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茶師的兒子極愛清潔,屋里總是打掃得干干凈凈。一天茶師讓兒子打掃庭園,兒子像以往掃地一樣干得認真、細致。但當兒子掃完時,茶師卻說還不夠干凈,讓他重做一次。于是兒子又掃了一個小時,然后說:“爸爸,已經無事可做了。石階洗了三次,石燈籠擦了多遍,樹木沖灑了水,地面上已找不到一枝一葉了。”
茶師走過來卻說:“孩子,你這種掃法其實是一種潔癖,徒然費力卻不合乎自然!”說著,茶師走到一棵樹前用力搖動它,立時抖落一片金黃色的樹葉。茶師說:“樹葉隨風不時而落,你何時能打掃干凈?打掃庭園雖然要求清潔美,但也要符合自然之道啊!”
原來茶師讓兒子打掃庭園是要點化他,啟示他做事不可太過完美。人為規定過高的完美標準,不僅違背自然,而且會使我們離完美更遠。
【啟示】對于管理來說,自然之道就是要合乎人性、以人為本。不能出于單純盈利要求而對員工苛求太過,那樣做有違人性,必然會適得其反,古典科學管理的失敗正在于此。因為人性本是讓會性與生物性、心理因素與生理因素等方面的統一體,管理上的要求唯有顧及到員工在理性與情感、物質需要與精神追求、工作與生活等方面的平衡,才能有效激勵員工向著既定目標可持續性地前進。
眼見未必為實
有一次,孔子與眾弟子在陳、蔡的地方被圍困,長達七天,吃飯成了問題,個個饑餓不堪。富裕弟子子貢見此情景,便突破重圍,用身上帶的錢財換了一些米回來,并由顏回負責煮飯。不久,子貢無意間經過煮飯的房間,竟然看見顏回在用勺子舀飯吃。子貢心感不平,就跑到老師那里,行禮之后問孔子說:“仁人廉士會不會因為窮困而改變氣節?”孔子答道:“當然不會。”于是子貢就講述了親眼看見顏回偷飯吃的事實。然而,出乎子貢意料的是,孔子卻說:“我對顏回是仁者一向是堅信不移,雖然你說的是親眼所見,但我還是不會懷疑他,恐怕是另有隱情吧。你先別說了,我會問他的。”

隨后,孔子將顏回叫來,對他說:“我前幾天夢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護佑我們吧?你飯做好了之后,我準備拿它先祭祀祖先。”顏回搖頭答道:“不行啊,老師!剛才我在煮飯時,屋頂有一小塊黑土墜入飯中,我就用勺子將其舀起來,想把它倒掉又覺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過的飯是不能祭祀先祖的啊!”孔子聽后說:“原來如此。要是換了我,也會吃了它的。”顏回退出后,孔子對幾位在場的弟子說:“我對顏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來證實的。”周圍的弟子無不信服至極。
[啟示]親眼所見未必必是事實的真相。做同樣一件事,動機不同性質可能截然相反,而他人的動機常常不是我輩肉眼凡胎所能直接知曉的,若先入為主,就可能犯下以己之心奪他人之腹的主觀主義錯誤。對于管理者來說,對于員工看似有問題的行為,應深入調查了解之后再做結論,不能僅憑表面現象就妄加評判其是非曲直。另一方面,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員工,若所做之事非同常規、令人費解,應適時向人們解釋清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和非議。
距離適度溫暖大家——豪豬團隊的啟示
寒冷的冬天又來了,非洲的一群豪豬又擠在一起,借彼此體溫取暖過冬。但由于每個豪豬身上都長滿尖利的刺,一旦過于湊近,尖利的刺就會扎到彼此的身體,因刺痛而分開;但離得稍微遠些,又會覺得寒冷,于是彼此又往近湊……如此反復多次,豪豬們終于找到了彼此間恰如其分、不即不離的距離——在最低限度的刺痛下感受彼此的熱氣,從而確保大家都擁有足以抵御嚴寒的溫暖。
[啟示]從個人利益角度說,凡人也往往像豪豬一樣具有令人忌諱,排他性的私人空間,太過親近就可能被“刺傷”——引起反感或沖突,而過于疏遠則會令人感到冷漠、不近人情。孔子曾指出小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也是說的這個道理。可見,人際交往需要與人保持適度的距離,這個道理對管理也同樣適用。管理者應善于恪守儒家所說的“中庸”之道,注意了解和把握與一般員工乃至個別員工之間和諧相處的度,既不要過近,也不要不及。
好為人師招反感
一只長胡子的老山羊在河邊碰到一只大鳥在飲水,便上前對大鳥說:“你只顧在這里喝水,卻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這樣很危險。如果狐貍過來,就可能要了你的小命。”接著,老山羊又一本正經地講了若干安不忘危、防范未然的道理,最后又叮囑大鳥道:“孩子,你一定要記住我的話啊!”大鳥笑著表示接受。
老山羊走開后,大鳥就對身邊的螞蟻說:“哼!倚仗胡子長,冒充懂道理。去年,它的孩子小山羊還不是在這里讓狼給吃了嗎!”
