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客觀性、理智性和反思性特征,它能夠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可靠的規則依據,可以通過人的理性而加以認識、揭示和利用。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以信仰服人,以事實服人,以道理服人,做到讓民眾相信它。進而踐行它。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性特征;理性訴求;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D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2-0061-03
黨的十七大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然而,在當前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和多變的情況下,憑什么讓民眾相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何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吸引力,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筆者認為,作為理論工作者不能疏于論證和說理,把理論工作僅僅停留在泛泛的說明和宣傳層。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意味著我們的目標已經明確,我們此時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說服人,讓民眾相信進而踐行它。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性特征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的社會實踐活動,雖然有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真正在深層次上起作用的乃是這其中存在著什么樣的文化價值體系。我們認為,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種重視思維本性的傳統,力求通過解釋自身的經驗來把握世界的規律性存在。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客觀性特征。價值體系是一個民族在一定時代、一定社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定社會、民族在一定時代社會意識的集中反映,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價值體系是一個整體系統,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諸多要素,如指導思想、理想、信仰、信念、價值取向、價值評價等等。在價值體系中,核心價值觀念的地位特別重要,它決定著整個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為價值體系的其它價值觀念提供合理性依據。文化世界雖然是人創造的。雖然是人對外部世界的經驗知識和價值思維的肯定形式,但是,這個世界一旦被創造出來,它的存在及其價值和意義,特別是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根本精神,就成為一種客觀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思維或行為的自在模式,既外在于人的內心和主觀判斷,不同于人們所創造和預設的“人為秩序”;又內在于現實的社會活動之中,不是一種“上帝秩序”。馬克思主義由于科學地揭示了歷史發展規律,被我們黨和國家確立為意識形態,上升為憲法意志,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首要內容把馬克思主義這個普遍原理和得到人們肯定的、“合乎理性的”學說作為指導思想,作為行動指南,因為普遍和客觀的形式和受到先驗“理性”權威的裁判是一個對象獲得人的理解所必備的條件,否則,它在人們的意識之中就是不可理解、不可接受和不具現實意義的。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理智性特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人們的行為絕對不是僅指一種單純的“行為的現象”,而是行為者內心狀況的一種能動的反映,是主體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確立的同客體之間的一種創造性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對價值觀問題的理性思考,是人們認識現實并同現實密切結合的手段。一個行為如果被認為是“合乎理性的”。那么,這個行為不僅要在客觀上具備“合乎理性”的形式,主觀上還必須是有意地以理性、以行為的那些自在的模式、以一切自然的、社會的、思維的規律、規則和規范為“根據”。因而。理性的行為必須是能動的,是行為者主觀上合乎邏輯地進行分析、計量、推理的能力,按照正確的操作方法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按照一定的目的采取行為的能力,權衡利弊得失的能力等等局部或一體的展現,類似無目的、身不由己的行為。無論如何不能認定是理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除對規則性的強調之外,更多的是突出主體性和個人的經驗感受。它是人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對世界作出是非善惡判斷的價值系統.而且不僅僅是認識和反映世界的認知體系,更是一種為人類思想和行動定向的目標價值體系。特別是作為一種觀念體系和理論學說,更是一種具有強烈實踐指向的理論主張和發展戰略。“八榮八恥”中的“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正是我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執政為民的真實體現,是我們黨不斷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智選擇。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反思性特征。價值論反復強調的是,價值不是一個實體范疇,它不是表示在主體和客體之外的第三種實體,不能把它理解為一種獨立存在物;價值也不是一個屬性范疇,在孤立的主體和客體身上都不存在著“價值”屬性。不能把價值理解為任何存在物生而有之的固然屬性,價值是一個關系范疇,它表明主客體之間一個特定關系方面的質、方向和作用。人們的行為既要體現某種對象性要求,同時還必須具備某種主體性要求,由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把“主一客”之間的矛盾關系明確于它所指代的行為方式當中。人們的行為是主體以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和主體需要被客體滿足的一種效益關系,矛盾是顯而易見的。但問題是矛盾的雙方如何實現整合?核心價值體系是管全局、管規律、管發展趨勢的,又是管信念、管思想、管靈魂的。當我們更多地強調“規則之治”的同時,規則之下又有大量的“潛規則”,使得規則本身的功能和作用被不停地消解,這只能求助于個人的自我反思(反省)的機制。當然,反思同人們行為的主體的理解活動是分不開的,而理解需要參照,這一參照就是理解的一般前提,主體是以這樣的方式理解自己,同樣也會以這樣的方式理解客體,而且還會要求他人也以這樣的方式理解自己。因之,核心價值體系要成為人們之間相互溝通的基礎,就是看它的價值取向與他們的價值取向如何相吻合。
