驗而依靠審美經驗進行創造的道路。”
以上立足審美文化而進行的建筑分類,盡管主要是針對中國的某些情況展開分析的,由于融入了建筑發展的歷史脈絡,注意到了不同歷史階段時代精神的因素,所具有的精神指向已經遠遠超出了某一地區的范圍,具有了人類學的意義。當然,在文化多元的時代里,各種文化因素的相互影響和滲透也會在建筑分類問題上有所表現:生態化類型的建筑不會因為帶有原始野味而被人們徹底遺忘,程式化類型的建筑模式也不會因為呆板劃一而被人們棄之不用,變異化類型的建筑盡管有“曲高和寡”之嫌,卻因為能讓人們耳目一新而時時地吸引著社會的注意。各種風格的獨立存在與相互滲透,是文化多元時代建筑之美的大趨勢。另外,從實際情況看,被后工業文明所累的人們為躲避各種污染,越來越對生態化類型的建筑表現出熱情;看膩了也住膩了“火柴盒”、“煙筒式”等程式化建筑的人們身上普遍存在的“審美疲勞”,無形中又成為促使他們對生態化類型、變異化類型建筑進行審美的潛在動力;而那些以“先鋒”、“前衛”為特點的變異化建筑,為了開辟自己的市場空間,贏得人們歡心,也絕不會完全回避建筑的生態意義和基本規則。傳統和現實,繼承和創新,就這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對立中統一,在統一中對立,渾然一體地在當今人類所從事的各種建筑活動中存在著。這是文化多元時代中各種文化要素得以平衡的規律,也是各種文化之所以能夠和平共處、獲得發展的根本原因,更是我們今天進行建筑分類時應該重視的基本原則。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資助項目(編號:07JK065)的部分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