[啟示]儒家文化主張在管理上“正人必先正己”、“修己才能安人”,這個故事說明了這一道理。要做人師自己必須要有能令人信服的資歷,若自己做得還不好卻要教訓他人,不僅難以令人信服,還可能招致反感和敵視、對管理者來說,要確保自己的話語有足夠的權威性和說服力,就一定要在言行上以身作則,做出表率。
義當所為,不計恩怨
一天,蘇格拉底在過河時不小心落入水中,在水中掙扎求救。一個在河邊的釣魚者看見了,卻假裝沒看見扭頭就走。幸好蘇格拉底的學生們及時趕到,才把他救了上來。沒過多久,這河里又出了情況,一個漁夫在釣魚時不小心掉進了河里。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們正好路過,趕緊把那個人救上岸。上岸之后大家發現,原來這個落水者就是上次那個見死不救的漁夫。學生們后悔莫及地說:早知道是他就不去救了。蘇格拉底搖搖頭說:“不然。這就是我們和漁夫做人的差別所在!”
[啟示]蘇格拉底的言行,實際上體現了孔子所說的黃金道德法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也是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則。在職場中難免有少數問題員工,凡事不能吃虧,總是喜歡撿便宜,如果覺得個人利益受損,往往會大吵大鬧、罵爹罵娘:對領導或他人如果看不順眼,喜歡在背后說三道四,甚至無中生有地造謠生事、挑撥離間。對于這美人,管理者應像對待其他人一樣平等相待,良言相勸,以直心、愛心感化、若勸化無效也不必勉強,但決不能起憎惡心,以怨報怨,那樣將使矛盾激化,當如老子所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對規則不可不敬畏
有一個寺院,盡管規定了若干不可違背的清規戒律,并三天兩頭地宣說,但總有些僧人不以為然,屢次犯戒。一天上午,剛剛做完早課,僧侶們正要走出禪房時,寺院方丈揚手碰落了供臺上的一個大瓷瓶,落地摔了個粉碎。眾僧人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知方丈是無心所致,還是有意為之。
方丈守心法師見眾僧人都在以探詢的眼光看著自己,便語氣凝重地說:“一抔泥土,不知經歷了多少工序,經過了多長時間的煅燒,才超脫成為一個珍貴的瓷瓶,為我們擺上了神圣的供桌,成為一件高貴圣潔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千百年都不會損壞,可以萬世流傳。可是,在我揚手之間它就墜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理,一位僧人,尤其是出家多年、斂德修行的僧人,積功累德并非易事,如果不重視慎獨自律,不珍惜自己長期修行的善根,一旦破戒,善根被毀,就與這個瓷瓶無異!”
僧人們都默默無語,有些人忽然有所頓悟,合掌跪地,深表懺悔。
[啟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于企業來說,規章制度可謂是確保企業一切活動合理運行的基石,故應在管理中始終不渝地捍衛規章制度的神圣性,權威性,對于各種違規行為嚴懲不貸。放縱違規行為,規則制度就會變得形同虛設,事故的發生終難避免。因此,當重視培養員工對規章制度的敬畏之心,令員工知曉違規行為的嚴重危害,從起心動念處就注意防范和克制可能產生的違規意識,要如《詩經》所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本欄編輯 鄭 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