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生活有“七年之癢”,職場生涯則有“三年之癢”,而且, “癢”的人很多是年輕的“80后”們……
又到了年終歲尾的跳槽高峰期。“80后”雇員視野開闊,思想活躍,追求時尚,喜歡刺激與冒險,因此,當他們出現在跳槽的“大軍”中,就格外引人注目。近日一項調查顯示,80后白領跳槽最為頻繁,6年內人均跳槽2.4次。目前80后中只有32%在從事第一份工作,68%換過工作。其實,很多“80后”已經不再是當年初入職場的新人了。他們從校門走入職場,已歷三載,具備了一定的工作經驗。職場上有所謂的“三年之癢”之說,這“癢”病現在大多發生在這個群體之中。客觀地說,“80后”們的選擇也不無道理。因為大多數人都把職業生涯中的第一份工作當成嘗試和鍛煉,很少有人準備“從一而終”。三年過去,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自然渴望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困惑也就隨之而來:我是不是該跳槽,我的下一步在哪里?
其實,不光是雇員們有困惑,HR經理們對此也十分頭疼。面對不再安于現狀的“80后”員工們,該如何應對?
無可躲避的“三年之癢”
請您回答一個問題:在一家公司工作幾年,開始對工作感到毫無興趣,覺得前途茫然?一份權威調查顯示,99%的受訪者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工作三年之后發生過嚴重的倦怠感,只有1%的人認為,他們沒有感覺到某種困惑。看來,“三年之癢”并非偶然,而是無可躲避的職場通病。
Sarah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的專業是營銷,但在大學一直輔修管理專業。她的理想不是一個成功的營銷人員,而是一個成功的管理人員。但是,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并沒有讓Sarah按自己的規劃方向發展,而不得不從事營銷策劃工作。工作兩年多之后,Sarah雖然升了職,但心中總是覺得有缺憾,對目前的工作越來越覺得膩煩,年終時,她干脆辭了職。
為什么企業員工,特別是“80后”們,通常把“三年”作為職場的一道坎?職業發展顧問師分析說,遭遇“三年之癢”的人分為兩種,第一種人是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以“先就業、再擇業”為“就業哲學”,如同“先結婚、后戀愛”。當過了三年,發現第一份工作未必適合自己,而自己又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有了跳槽的資本,也就難免“紅杏出墻”了。另一種人,雖然正常就業,甚至在初入職場之時,充滿干勁,但三年過去了,工作已不新鮮,日復一日的重復所造成的枯燥感逐漸涌出,他們也就萌生去意。
唯有一跳才解“癢”?
27歲的Lacy辭了職——這完全是一時沖動的結果。和主管鬧了一次矛盾之后,她憤然離開了業界口碑不錯的公司,完全沒有考慮下一步怎么走。直到真正開始找工作,她才發現一切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她參加了很多次面試,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Lacy覺得不錯的企業,但是,這些公司不是沒有回音就是待遇不如預期。更煩惱的是,每一次面試,她都會不得不回答同樣一個問題:你為什么離開前一家公司?真正的原因,Lacy自然是說不出口,其他的解釋顯然也不能讓面試官滿意。經歷了許多求職路上的挫折,Lacy變得越來越急躁。除了事業方面的壓力之外,頻繁遭拒使她這個曾經自信滿滿的人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Lacy只是遭遇“三年之癢”的“80后”員工中的一位。調查顯示,想通過跳槽解“癢”的人不在少數。很多跳槽去本行業其他公司與改行的比例不相上下,分別是28.6%和28.4%;其次,繼續深造,包括考研及參加專門培訓(14.1%)、出國讀HBA(2.1%)和其他專業(1.0%)。讓人難以置信的是,辭職后回家賦閑的,居然也占到了8.3%!
