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一舉奪得51枚金牌,金牌總數位居世界第一。這距離1984年中國運動員奪得第一枚奧運金牌的時間,不過二十四年。在短短的二十四年間,中國體育事業從被人忽視,到萬眾矚目,堪稱奇跡。
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盡管中國經濟已經高速增長了三十年,但多數中國企業卻感到難于做大,或做大后大而不強。個中原委,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難辭其咎。我們不妨以金牌運動員的成長作為鏡子,用它來檢討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其根源與出路。
金牌啟示
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的輝煌成績,給了我們很多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啟發。
1.潛力與實力。中國的人力資源,有著巨大潛力。1959年,容國團首次登上乒乓球世界冠軍領獎臺。隨后五十年間,中國陸續在排球、田徑、跳水、游泳、皮劃艇、體操等長期由西方人壟斷的項目上摘金奪銀。中國體育,從零開始,頻頻在別人認為不可能的領域,取得意想不到的突破,不斷超越世人對中國人體育能力的想象。
2.汗水與淚水。當然,中國并非在所有項目上都夢想成真,潛力只在適當條件下,才能轉變為實力。這個轉變,靠的是什么呢?
獲得金牌的運動員,無一不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刻苦訓練,承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身體與精神的壓力。沒有長期的、大量的和無比刻苦的訓練,金牌只能是妄想。汗水與淚水,是潛力向實力轉化的基礎。
3.情感與心靈。除了刻苦訓練,運動員和教練員之間的默契和情感融洽,也是潛力向實力轉變的催化劑。蔡振華、李永波這些名帥,都能夠讓運動員感到既敬畏,又信任,而且親切。正如陳忠和所言:“關鍵時候,教練只需要一個動作,甚至是一個眼神,場上運動員就能理解,及時做出反應與調整。達到這種默契,一場球就很有打贏的希望。”劉國梁也深有體會地說:“坐在場外,我必須和我的隊員共同去感受比賽過程中的每一個氣息。”
4.前浪與后浪。乒乓球、體操、跳水、舉重這些中國人奪金的大項目,都是在優秀個人取得突破后,形成了優秀的集體。教練員、運動員、團隊其他成員,協同合作,各類人才,后浪推前浪,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5.個人與社會。為了奪得冠軍,有的運動員在兒子出生5個月后才與之謀面;有的在拿到金牌后,才知道有親人去世;有的在失利后,得到家人、朋友、媒體和熱情公眾的支持和鼓勵,重新回到奪金狀態。沒有家庭和社會的大力支持,運動員個人是很難承受長期艱苦訓練的巨大體力和精神壓力,并取得最后勝利的。
6.付出與回報。優秀運動員個人能夠獲得巨大的回報,這解決了他們奪金的個人動力問題。在物質方面,金牌運動員在“一舉成名”后,既有巨大的商業回報,也有國家和社會獎勵,身價倍增。在事業方面,一些優秀運動員經過努力成為政府和國際組織優秀領導者。
7.體制與成績。體制不佳,一個項目就會長期停滯,或每況愈下,甚至一朝崩潰。比如中國男足,20世紀30年代便具備沖擊世界銀牌的實力,80年代還是亞洲強隊,現在則無數次帶給國人失望。曾經震驚世界田徑的“馬家軍”,由于內部矛盾,毀于一旦。
企業之惑
顯然,多數中國企業還不知道怎樣向中國體育代表團那樣,培養出走在世界最前列的人才隊伍。他們總在抱怨人才不濟,不相信自己員工的潛力。他們對人才培訓“愛恨交加”:企業發展需要培訓,員工的高流失率又使他們對培訓望而卻步。績效考核缺乏溝通,缺乏情感交流,枯燥乏味,甚至冷酷無情,對員工造成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產生“負激勵”的作用。企業成長的路徑,經常充滿個人傳奇和個人英雄主義色彩,而缺乏強有力的團隊和后續人才,優秀業績往往隨優秀個人的流失而消失。中國傳統商業文化中“人治”與“關系”的濃厚色彩,令企業中人際關系復雜,員工能力和貢獻與個人發展關系不強,導致員工認為付出得不到回報,對領導和企業缺乏認同感。
這些現象,究其原因,主要還在于中國企業所處的大環境,具體來說,是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受到了中國人文環境、制度環境和經濟環境的制約與影響。
1.人文環境。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實用主義傳統,只要有利于個人生存與發展,皆可用之,較少受道德、宗教和理念的約束。以食品為例,珍稀動物、奇禽異獸,無不入腹。這就形成了金錢至上、以成敗論英雄的傳統。相應地,中國員工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忠誠度等觀念比較薄弱,從心態上來說,普遍不太喜歡當優秀專業人員,更喜歡當老板、領導。
2.制度環境。中國法制環境相對不成熟,從社會到企業,管理都難于規范,信息不透明,規則不清楚,政策缺乏可信度,個人缺乏安全感,企業缺乏長遠打算,對于長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也無從談起。
3.經濟環境。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導致經濟結構快速變化,也造成就業結構的不穩定。國企改革造成職工大面積下崗,鄉鎮企業興衰,使大批農民從田地走進工廠再涌入城市,沒有基本的住房、教育和社會保障。大量快速流動的勞動力大軍,導致了中國企業員工隊伍的不穩定。
學習與創新
在上述環境條件下,優秀的中國企業為了提高人力資源管理的水平,走了一條學習和創新相結合的道路,即在學習吸收他人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條件加以創新。
知名企業華為,就在系統學習IBM的同時,創造了自己的“狼文化”。華為一方面要求員工忘我工作甚至拼命工作,同時也向年輕人提供了成為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富翁的機會。與金牌運動員成長的動力如出一轍,在巨大回報的吸引和鼓舞下,華為員工忘我工作,充滿奉獻精神,實現了個人與企業的雙贏。
如X公司不怕員工流動性大,堅持大力度培訓,認真管理。公司培養的一批又一批高素質員工和優秀管理人才,在市場上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公司的良好信譽,吸引了更多人才進入公司,且新員工都非常珍惜自己在公司學習與成長的機會,這就為該公司營造認真學習、努力工作、遵守紀律、積極上進的氛圍創造了條件。同時,該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保持一定的流失率,也讓新人看得到自己晉升的機會,整個管理形成了良性循環。
再如Y公司迎合大家都想當老板的心態,在企業內部建立了自我管理的小團隊。小團隊具有財權、事權和人權,讓團隊領導和骨干員工擔負相應的職責并賦予充分的決策權。員工在企業內部找到了“當老板”的感覺,主觀能動性、工作積極性以及忠誠度都極大提高,支撐著公司的高速發展。
某Z公司為了減少項目經理的流失,通過與優秀項目經理“合資”,幫助他們最終成為項目的老板,做到雙贏。在這種“合資”項目中,項目經理向公司借款入股新項目,充分發揮自己的人力資本,使項目贏利,再用自己的分紅還款。
從上述幾個案例可以看到,一批優秀的中國企業,通過學習和創新,已經獲得了在中國特定的文化、制度和經濟環境下,成功管理人力資源的寶貴經驗。學習和借鑒這些經驗,并加以創新,企業就能造就出更多的金牌員工,并在此過程中使企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