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旅游經濟結構內部系統發展的不平衡是旅游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旅游經濟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是保持地方旅游經濟平穩、協調發展,帶動地方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手段。山西省澤州縣在其旅游業初期發展階段,初步對旅游經濟結構內部系統進行協調,優化與調整旅游產品結構、旅游市場結構、旅游消費結構和旅游產業結構,使旅游各部門要素按照合理的比例關系、結構關系發展,使旅游經濟平穗、快速發展的做法可供借鑒。
[關鍵詞]旅游經濟結構;優化與調整;澤州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2-0102-03
一、研究背景
當代旅游業已經發展為世界上產業規模最大和發展勢頭最強勁的產業,旅游業發展之快,產業帶動力之強,使許多地方紛紛把旅游業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和先導產業。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和產業地位的不斷提高,地方旅游經濟發展的不平穩已經成為地方旅游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造成地方旅游經濟發展不平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僅就旅游本身來說,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不僅決定地方旅游經濟總量增長的規模和水平,而且影響地方旅游經濟全面提高的旅游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性造成的。
一個地方旅游經濟結構系統是本地方旅游經濟各部門、各種經濟成分和經濟活動各種環節的構成及其相互關系、相互制約的聯系,既包含旅游部門關系和地區關系,也包含著旅游經濟成分關系和活動環節關系等。對于地方旅游經濟結構系統來說,其內容包括旅游市場結構、旅游消費結構、旅游產業結構、旅游產品結構等。旅游經濟結構反映了旅游經濟系統在總體上由哪些部門構成,具有哪些層次、要素和特點以及相互關聯關系;也反映旅游經濟系統內部及整體運動和變化的形式、規律及內在動力等。
開發地方旅游資源,發展地方旅游要實現地方旅游經濟結構的優化。要保證地方旅游業持續穩定的發展,就要使旅游經濟活動中各種因素或結構之間在各種數量、規模比例方面形成一種動態協調和逐步提升,以有利于地方旅游經濟順利發展,實現地方旅游經濟結構的優化,這不僅是地方旅游發展的戰略目標,而且是地方旅游生產力體系形成的要求,也是地方旅游經濟良性循環的根本保證。
二、山西澤州縣旅游經濟結構內部系統情況概述
澤州縣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端,為晉城市所轄,2002年全縣總人口為523,534人,總面積2023平方公里,海拔650—1000m,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縣城距省會太原約330公里。澤州縣東連陵川,西接陽城、沁水,北靠高平縣,南與河南濟源、沁陽、博愛、修武、輝縣相毗鄰,為三晉大地通向中原的要沖,史稱“河東屏翰,冀南雄鎮”。縣域旅游資源豐富,類型較多,按照閻守邕等《中國旅游資源分區初步方案》(1989),澤州縣位于黃河中下游名勝古跡旅游資源一級區。下面分別對澤州縣旅游經濟結構內部系統的旅游產品結構、旅游市場結構、旅游消費結構、旅游產業結構作以分析。
1.旅游產品結構
