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然而目前我國農民工的政治、經濟、社會、人身等方面的權益嚴重缺損,究其根源主要在于農民工利益訴求機制不完善、自身維權意識不強、城市政府政策不合理、利益組織失缺。要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必須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分類分層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勞動監察力度;幫助農民工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其就業能力和維權能力;提高農民工組織化程度。
[關鍵詞]和諧社會;農民工;權益保障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2-0058-03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在新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改革生產關系,推進生產力全面發展的一項系統工程。和諧社會的主體是不同社會階層的和諧,農民工作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階層利益的實現和保障既是當前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問題,也是急待研究和認真解決的問題。探討保障農民工權益,對促進社會和諧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注重農民工權益的保障
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一個大多數人能夠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社會。從理論上說,是社會各個階層和睦相處,社會各級成員各盡所能,人民的聰明才智得到全面發揮的社會;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協調的社會。究其本質,和諧社會的主要基礎就是構建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各主要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關系。
(一)和諧社會的主體是不同社會階層的和諧
和諧社會是一個社會階層結構合理的社會。社會結構包括階層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人口結構、家庭結構、就業結構、社會組織結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結構是社會階層結構。國際經驗表明,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一般都是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攬形”的社會結構。這樣的社會,才是比較穩定、健康、和諧的社會。目前,我國現在的社會階層結構既沒有與經濟結構相適應,更沒有達到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的水平。離“橄欖形”的結構還有很大的差距。這是我國社會階層結構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因此,加速推進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形成是構建我國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形成和諧的社會階層關系。目前,我國不同階層的和諧,嚴重影響著社會和諧?,F代社會是一個由不同階層構成的社會。從一般意義上來說,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更是社會和諧的主體。離開了人的交往關系,社會和諧就無從談起,但從社會學上來分析人與人的關系必須對人進行社會分層研究。社會分層是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因社會資源占有不同而產生的層化或差異現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規基礎上的制度化的社會差異體系。從本質上來說,處在不同階層上的人群之地位就必然存在差異。因此,如何面對和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社會階層的差異,便是我們考慮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不同階層和諧相處的首要問題。
(二)農民工權益的保障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我國獨特的農民工體制是依靠我國的二元經濟社會制度而形成的,它是在改革開放后二元經濟社會體制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新的形式。因此農民工體制的破除,必然會有力地促使我國的二元經濟社會體制的徹底改變。農民工權益的保障,為我國廣大農民順利轉移為市民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由于農民工體制的存在,使得廣大農民工與市民很難在一個城市融為一體,農民很難向市民轉化。農民工體制的破除,必將會使廣大農民工與市民之間消除政策等外在客觀環境的差距,有利于廣大農民工較快地成為一個城市的居民,加速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本質上是農民權益保障問題。農民工是農民中比較先進、比較積極的部分,他們是帶頭和開路的,解決好農民工問題,也就是解決了農民問題。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辦法,使農民工真正成為二、三產業的工人和職員,真正成為城市居民并融入城市社會,這就為更多的農民轉變為工人、職員,轉變為城市居民開通了道路,最終有利于加速實現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推進農業的現代化,實現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農民問題,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和諧社會視野下農民工權益缺損的現狀及其根源
農民工是傳統的戶籍制度與自由的市場經濟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從職業角度講,他們是工人,從身份上講,他們是農民。這種職業與身份的矛盾使他們并沒有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而真正融入城市的主流生活,而是演變為一個日益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在現實生活中,作為新的城市群體,他們的經濟利益、政治權益、人身保障和社會權益等都難以保障,其維權道路漫長而艱難,甚至在某些城市農民工被作為最廉價的勞動力遭到漠視,其惡劣的生存狀態和環境,不能得到的尊重和信賴,如此等等引發了大量的勞資沖突,甚至出現了農民工因討要工資無方而自殺等極端行為,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農民工權益缺損的現狀