這些特征表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夠使行為的主客體之間始終保持一種動態的、積極的和建設性的整合,能夠實現對社會思潮的引領,能夠成為聯結各民族、各階層的精神紐帶,具有強大的整合力和引領力。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性訴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多層次的內涵豐富、有機統一的整體,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包容性。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等四個方面的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既體現了思想道德建設上的先進性要求,又體現了思想道德建設上的廣泛性要求;既堅持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又符合不同層次群眾的思想狀況;既體現了人民群眾根本的愿望和追求,又涵蓋了不同的群體和階層;既注重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不斷吸收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反映時代進步潮流;既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要求,也指明了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方向。就其本質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秩序其實是一個由邏輯構成的觀念世界,其目的在于尋求一種能夠使整個社會順利進步發展的條件或精神因素,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這一條件或精神因素是一種存在于事物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即客觀規律性。現代社會的發展為民眾自主合法地謀取物質利益開辟了較為廣闊的空間,民眾的職業流動頻率普遍加快,道德生活價值取向的多樣性已經在經濟改革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中獲得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在這樣一個擁有多元價值觀念和利益主張的社會,民眾在社會生活中需要約束和規范。任何一個社會都不能缺少整體性的價值共識,對于民眾來說,正是根據一定的規則,通過對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或行為的主觀方面的思考,通過對行為的各種要素以及利弊得失的評估,才確定自己的行為。現代制度,尤其是規則和規范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產生或為人們所把握的,同時也正是通過人們對行為的這種反思機制才得以發揮其調節作用的。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契合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及精神需要,不僅超越個體人的心理,也超越個別時代的文化價值,具有順應社會進步的正當性和適應民眾心理的可接受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一個整體性的價值觀。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現實實踐中的作用在于:首先,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可靠的規則依據。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本體性的特征,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不僅僅能給民眾以人性需要的事實信息,使其形成合理的認識與明智的選擇,更重要的是能給民眾提供行為的建議并意味著能達到某些結果,例如,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民眾衡量和辨別是非、美丑、利弊、優劣以及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其次,可以通過人的理性而加以認識、揭示和利用,為人們的行為選擇提供自主選擇的空間,特別是經濟改革使“公共生活的生態在相當程度上已由全民式的轉變為群體式的和個體式的”,但是,對社會活動中所存在的那種“必然聯系”的信仰、渴望與探尋則是同一的,所以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引導民眾孜孜不倦地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再次,人的理智本身是有缺限的,在一定的歷史階段要受自己所處社會地位、知識水平、實踐能力以及固有經驗、傳統習慣等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揭示或秩序的認識將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往往與客觀地存在于現實世界中的秩序會有一定的差異和距離,正是這一差異和距離作為動力在推動著人類理性認識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社會價值不僅是給人的一種行為規范,而且是一種社會批判與建設的力量,所以,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在民眾中培育“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現代公共哲學觀念認為,一個社會之所以能不斷發展和保持穩定,一個重要的因素應該歸于社會發展的公共性訴求。社會發展的公共性訴求,不是為了某個集團的利益要求,也不是為了幾個集團的利益需要,而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有其基本的價值追求和利益的合理表達,追求的是一種普遍的公正、公平與正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目標訴求恰就在于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成為民眾追求的最高社會公共性理念,就在于馬克思所揭示的共產主義仍然是我們渴求實現的理想。是我們最高本質的實現,是自然及社會發展合規律的必然趨向。通過建立它,推動和平地解決彼此之間的紛爭,就一些基本的問題達成共識。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僅是一種行動規則和實用工具,而且它同時還是一種精神的集合體,其中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蘊含著時代的秩序精神和正義精神,據此民眾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