旅游產品結構主要反映旅游產品的構成及各部分之間的結構比例關系,包括不同行業所提供的旅游產品之間的結構比例關系和同行業所提供的旅游產品之間的結構比例關系。經過對澤州縣旅游資源的調查,縣域內283個具代表性的旅游資源單體涵蓋2大景系、8大主景類,分屬23種亞景類,54個景型。從總量和規模上看,地文景觀類、建筑與設施類均居于主要地位,它們是本縣的優勢旅游資源。在綜合自然旅游地中,以玨山、山里泉太行峽谷和沁河太行峽谷段為代表,建筑設施類以占全國絕對優勢地位的宋金代的寺廟建筑、保存完好的古鎮——太陽鎮和高都鎮為代表,這些在國內都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資源,是本縣獨具魅力的旅游看點。目前,澤州縣正在開發的主要自然旅游資源地為李寨和山里泉等,正在開發的主要人文旅游資源地為玨山和青蓮寺等,兩類資源開發的旅游產品之間在規模、層次等指標方面還未形成良好的組合關系,同類型旅游產品之間也未形成合理的旅游產品體系。
面對豐富而且類型多樣的縣域旅游資源,這種旅游產品開發的行為方式還只是較為初級的資源導向模式。因為,①旅游產品開發方式是從旅游資源的賦存情況出發,較少考慮到旅游市場需求以及周邊地區的競爭,實行的是從資源到產品的開發線路,而并非由市場到產品;②過分依賴于單個旅游資源類型為出發點來強調旅游產品的組合;③缺乏旅游產品的形象塑造和旅游產品的深層次開發;④忽視了在旅游競爭態勢下獨具特色的古文化、古建筑及古建筑群落的特色旅游產品開發(如太陽鎮、高都鎮等的旅游產品開發)。因此,澤州縣必須加快旅游產品的綜合開發,完善旅游產品結構,形成完整的旅游產品體系,要不斷發展觀光、度假、專項旅游產品,同時加強三大類產品的優化組合。
2.旅游市場結構
旅游產品在供應和需求之間的規模、比例及相互協調性,以及各種旅游客源市場之間所形成的比例關系形成了旅游市場結構。據澤州縣統計,2006年本縣國內游客與國際游客分別為41萬人次和0.05萬人次,其比值為820:1,其中國內游客人次數量比1998年的12萬人次有了大幅度的增加。通過對本縣國內游客客源市場地域分布結構調查以及澤州縣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澤州縣現有客源集中在山西境內(38.4%)和相鄰省份,其中陜西東部(18%)、河南北部(18%)和河北等(6%)地區客源較多。通過對旅游者旅游動機抽樣調查統計,澤州縣旅游者的主要動機以觀光、探親為主,占到總數的70.4%。其次為度假、商務、宗教旅游。
澤州縣旅游市場結構具有以下特征:①在市場需求結構方面,旅游市場客源是以近距離游客為主體,主要目的是觀光、探親等,并以中青年人群為主。旅游市場明顯具有旅游初始發展階段的普遍規律;②在市場供給結構方面,缺乏自身獨有的特色產品開發(如古文化、古建筑、古建筑群落的旅游產品開發),旅游供給處于低水平、小規模。應該說,在旅游產品市場的拓展上,澤州縣具備度假、商務、會議等旅游條件,且旅游市場前景廣闊;③在旅游供求結構方面,由于我國旅游人群的旅游目的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不僅僅滿足于簡單的觀光型活動,而且需要更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項目和主題活動。因此,澤州縣的旅游市場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3.旅游消費結構
旅游消費結構表明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所消費的各種類型的消費資料(物質產品、精神產品、服務)的比例關系,以及旅游者的不同消費層次及水平的比例關系。根據澤州縣幾家較有市場影響力的旅行社提供的材料并結合市場調查統計,本縣旅游者的旅游消費構成如下:交通、景區游覽、門票方面的消費占很大的比例(82.6%),餐飲、住宿支出較小(10.3%)。這說明游客在購物、娛樂與導游方面的花費很少,游客的旅游消費結構簡單,本縣的旅游相關產業尚沒有形成系統、規模。面對這種現狀,旅游業很難產生邊際效益,不能有效地帶動縣域其他經濟行業的衍生與發展。
4.旅游產業結構