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斑M城就業的農業勞動力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工是中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是向我國工人階級過渡的新產業工人群體。但這個過渡狀態的群體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由于社會歷史條件和環境的特殊性,其應享有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甚至處于缺損狀態。
1.農民工的經濟權益缺損嚴重。農民工進城的首要目的是要從經濟上獲得比在農業領域多的好處。他們的期待只是用自己的辛苦換得穩定的生活,他們期望能按月發工資,待遇能稍高一些。這些在城市職工看來理所當然的要求,在具有很強流動性和不穩定性的農民工那里,變得十分困難。農民工就業的企業內用工不規范、工資待遇低、隨意克扣工資的情況司空見慣。即使是在民營經濟起步較早的福建、廣東和浙江等省份,情況也仍然不容樂觀。據調查,珠江三角洲12年來務工人員工資只提高了68元。許多企業工作時間長。沒有休息日,工人加班領不到加班費,每月工資只有幾百元,有40%多的農民工不能按時領到工資。除拖欠工資報酬外,部分用人單位還存在克扣或變相克扣農民工工資現象。據國家統計局2004年的調查,一些企業每月扣留員120%-30%的工資作為“風險抵押金”,要求農民工必須在本企業工作滿三年且不能出現任何差錯,否則這部分工資就被扣除。
2.農民工的人身權益保障不力。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勞動力的供給,使得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勞動力市場供給大于需求是我國當前勞動力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也是農民工在巨大就業壓力下其人身權益得不到尊重和保障的重要因素。農民工作為城市就業崗位的競爭者,其文化素質、技能等致使他們常常只能從事最苦、最累、最臟的工作,而這些工作不僅報酬低,還常常受人歧視,遭人打罵,被人騷擾。初到城市的陌生感、恐懼感,加上各種各樣的限制,使農民工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如有些農民工所在的企業,進廠就扣押身份證和一個月以上的工資,如果對工作不滿意,也難以離職。
3.農民工的社會權益得不到尊重。這主要表現在:(1)農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由于流動,農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成為問題。法律規定我國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都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但在當前。由于現行戶籍政策的限制,還有一些地區規定對農民工子女到城鎮上學要收取農民工家庭難以承受的贊助費,有的地方干脆拒收農民工子女入學。這樣,大多數農民工不得不將子女留在家鄉就讀,生活上寄養在親戚家,或者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料,成為“留守兒童”。也有的則過早地輟學,隨父母在城市里“闖社會”。(2)社會歧視。農民工雖然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卻得不到城市社會的尊重。城市社會對農民工的社會排斥依然存在。據社會學者的調查,在被接受訪談的315位農民工中,有67%的人認為在與城市人交往的過程中。存在著令農民工感到疏離的社會氣氛一對農民工的偏見和歧視。在某些人的眼里,農民工經成為一種歧視性的稱謂。這種疏離氛圍的存在,加深了農民工與市民之間的“鴻溝”,同時也加劇了農民工對城市的某種報復心理。(3)城市職工普遍享受的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和工傷五大保險,農民工幾乎享受不到。調查顯示,中國農民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的參保率分別是33.7%、10.3%、21.6%、31.8%和5.5%,如此低的參保率,給農民工當前和未來的工作、生活,也給社會穩定都留下了較大隱患。
4.農民工的政治權益難以保障。農民工雖然在城市工作。其戶口卻在農村,有相當多的農民工,在企事業單位于了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還是農民工,因為他們不是市民。不是非農業戶口,所以得不到正式職業的身份,他們的農民身份,決定了他們永遠是臨時工。因為不是正式職工,干得再好,再有才干也很難得到應有的任用、培訓和升遷,更談不上在工廠里有當家作主的地位。他們通常無權參加職工代表大會,相當一個時期里,他們不能參加工會?,F在允許參加了,也要另外登記,享受不到正式工會會員的同等權利,只有干活權,沒有選舉和被選舉權??傊r村戶籍限制了農民工政治權利的行使,雖然已是中國產業工人的一部分,但并沒有真正享受到每個城市產業工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二)農民工權益缺損的根源
作為城市人群中的弱勢群體,農民工被邊緣化的傾向日漸嚴重。農民工權益缺損的根源集中體現在:
1.農民工利益訴求機制不完善是當前農民工權益缺損的最直接原因。農民工在整個社會利益分配中屬于弱勢階層,在社會轉型過程中,農民工的利益往往得不到重視,也很難尋找到正確的利益表達方式。農民工的利益訴求基本上屬于個體的意見表達,勞動監察和工會等組織的作用發揮有限。當他們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很難通過正規的有效的途徑來解決問題,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往往通過殺人、跳樓、爬塔吊等非法對抗和極端方式來解決。從總體趨勢看,農民工利益訴求機制是在逐步完善當中,農民工利益的訴求經歷了由忍耐沉默式的表達到非法無序的暴力抗爭,再到依法和用法抗爭的過程。但現實中由于利益訴求渠道不暢通,農民工維權成本過高,甚至付出成本后許多權利也未必能得到維護,因此,非法無序的暴力抗爭仍在一定程度上大量存在。
2.農民工自身維權意識不強也是其利益缺損的重要原因。據調查,農民工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5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8.57%,小學文化程度的占14.29%,大專及以上文化的僅占2.86%。在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9.1%,跨地區流動的農民工中也只占18.5%,有技術特長的占20.3%,多數農民工文化程度低,技能較低,其文化水平決定了運用信息技術的利益訴求相對不夠通暢,使他們的利益訴求處于絕對不利的地位。當他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也缺乏通過法律途徑實現自己利益訴求的意識,即便有這樣的意識,高昂的訴訟費用也是他們根本無力承擔的。眾多的極端案件表明,某些情況下,是由于農民覺得無路可走而采取過激行為,某些情況下,是農民缺乏法律意識而采用了簡單、粗暴的方式如靜坐、示威等形式。增強農民工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提高其文化素質和技能素質將是今后農民工維權的重要保障。