跳槽是不是解決“三年之癢”的正確之道?從Lacy的經歷可以看出,沖動辭職的后果會嚴重影響職業生涯的發展。智聯招聘的職業發展顧問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在面臨職業困境時,是堅守,還是考研、出國、跳槽、創業,要依人、依事、依時而定。如果眼下工作的性質與自己的個性和職業能力傾向有沖突,可以考慮職業轉換;如果是企業不景氣,前途暗淡,可以選擇換一個環境;如果是因為自身能力不勝任業務要求,那么,選擇進修充電則是明智的方式;如果只是工作壓力大、情緒波動、與同事關系緊張等,就要學會放松自己、調整心情,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也就夠了。
平穩渡過“癢”期
事實上,令“80后”彷徨困惑的終極原因,還是在于職業規劃。作為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應該為他們提供專業的服務,幫助他們平穩度過這段時期。
第一,要特別關注“80后”員工,了解他們的特點,分析他們的具體情況,注意他們的心理波動,及時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80后”員工的經歷、成長環境,有別于其他年齡段的員工,所以,應該采取“另類”的方法來處理與他們的關系,贏得他們的信任,獲得他們的支持。
第二,要減小“80后”員工的壓力。拿年輕公務員為例,在工作的最初幾年,他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一項調查結果顯示,42%的“80后”認為,壓力來自“發展空間的狹窄,同年齡段公務員競爭激烈”;36%認為壓力來自“工作繁重”;14%認為壓力來自“與單位里‘老人’之間的代際沖突”;另有8%認為,壓力主要來自“無法得到領導賞識”。他們當初在選擇職業時,有較高的自我實現訴求,但真正加入公務員隊伍時,看到了現實與期望之間的落差,也就產生了“透不過氣”的感覺。不惟公務員,企業中也是如此。這就要求管理者應做好“傳、幫、帶”的工作,制定嚴密的計劃,使這些煩惱的年輕人,盡快在組織中獲得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在重重壓力下“夭折”。
第三,提供職業生涯的發展平臺。在受訪者中,31%的“80后”認為之所以會遭遇“三年之癢”,是因為對自己的職業未來缺乏發展規劃。既然員工選擇企業,就是對企業的信任。企業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員工提供職業生涯發展平臺,提供專業的職業發展建議,使他們對自己的工作產生興趣,對前途充滿信心。一些世界知名的跨國企業在招聘某一崗位的員工時,會制定一個詳細、清晰、明朗的職業發展規劃。這會讓應聘者不僅知道今天他將做什么,而且知道明天將會做什么,怎樣做。這樣,員工就會根據自身能力在企業設計自己的未來,而不會產生(或延長)職業倦怠感。
第四,提升領導者自身的素質,堅持業績與能力掛鉤。員工有跳槽的動機可能不僅僅由于薪酬,因為他們同時需要尊重、安全、情感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對“80后”這批普遍“有個性”的員工來說,企業文化、領導人的素質、環境因素有時會對他們的去留起決定性的作用。一些老板相信的只是自己的權威和金錢,不相信為他打工的人是真心幫他干事業、求發展,認為員工只有在監督和壓力下才會努力工作。他們不懂這樣的道理: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制度下,才會創造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尊重。同時,建立與業績、能力掛鉤的績效評價體系,盡可能地消除行業、部門之間的分配懸殊現象,創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才會讓員工,尤其是“80后”們感到工作中充滿希望。
第五,加強溝通,宣傳教育必不可少。在用人以賢、人適其位的前提下,注意糾正以“錢”為唯一標準的擇業心態。對于有跳槽動機的員工,要及時加強溝通,查明跳槽的真正原因,盡可能地掃清障礙。如果發現大批員工準備跳槽,一定要在公開和私下場合加以引導。不能讓負面情緒占據上風,一定要控制企業的局面,減少誤解,澄清事實,適當讓步,增進溝通,讓“80后”員工冷靜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明確自身所處的環境是否有利于職業生涯的發展,切莫因一時一事之不忍而發生重大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