旅游產業結構包括旅游業的旅行社、飯店、餐飲、交通運輸、旅游景點為核心的旅游業內部各大行業間的經濟技術聯系與比例關系。澤州縣城現有旅游涉外星級飯店10個,其中四星級飯店3個,三星、二星級飯店分別為4個和3個,客房1010間,2006年飯店平均出租率為45%,年營業額1.3億元。因此,現有旅游飯店總量、規模和等級都相對較低,布局相對比較集中,削弱了全縣旅游飯店的綜合競爭能力;在旅行社方面,澤州縣城僅有一家國際旅行社,有十家國內旅行社,從業人數共計307人,2006年營業額為2200萬元。數量雖多,但經營方向基本趨同,規模普遍偏小,管理比較落后;在餐飲業方面,雖然澤州縣城的餐飲業發展較為迅速,全國主要菜系在澤州都占有一定的市場,但是大型餐廳數量不多,小餐館數量多,分布散亂,檔次低;在交通運輸方面。以澤州縣城為中心的交通運輸骨架基本形成,但是連接旅游景區(點)的道路普遍路面質量差,寬度窄,通行能力有限。旅游購物和娛樂是旅游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澤州縣在這方面的開發才剛剛起步,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購物和標志性旅游娛樂還未形成,因而旅游產業結構顯得單調且無力拉動地方輕工業、手工業等的發展。
三、澤州縣旅游經濟結構系統的優化與調整
(一)優化的原則
1.供需結構相適應的原則。由于旅游產品的供給是以旅游者的需求為前提的,因此要在深入調查研究澤州縣旅游需求的基礎上,把握旅游需求的變動趨勢,對旅游供給的方向、品種和結構圍繞旅游需求的方向、品種和結構來優化和調整,使供給的內容和結構與需求相適應。
2.行業協調的原則。澤州縣的旅游業有多個直接和間接的行業參與,最為主要的有飯店業、旅行社業、交通運輸業和旅游景區(點)。但無論哪個行業都為游客的旅游活動提供了物質和精神的保障。都是該地旅游經濟結構網絡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強調各關聯行業之間的協調。
3.結構要素整體性原則。組成旅游經濟結構的要素存在各自的個性特征,不可能相互代替或簡單疊加。必須按照澤州縣旅游業整體發展的需要,遵循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特點和規律,構成合理的比例,使澤州縣旅游經濟具有高度的整體性。
(二)調整的條件
順應旅游業發展的迅猛勢頭,2003年澤州縣人民政府明確指出大力發展旅游業。首先,對旅游業進行科學規劃,加強建設,提高服務,加快發展,逐步使旅游業成為澤州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旅游業成為全縣的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其次,近幾年來,晉城市和澤州縣兩級政府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和地區內外交通、通訊等設施的投資。隨著城區基礎設施的大量整修,極大地改善了城市容貌,增強了城市的旅游競爭力和吸引力。澤州縣與周邊地區連接通道的全面規劃與建設,如長晉高速、晉洛高速、207國道、晉陽高速、晉焦高速、已經規劃待建高速(沁水縣嘉峰鎮——澤州縣北義城鎮的南義城),使澤州成為含周圍區縣(沁水、陽城、高平、陵川)在內的旅游空間區域的中心旅游地,并能充分利用澤州承東濟西的有利位置,發揮其在大區域內不同旅游類型的結節地優勢;再次,在大約方圓500公里范圍內,澤州縣的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具有良好的互補性,特別是凝結宋、金、元、明、清以來完整古街道、古民宅、官府、寺廟為一體的古建筑和古建筑群落旅游資源的壟斷地位以及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與元明古城堡,足以使得澤州縣的旅游經濟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因此,澤州縣大力發展地方旅游經濟的內外條件具備,在所面臨的歷史性機遇面前,應該及時優化和調整地方旅游經濟結構,實現旅游產業經濟對地方經濟的帶動與產業支撐作用。
(三)優化與調整設想
