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實踐中,管理者每時每刻都會面對企業存在的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實際問題,管理者必須恰當地處理好這些問題,否則,小而言之會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大而言之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和進步。而這些問題,可能是資金、技術、人事方面的,也可能是產品生產、市場營銷、企業文化方面的,但無論是哪個方面的問題,都屬于企業管理的“統治力”問題。
企業統治力的構成
企業的統治力包括管理統治力、產品統治力和文化統治力。其中管理統治力主要是指對企業內部的管理;產品統治力主要是指對市場和社會產生的影響;文化統治力則是企業文化的“內外兼修”。
在企業統治力中,管理統治力是基礎部分,產品統治力是延伸部分,文化統治力是到達部分。基礎部分要夯實,基礎不實會不堪一擊,無數失敗的企業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延伸部分要靈活,要不斷推陳出新,否則就不會適應市場的變化,就會僵化失去活力;到達部分要有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讓人身心俱爽。
如果做一個比喻的話,可以把企業統治力比作一個人,那么管理統治力就是他的五臟六腑,產品統治力就是他的四肢,文化統治力就是他的頭腦和靈魂。
管理統治力包括領導力、決策力、執行力;產品統治力包括產品質量、產品適用程度、產品先進程度;文化統治力包括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相關度、認知度、融合度。
三者的關系是逐步遞進的關系,這種遞進形成了企業統治力的“金字塔”,如圖1所示。

任何企業在進行各項管理和社會服務的過程中,都是在搭建自己的“金字塔”,都在試圖到達塔尖。不同的是,有的企業在搭建過程中,基礎部分出現問題,有的企業延伸部分出現問題,有的企業到達部分出現問題。基礎部分出現問題的,大都是管理統治力欠缺,這類企業的問題表現是在各項制度設計、各種內部事務管理、人事安排、員工積極性開發和調動上存在漏洞,不能夠整合出生產力;延伸部分出現問題的,大都是產品統治力出現不足,這類企業的問題通常表現在產品的質量控制、技術應用和營銷管理及售后服務上,產品不能很到位地發揮出市場效能;到達部分出現問題,大都是由于企業的文化統治力提升不夠、定位不準或附加值含量不足的緣故。只有那些把企業統治力的基礎部分、延伸部分、到達部分都做得比較好的企業,才能夠建得起、立得住、站得久,才能把企業做成“百年老店”。
企業統治力的“金字塔”結構表明,建設企業統治力必須遵循循序漸進、先內后外的原則,不能超越階段和過程,不能操之過急。首先要把管理統治力奠定扎實,做好企業自己的“內部市場”,然后再向上發展到產品層次、文化層次。如果基礎不穩,企業統治力的“金字塔”很難建起來,即使建起來也是“豆腐渣”工程,早晚都會垮塌。
企業統治力的“金字塔”結構還表明,建設企業統治力必須基礎部分要“做厚”,延伸部分要“做秀”,到達部分要“做就”。就如同建設樓房一樣,所謂“做厚”就是要把基礎做扎實,設計要合理,材料要貨真價實,技術應用要到位。企業也一樣,把基礎“做厚”就是制度設計要合理,人才選用要得當,決策要正確及時,執行要迅速到位,管理上要沒有“欠賬”。建樓房的“做秀”,就是把房子建得美觀實用。企業延伸部分的“做秀”也不是擺花架子,而是把產品從質量到先進性、美觀性到實用性上、先手服務到市場占有率,都做得漂漂亮亮。建設樓房的“做就”就是最后的居住和享受。企業到達部分的“做就”就是提煉出理念和精神,使企業從物質層次升華到精神層次,通過理念和精神,使企業和消費者之間、企業和社會之間有更加廣泛的理解和融通,共同擁有企業的榮譽和成就。
企業文化統治力
管理統治力、產品統治力和文化統治力,它們各有各的功能和作用。在此,只就企業文化統治力談些淺見。
文化統治力有三個層次,即企業文化的社會相關度,企業文化的社會認知度,企業文化的社會融合度。
1.企業文化的社會相關度
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準確地說,企業文化是企業結合自身實際對適合自己的社會文化價值所進行的自我定位。通過自我定位,賦予企業管理統治力、產品統治力以一種人文內涵,為企業增加附加值。社會文化是文化的總集合,企業文化是總集合的子集,是對社會文化個別價值點的選取(見圖2)。