3.城市政府的政策普遍忽視農民工群體平等權利,客觀上造成其利益缺損。農民工擁有的政治資源極其有限,許多城市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種種限制在客觀上造成了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不平等。如在勞動崗位的供給上還普遍存在以戶口為壑的現象,只允許其從事垃圾清運等體力型工種,限制外來農民工進入金融、保險、郵政等行業。
4.農民工利益組織缺失。長期以來,我國實行限制民間組織管理政策,各種非政府組織發展遲緩,導致社會利益結構組織化水平低下,組織資源在各利益群體間的分布極不平衡。對農民工來說。既沒有現有組織資源可以利用,也無法建立代表自己利益要求的自治組織,其利益訴求很難得到有效的組織支持,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其社會弱勢地位。在城市現有的制度結構中,各種群眾性政治組織如各級工會、婦聯、共青團等,其政治控制功能多于利益表達功能,所具有的微弱的利益表達功能也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充當了城市市民利益的代盲人,因而難以滿足農民工的利益要求。
三、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農民工正當權益遭到損害會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農民工權益大面積受損容易產生具有普遍意義的偏激情緒。導致農民工對城市和企業的敵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必須將農民工問題作為引發社會不和諧的重要課題去研究,并采取針對性的對策,以改善農民工權益缺損的現狀,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一)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體系
改革現行的人事勞動制度,消除戶籍歧視,打破勞動力市場二元結構,建立城鄉統一標準的勞動力市場準入制度勢在必行。身在城市的農民工受到不公正待遇最首要的原因是戶籍,為此,應當改革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不合理的歧視性制度。戶籍制度在我國推行已40多年,其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與擴展。由于住房、醫療、福利、教育以及社會保障等制度均與戶籍制度掛鉤.戶籍制度在本質上已遠遠超出了人口管理的范疇,成為以戶口管理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構成的制度體系,也正是這些制度把農民工排斥在國民待遇之外。2003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1號文件已經要求要對農民工和城鎮市民一視同仁。但是這項規定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用人單位還實行兩種戶口、兩種辦法,不能同工同酬、同工同時、同工同權。另外,城市再就業中心也應當向農民工開放。并為農民工提供崗前技能培訓服務;一些對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歧視性政策也應當取消,從而逐步為進城農民工提供較為充分的就業機會,建立與健全城鄉統一、開放的一元化勞動力市場。
(二)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分類分層的社會保障制度
當前,要建立城鄉完全一致的社會保障制度缺乏現實基礎,因此可以考慮先解決農民工最迫切、最急需、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需求,而后視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再逐步到位。首先,優先確立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鑒于農民工工傷事故和群體職業病層出不窮而導致勞資糾紛不斷、民工權益受損、易引發不穩定的社會問題的現實,可首先考慮工傷保險。其次,建立農民工的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機制。因為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不僅會導致農民工失去工作,而且極易陷入貧困境地,因此疾病保險也成為農民工的現實需要。可根據農民工在本地區服務時間的長短區別制定醫療保障待遇,服務時間愈長待遇愈高。第三,對有相對固定住所和單位且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應納入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用人單位應在支付工資報酬之外為這些有相對穩定工作的農民工交納社會保險統籌費;對那些在非正規部門就業且流動性大的農民工,主要以個人儲蓄和參加商業保險的方式取得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障。
(三)加大勞動監察力度,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政府應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首先,大力發展和規范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是勞動力資源配置的主要環節和場所,應當為農民的充分就業提供信息和服務。目前,有些城鎮的勞動力市場還不發達,而且部分勞動力市場秩序混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信息不準確、服務水平差的情況。這種就業方式使農民工在就業時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擇業范圍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其次。監督和規范用工單位的用工行為。用工單位是農民工的勞動場所,也是農民工權益受侵害的最直接、最主要的環節。對其用工行為進行規范是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重要措施。
(四)幫助農民工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其就業能力和維權能力
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一般來說是農村中素質較高的人口。但是相對于城市人口來說,按城市工商業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來說,農民工素質普遍偏低,特別是缺乏現代文明的熏陶和法制觀念。這是造成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就業能力和維權能力嚴重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政府可以采取就業培訓和法制講座等形式,提高農民工的自身素質。
(五)提高農民工的組織化程度
農民工權益易受侵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自己的維權組織,因此,應當提高農民工的組織化程度,加強其維護自身權益的力量。一是黨團組織和工會等正式組織應當加大在用人單位建立基層組織的力度,將農民工吸納為組織成員,提高其組織化程度。二是在農民工集中的地方。成立農民工協會等農民工自治組織。三是動員和培育其他社會力量,主要包括各種民間組織、志愿者組織和非營利組織等,參與農民工權益保障事業。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