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國很早就注重創新政策體系建設,是世界典型的創新型國家。德國創新政策體系的主要特點是: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推行國家高技術發展戰略;鑄造產、學、研一體化鏈條,加速創新知識的產品轉化;高度重視企業創新活動,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形成推動創新的收入分配政策,激發人們創新的勇氣與潛能;加強普通教育與職業培訓,為創新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
[關鍵詞]德國;創新政策;創新活動;創新主體
[中圖分類號]F151.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2-0103-02
德國很早就致力于運用政策和法規構筑創新體系,促進創新活動,已建成典型的創新型國家。目前,德國教育普及率高,高等教育發達,知識傳播系統完善,國民科學文化素質普遍較高,且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崇尚科學的傳統。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科技研究和開發,對創新和研發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資助渠道寬廣,來源多樣化,除了公共財政和企業的資助外,還有私人機構及國外的投資。德國通過建立寬松和完善的法律環境,形成良好的科研運行機制:學術自由,機構自治,政府進行宏觀管理和協調。德國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研究實力雄厚,設置合理,協作程度和資源利用率高,成果顯著。德國的科研成果轉化率、創新產品商業化程度、科技型創新企業和知識密集型產品比重等都很高。德國的創新政策體系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推行國家高技術發展戰略
在2006年德國聯邦政府預算中,聯邦教研部獲得80.26億歐元,比上年增長4.3億歐元,增長率為5.6%。其中,僅項目資助就達到23.3億歐元,占預算總額的14%,比上年有了顯著提高。預算中還有一欄1億歐元的“精英大學”專項基金,用來資助慕尼黑大學、慕尼黑技術大學和卡爾斯魯厄技術大學等首批選出的“精英大學”建設。德國政府還宣布,未來4年,將在原有基礎上再增加60億歐元的研究經費,其中40億歐元歸教研部支配,主要用于“精英大學”競爭計劃、三大高校外研究機構的科技創新、德意志研究會的項目新增費用、生命科學、安全技術和納米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研究。
德國在2006年首次發布《德國高科技戰略》報告,系統提出國家高科技發展戰略,目的是確保未來的競爭力和技術領先地位,并使高科技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報告提出,到2009年,德國政府的高技術投資總額將達到146億歐元。其中60億歐元,是政府以研究與發展優先權為由,為促進企業創新專門追加的資金。到2010年,德國的科技研發投入將達到CDP的3%。報告確立了17個現代技術創新范圍:安全研究、健康與醫學、環境技術、光學技術、信息與通訊、航空航天、車輛與交通技術、微系統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和材料技術等。
二、鑄造產、學、研一體化鏈條,加速創新知識的產品轉化
德國政府的創新政策,特別重視科技界、高校、企業界和政府部門的交流,千方百計促使各類相關單位和人員參與創新網絡,并通過他們的緊密合作,全力以赴把各種創意、方法和研究成果。轉換成成熟的新產品。同時,綜合運用政策導向,實行社會研發資源共享,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快速流動信息和知識,使研究成果得以迅速應用。
在德國,有政府資助的全國性學術機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學會(馬普學會),下設生物和醫學部、化學、物理和技術部以及人文、社會科學部。擁有80個研究所,主要從事自然和社會科學的基礎性研究,也與高校等合作拓展應用性領域,并提供大型科研儀器。還有研究應用技術為主的弗朗霍夫學會等分工有序、特色鮮明的科研機構。他們與高校、專業信息機構、圖書館一起。為企業創新提供重要的知識來源。企業則是創新的主體,承擔著把虛擬創意轉化為實體產品的制作過程。近年,政府通過政策引導,促使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結成密切合作的“創新伙伴”,并要求已結成“創新伙伴”的單位,制定出創新計劃,并承擔相應的創新項目,使產、學、研各環節有機地焊接成一體,大大縮短了創新知識到新產品的轉化時間。
三、高度重視企業創新活動,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先后制定《工商企業研究開發人員增長促進計劃》、《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分擔計劃》、《中小企業研究合作促進計劃》、《小型企業服務投資促進計劃》和《歐洲復興創新計劃》等,形成強有力地推動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政策體系。
德國正是利用這一政策體系加強調控,促使科研單位積極為企業創新服務,并使企業保持旺盛的創新熱情:如有關政策規定,任何國家級大型科研項目,必須至少有一個中小型企業參加,否則就不予批準。因此,科研機構選擇科研項目,首先想到的是必須為將來的產業化服務,一開始就不能盲目選題。同時,企業通過參與科研項目研究和開發的整個過程,深入了解這一成果形成過程的設計思路、工程結構和工藝方法等全部細節,也為它的產業化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更有信心和熱情發展這一創新產品。
四、形成推動創新的收入分配政策,激發人們創新的勇氣與潛能
德國允許大學推廣教授擁有的發明專利,獲益分配的通常比例是:發明專利所有人、專利推廣人和大學各得三分之一。
德國還專門制定政策,鼓勵弗朗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及其研究所的創新行為。弗朗霍夫協會是德國最大的應用技術研究機構。它在生物技術、微系統技術、信息與通信技術、新材料、光電子及半導體照明、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先進制造等領域擁有雄厚的創新實力。德國政策允許它使用以下措施:一是弗朗霍夫協會及其研究所的技術發明人,可以無償使用職務發明創辦企業。二是協會或研究所用資金對創新型企業入股,一般占總股份的25%,扶持2~5年,如果企業開發創新產品獲得成功則轉股退出。三是研究所給聘為研究員的技術發明人發一年的工資,第二年技術發明人不再具有研究員身份而在公司領工資。