在煙波浩淼的社會文化當中,企業只是選擇也只能選擇和自己理念相同或者近似精華的部分作為企業文化的精神支撐點。所不同的是,有的企業選擇的社會文化部分比較準確,比較適合自己的管理實際、產品實際、人文實際,從而對企業的管理統治力、產品統治力產生巨大的支持作用。有的企業選擇的社會文化部分不適合企業實際,選取得不夠準確,就會形成企業文化及文化統治力與管理統治力、產品統治力的“錯位”。企業文化對社會文化選擇的正確與否,決定著管理統治力、產品統治力、文化統治力是否在同一條直線上,如果選擇和定位準確,三者在同一條直線上,形成的力矩會有助于企業、市場、社會之間的平衡,如果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就會破壞或有損于企業、市場、社會之間的平衡(見圖3)。
在圖示中我們看到,管理統治力、產品統治力、文化統治力三者形成了平衡企業、市場與社會的力矩。管理統治力作用于企業,文化統治力作用于社會(當然也作用于企業),產品統治力作用于市場。有多大的管理統治力,相應地就要有多大的文化統治力,自然也會有多大的市場作用力。企業文化力矩平衡示意圖,形象地說明了正確選取社會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既然企業文化是對社會文化的價值選擇,顯然,它就會存在內涵與外延的問題。企業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就是企業文化“質”和“量”的規定,也就是企業文化和社會文化的相關度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創造的,這種說法是不對的,起碼是不夠確切的。大家耳熟能詳的諸如“誠信”“勤勉”“合作”“共贏”“效率”之類的名詞,多見且常見于企業文化之列,但這些名詞的內在要義早已有之,并非企業所創造,只不過是企業為這些要義賦予了踐行的內涵,通過管理行為、市場行為,為社會提供了這些名詞要義的可見性、真實性,是對這些“要義”的行為性詮釋。企業文化說到底,是對社會文化枝條的“移花接木”,行為上的“身體力行”,效果上的“開花結果”。
企業文化的“質”是企業文化的內核,指的是企業文化對社會文化的選取要具備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具有社會的相通性。企業文化的“量”是企業文化的外在,指的是企業文化能夠影響和發揮作用的范圍。
企業文化的定位要準確精當,內涵覆蓋與企業的管理水平、產品特點、市場定位、企業目標以及人文環境要對位吻合,要名副其實。
2.企業文化的社會認知度
企業文化的社會相關度,說的是企業文化的質量問題,企業文化的認知度則是企業文化的可被識別性問題。在企業文化的社會相關度方面,企業具有選擇權,具有主動性;在企業文化的社會認知度方面,企業則是沒有選擇權的,只有被動地接受。當然,企業可以通過廣告和其他推廣活動提高社會的認知度,但這屬于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企業文化的社會認知度首先決定于企業文化性質本身,即是否符合“道德、積極、審美、利他”的原則。“道德、積極、審美、利他”是企業文化的基礎結構(見圖4)。
企業文化的社會認知度,必須具備道德、積極、審美、利他這幾項文化要素。道德是企業要有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給人們高水準的道德和倫理感受;積極是企業要有奮發向上的力量,有目標和追求,充滿活力;審美是企業要有行為標準,要有社會責任感,有是非觀念;利他是企業要有公益之心、慈善之舉,能夠給他人帶來益處和提供幫助。企業文化只有具備了這四個方面的基礎結構,才是合理和牢固的,才能夠被社會所認知和認同,也才能夠有吸引力、凝聚力。
在企業文化社會認知度基礎結構示意圖中,有四個部分:分別是道德、積極、審美、利他的四重交叉部分即紅色區域部分;道德、積極、審美、利他的三重交叉部分即藍色區域部分;道德、積極、審美、利他的兩重交叉部分即藕荷色區域部分;道德、積極、審美、利他的一重部分即無色區域部分。四個部分各自代表不同的涵義。紅色的四重交叉部分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區,由企業文化的四種要素交織重疊組成,這個區域是企業精神的“司令部”,對企業內外都起著極其重要的吸引、感召、凝聚的作用,企業領導人(決策層)的影響力多是在這個區域內發揮和展現。藍色的三重交叉部分是企業文化的放射區,放射區有四個區域,即道德、積極、審美三種文化因素形成的區域;積極、審美、利他三種文化因素形成的區域;利他、審美、道德三種文化因素形成的區域和利他、道德、積極三種文化因素形成的區域。