1.旅游產品結構。為迎合現代旅游市場需求,澤州縣的旅游資源開發在對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產品開發建設的同時,要力求旅游產品的類型與數量的多樣化,塑造整體形象。只有走這樣的路子,才能在特色旅游產品的帶動下通過一般旅游產品來增加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贏。因此,澤州縣的旅游產品結構調整應以建立具有晉豫陜乃至北方特色的,吸引東中部游客和海外游客的五大類型旅游產品結構基地:①依托李寨等太行山峽谷風光,打造具有全國品牌的太行山奇特山水觀光、度假、探奇探險的旅游基地;②依托古城、古堡與古關寨等古遺址資源。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邊關防御文化的專題觀光、研修與考察旅游基地;③依托澤州縣的44處國家、省、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密集資源,打造具有山西省典型“道佛儒”融合文化特點的觀光、科考與宗教旅游基地;④依托高都古城與任莊水庫資源,打造山西省水上運動、訓練與比賽綜合性基地;⑤依托澤州縣巴公“小康村”群落,營造中國“現代化農村”觀光學習基地。
2.旅游市場結構。相對于澤州縣內外旅游市場需求和旅游產品結構特點,應積極建立和拓展其旅游市場的地域范圍及結構層次。
(1)國內旅游市場。建立以晉城市為中心的山西省內及鄰近的陜西東南部、河南西部、河北西部客源市場的一級目標市場;建立以華北、華中、華東客源市場的二級目標市場;建立以西北、西南、華南客源市場的三級目標市場。其中一級目標市場是澤州縣旅游市場結構低于構成的主體目標市場,二級目標市場為近期應重點開拓的市場,三級目標市場是旅游產品相對具有一定互補性的市場,要加強推廣和宣傳力度。
(2)海外旅游市場。海外市場的建立要力爭與我國的海外旅游市場的主體基本一致,即以東南亞旅游市場為主。
3.旅游消費結構。針對游客在澤州縣旅游時購物、娛樂與導游方面的花費少等特點,旅游消費結構的調整,要爭取和利用政府給予的政策。一方面要積極發展當地的旅游產品輕工業和手工業,開發游客感興趣的旅游購物產品,并使旅游購物產品在品種與花色上具有多樣化、等級化;另一方面在一定地段要建設休閑娛樂和服務設施,要充分考慮其功能上與游覽內容的協調性、統一性,通過休閑娛樂讓旅游項目的魅力更加充分的展示出來。旅游購物、娛樂要有新穎的創意設計,其產品應該對旅游者有長久的吸引,讓游客得到消遣與愉悅的機會,而不應該僅僅是一場電影或舞劇等,要使購物、娛樂與食、住、行、游等方面緊密結合。如,在城區與景區(點)分別建設不同內容、精心設計的綜合購物與娛樂場地,并在旅游發展的初期階段重點抓好幾個節慶活動,讓旅游者融入其中親身體驗澤州旅游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并逐步使地方旅游消費結構趨于合理。
4.旅游產業結構。旅游產業結構中的旅游交通、旅游飯店和旅行社常被譽為旅游產業的三大支柱,澤州縣的旅游產業結構應在這三方面要作優化與調整。
在旅游交通方面,要積極優化與調整鐵路和公路。為了方便接納游客。應加強火車站基礎設施投入與建設,提高晉城市(澤州縣)火車站的等級,從嘉豐—巴公引線,溝通太焦和侯月線;建設西四義—山口段、南村—李寨段、紅衛—陟椒段、東上莊—丹河橋段、G207—山里泉電站等多條公路,改造207國道,完成省道、縣道的升級,以及南嘉公路澤州段、陵沁公路澤州段等高速公路以及南高公路的建設,修建環澤州旅游快速專線公路,與境外公路連接,發展區際旅游。
旅游飯店的優化和調整要抓好城區和景區兩個方面。改造城區內現有的三、四星級飯店,建設一至兩家可以塑造城市形象的四或五星級飯店,用于舉辦大型會議、活動等,整治和壓縮街邊衛生、環境條件較差的小餐館、夜市;依據景區的不同旅游功能特點,一些景區要有符合各自特色的飯店賓館,如在玨山風景區建設具有一定傳統文化內涵的商務會議賓館,山里泉與李寨可分別建設高中檔康樂型賓館與中低檔度假型賓館,以滿足家庭旅游、結伴旅游的特殊要求等。
旅行社的優化和調整主要是擴大旅行社規模,提高旅行社的外聯能力和組團接待能力,使之盡快完成大型旅行社集團化、中型旅行社專業化、小型旅行社代理化的格局。加強導游員隊伍建設,提高導游員素質和接待服務水平。
澤州縣旅游經濟結構內部系統要素規模的合理化,將會有力地推動當地旅游經濟結構的協調發展,促進澤州縣旅游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實現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旅游帶動和產業結構調整。
[基金項目:陜西省2007年自然科學基礎計劃項目(編號:2007D18)]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