五、加強普通教育與職業培訓,為創新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
德國有關法律和政策規定,實行12年制義務教育,公立學校學費全免;教師為終身公職人員,必須受過高等教育。目前,兒童入學率百分之百,大學入學率達42.7%。德國現有高等院校300多所,其中主要有三類:一是綜合大學,又稱為“學術大學”,有80多所。它表現為學科較多、專業齊全,強調系統理論知識、教學與科研并重,設有工科、理科、法學、經濟學、社會學、醫學、農學以及林學等學科。二是應用技術大學或高等專科學校,也叫做“專業大學”,有130多所。它的主要特點是課程設置除必要的基礎理論外,多偏重于應用,設有工程、技術、農林、經濟、金融、工商管理、設計、護理等專業。三是藝術學院和電影學院等,又稱作“藝術大學”,有40多所。這三類大學屬于同等的高等學校,畢業生具有國家承認的就業資格。
德國享譽全球的職業培訓,被譽為推動德國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德國有職業專科學校、職業提高學校、專科高中、職業高中、職業或專科完全中學和“雙證制”學校等全日制職業教育學校,有職前培訓、在職培訓和轉崗培訓等職業培訓形式。德國通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先后推出《對歷史和現今的職業培訓和職業學校教育的鑒定》、《職業教育法》、《青年勞動保護法》、《職業教育促進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等職業教育法律,逐步發展和完善了校企合作的“雙元制”職業培訓形式:青少年完成初中學業后,一方面升入職業學校接受職業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教育,另一方面又到企業接受職業技能及相關專業知識培訓。它把學校與企業、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有機結合起來,以培養高水平專業技術工人為目標,是職前培訓的主要形式。德國也非常重視在職培訓和轉崗培訓,幾乎每年都會推出一些新的政策和培訓計劃。如2006年德國政府簽署了一項新的《東部培訓崗位計劃》,聯邦教研部為其提供8800萬歐元的專項資助。
六、德國創新政策體系建設的啟示
德國科研實力雄厚,創新創意層出不窮。在基礎研究領域,德國有65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約占這一世界頂級獎項的10%。僅過去15年中,就有8位德國人獲諾貝爾獎。在應用研究領域,德國在機械制造、工程學、納米技術、光學技術、微系統技術、生物醫學、醫療技術、環境科學、神經科學、生物技術和過程技術等領域位居全球之首。在創新方面,德國每年在歐洲專利局登記的專利數量超過23萬項,明顯高于其他歐洲國家。德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典型的創新型國家,與其致力于建設創新政策體系是分不開的。德國構筑和運用政策體系促進創新活動的許多措施,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至少可以給我們提供以下啟示:
1.加大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性投資。德國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增加科技投入。這要求我們進一步創新科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促進科技創新要素和各類必需社會生產要素的緊密結合,形成社會不斷增加科技投入、科技不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有關資料表明。2006年我國全社會研究開發總支出達300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比上年增長22%。2007年我國研究開發又進一步加大,特別是財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下稱《綱要》)確定,到201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到2%,到2020年提高到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中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如果我們穩扎穩打,全面實現《綱要》提出的研究開發投入目標,我國科技事業和自主創新活動將有強大的支撐條件。
2.促進創新活動的各類政策形成同向合力。德國的經驗表明,推動自主創新活動,加大投入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但要使自主創新活動走上又好又快的發展之路,僅靠增加投入是遠遠不夠的,相關部門必須出臺牽引力方向一致的配套政策。如財政部門在設法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還要建立和完善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制度,發改委要加大對引進技術、設備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支持力度,商務和外貿部門要積極建設出口創新基地、打造高科技自主品牌,工商管理機構要把自主創新活動納入民營企業業績考核指標體系,科技部門要支持企業建立健全技術開發體系,金融機構要建立支持自主創新的投融資機制,重點支持重大科技項目的研究與開發。
3.促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創新主體。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機制,是德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性舉措。據此,我們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改變以往由高校和科研機構壟斷技術創新的局面。讓企業主動并自愿扮演研究開發投入主體、技術創新活動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主體,促使廣大企業努力做到:生產與研究開發并重,引進與消化吸收并重,模仿與創新并重。不僅有制造而且有創造;不僅有產權而且有自主核心技術。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區域政策支持體系研究(立項編號:07CGLJ004Z)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王潤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