這四個放射區域環繞在核心區周圍,它們既能“加固”企業文化同時又能使企業文化得到放射,產生影響,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就是在這個區域發揮帶動作用的。藕荷色的兩重交叉部分是企業文化的功能區,功能區也有四個區域,即道德、積極兩種文化因素形成的區域;積極、利他兩種文化因素形成的區域;審美、利他兩種文化因素形成的區域和道德、審美兩種文化因素形成的區域。這四個區域內接放射區外聯覆蓋區,企業的下層人員就處在企業文化的這個區域。無色的一重交叉部分是企業文化的覆蓋區,覆蓋區也有四個區域,即道德文化因素形成的區域;積極文化因素形成的區域;審美文化因素形成的區域和利他文化因素形成的區域。這四個區域的特點是不再是復合的文化因素而只由一種文化因素所形成,它主要是對社會的覆蓋。事實上,社會對企業文化的認知雖然是以上四種文化因素同時在起作用,但對具體的消費者和受眾來說,產生主要文化作用的是其中的一種,或者道德文化因素;或者積極文化因素;或者審美文化因素,或者利他文化因素。
從以上的企業文化社會認知度基礎結構示意圖上可以看到,企業文化的社會認知是從企業內部開始,逐步向外部展開的,而內部又是從高層開始的。企業文化社會認知度基礎結構示意圖恰似一個開放的“花瓣”,所以又可以稱作是“企業文化認知花瓣圖”。
企業的任何行為或活動都攜帶或者表達著一定的信息給社會,如企業千方百計生產出好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贊助公益事業等是屬于社會責任即道德的文化范疇;企業依法合理經營、協助公安司法打擊社會犯罪,企業明晰是非觀念即屬于社會審美的文化范疇;企業贊助殘疾人事業、捐資助學等輔助弱勢群體的行為屬于積極的文化范疇;而企業的促銷、讓利、降價等活動則屬于利他的文化范疇。實際上,任何和企業相關的舉措都脫離不了構成企業文化認知度基礎結構即“道德、積極、審美、利他”的四個方面,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果企業的行為背離了以上四個方面文化范疇的規定性,企業就是衰敗的開始,結局自然也不言而喻。
3.企業文化的社會融合度
企業文化除了與社會文化的相關度、認知度外,還存在融合度問題。所謂融合度就是企業文化引起社會互動和參與的程度。
企業文化的社會相關度、認知度是融合度的前提和基礎。企業文化的社會相關度和認知度不高,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會融合度;但即使企業文化的相關度、認知度很高,融合度也不一定很高,這是因為人們對文化有三種基本的態度:欣賞、認同和實踐。欣賞往往是遠距離的,即使是近距離也不是利益攸關者;認同往往是心理的接受而行為不一定投入其中;實踐就不僅僅是欣賞和認同的層次,而是主動地投入,積極地作為。實際上,消費者消費產品的過程就是主動地投入、積極地作為的過程。在這里我們看得出,企業文化的社會融合度才是企業文化顯現實際效果的部分。
企業文化的社會相關度、認知度決定了企業文化社會融合度的可實現性,企業的宣傳行為則決定著企業文化社會融合度的實現途徑。大家知道,文化是具有傳播性的,再好的企業文化也必須通過傳播才能夠讓人們知曉。企業投入的各種形式的廣告,舉辦的各種公關活動,就是對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所不同的是,有的廣告或者活動直接宣傳的是產品,有的廣告或者活動做的是品牌或者企業形象而已。無論廣告或者活動,其真正目的,是促進企業文化與社會的融合,是提高社會和企業的互動與參與。
有的企業宣傳行為形式恰當,內容豐富,能夠準確到位地傳達出企業文化的內涵與信息,它的企業文化社會融合度就會相應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企業宣傳行為形式不當,內容的文化定位不夠準確,企業文化的社會融合度就不高,就會事與愿違。因此企業的宣傳行為必須遵循從“文化出發再回歸文化”的原則。
從“文化出發再回歸文化”,就是說企業的宣傳行為,不管是廣告或者活動,其策劃的出發點必須根植于企業文化社會認同度的四個方面,由認同度出發,設計路徑或者渠道,達到提高企業文化與社會融合度的目的。提高了企業文化的社會融合度,作為社會文化和企業文化載體的消費者會不斷增加,企業的市場自然而然地就會不斷擴大,企業的產品就會越賣越火。所以,本質上說,產品市場決定于企業文化的社會融合度(見圖5)。

在企業文化社會融合度示意圖上,我們看到社會和企業文化的交集就是企業文化的社會融合度。交集越大,融合度越大,交集越小,融合度也就越小。不同的企業,文化的社會融合度不同,導致市場占有率的不同。
無論什么企業,不管是生產什么產品,其最終的目的都是擴大和保持其企業文化的社會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