三、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性方法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只能來自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信任和內心共鳴,內心的共鳴只可能來自人們對某種價值體系的信任。我們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到民眾有效認同的方法論原則主要有以下三點: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以信仰服人。真正為一種信仰所支配的民眾不僅會在內心深處心悅誠服地接受其信仰所支持的規范,而且會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和捍衛這種規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民眾對現實的理性認識和把握,它以各種觀點、理論和學說、主張和見解的形式出現,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對于每個成員都會毫無例外地進行一定的心理整合活動,把社會生活中豐富多彩、變化萬千的社會心理現象吸引和收斂成一種特有的群體意識,從而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往文章發了不少,話講了很多,但仍有一些問題沒有被民眾所認同和把握,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日常生活中的個人主義化與多元化的思想觀念的存在情況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果沒有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觀念和觀點融入到民眾的意識中,使核心價值體系的“規范”與“思想基礎”真正深入人心,進入到民眾的頭腦中,民眾的認可度就會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影響內心的共鳴和共識,同時,知識的多寡與信仰的強弱沒有必然的正比關系,如果民眾知而不信,效果仍然等于零,所以必須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信仰置于民眾教育的核心地位。
2.社會主義按心價值體系必須以事實服人。常言道,“事實勝于雄辯”。這里的“事實”既包括宏觀的事實,也包括微觀的事實。所以我們絕對不能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時代性、先進性及人性化的內涵。在實踐上,必須把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對于普通百姓而言,更能打動他們的恐怕還是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微觀事實。例如,平等觀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價值分歧的重大焦點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實現“形式平等與事實平等的統一”,這也是今天我國所面臨的價值選擇的難題之一。一方面,形式平等在許多方面還是我國需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另一方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又把事實平等的問題切實地提到了實踐的視野,民眾普遍認為,不管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出現過多少失誤,也不管人們對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價值觀有多少不同的理解,然而它最具吸引力和最富特征的就是實現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公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讓人們看到,平等不僅體現在政治法律上,而且體現在社會經濟上;不僅體現在形式上,而且體現在實質上。如果我們的民眾能根據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發現而獲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通的東西,甚至能由此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民眾必然會“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以道理服人。這無疑是一種較為理性的辦法,也應當說是現代社會最可行的辦法,因為人畢竟是理性動物,絕大多數民眾都是講道理的;還因為從總體上講,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認識水平越高,民眾就會越講道理,人們的價值判斷也日趨理性。同時,以道理服人更是現時代我們學者最能有所作為的辦法。因為在一個特定的時代里,學者們既無力左右社會的習慣,也無法控制民眾的信仰,甚至不能把握影響民眾態度的微觀事實,學者們惟一可以支配的,是自己手中的道理。以道理服人原本就是學者的天職,因為一種科學的或者完整的理論本身就需要有論證,而要讓廣大民眾心悅誠服地接受一種理論或觀點更需要說服,所以,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種種論證在我們看來往往顯得過于繁瑣的“鋪墊”既是理論上自成體系、自圓其說的需要,也是實踐中說服大眾接受的必需。值得注意的是當今中國與西方近幾百年的價值觀念相比,現代中國先進性的核心價值觀建設無疑要艱難得多,因為我們既缺乏傳統的依托,對許多人來說,也缺乏信仰的支持,甚至生活中的“事實”也是喜憂參半。因此,要獲得廣大民眾的內心共鳴,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和依靠“以道理服人”。“以攻心為上”,要盡可能通過說理的方式讓民眾充分理解和認同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本文系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西安市精神文明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07219)]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