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就干到最好
熱愛自己的工作,干好自己的工作,是敬業奉獻的第一步。
1974年,許振超初中畢業后到青島港當了一名碼頭工人。他操作的是當時最先進的起重機械——門機。師傅開門機,鉤頭起吊平穩,鋼絲繩走的是“一條線”;到了許振超手里,鉤頭穩不住,鋼絲繩直打晃。特別是礦石裝火車作業,一鉤貨放下,撒在車外的比進車內的還多。
為了早日掌握這項技術,每次作業完畢,別人歇著了,許振超還留在車上,練習停鉤、穩鉤。四五個月后,他開的門機鋼絲繩走起來也是一條線了,一鉤礦石吊起,穩穩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裝滿一車皮。這手“一鉤準”的絕活,很快就被大家傳開了。
一次,許振超干散糧裝火車作業,發現糧食顆粒小,更易撒漏。他便在工作之余,吊起滿滿一桶水,練習走鉤頭,直至練到鉤頭行進程中滴水不灑。再去裝散糧,一抓斗下去,從艙內到車內,平平穩穩,又一個絕活——“一鉤清”。許振超的活干凈利索,裝卸工人的二次勞動大大減輕,誰都愿意跟他搭班。
1991年,許振超當上了橋吊隊隊長。他在工作中發現,橋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時速度太快,吊具與集裝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這么操作不僅橋吊容易出故障,貨物也不安全, “必須做到無聲響操作。”
習慣了工作方式的司機們一聽都認為他是癡人說夢:“集裝箱是鐵的,船是鐵的,拖車也是鐵的,這集裝箱裝卸就是鐵碰鐵,怎么能不響呢?”
許振超沒多解釋,自己動手練起來。他通過控制小車水平運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間的角度,操作中眼睛上掃集裝箱邊角,下瞄船上裝箱位置一點,手握操縱桿變速跟進找垂線。用眼一瞄,就能準確定位,又輕又穩。然后,他專門編寫了操作要領,親自培訓骨干并在全隊推廣。就這樣,“無聲響操作”又成了許振超的杰作、青島港的獨創。
做個能工巧匠
許振超與共和國同齡,一場“文革”沖跑了他的大學夢。回首走過的人生道路,許振超最大的遺憾是“沒有上過大學”。正因為如此,許振超養成了時時處處學習的習慣。
許振超說: “在別人眼里,學習是一件苦事。但對我來說,學習帶給我無窮的快樂。每當我攻克一個難題,我就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
剛開門機時,許振超不留神胳膊肘碰到了電閘,門機突然斷電。電工重新調整了控制器的電源線,門機恢復作業,并說沒多大的事兒。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他下定決心鉆研門機操作控制原理。隨著對機械了解的加深,他又不斷地琢磨機械為什么會出故障?電線和保險絲怎么會燒斷?繼電器的加速時間為什么要設定在這個秒數等等,有時候身邊的技術員都難以回答。圍繞這些問題,許振超開始從學習中尋找鑰匙。
許振超至今對自己學習英文記憶猶新。他剛看到隨著新機器到港的英文資料時,全不認識,蒙了。問大學生后,也記不住。他就買了一本《英漢詞典》,看著圖紙,對照詞典認單詞,一個一個地背。就這樣,他翻譯出厚厚的兩大本英文圖紙。
許振超堅持了30年的自學,家里與機械、電氣有關的書籍、報刊、工具書等擺滿了書櫥,光高校教材就有50多本。他讀過的各類書籍有2000多冊,寫了近80萬字的讀書筆記。
功夫不負有心人,許振超學出了名堂。
有一次,隊里的一臺橋吊控制系統發生了故障,請外國廠家的工程師來修。專家干了12天,光勞酬就4.3萬元。這件事深深刺痛了許振超。他想,如果自己會修,這筆錢不就省了嗎?
然而,橋吊的構造很復雜,涉及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等6門學科,就是學起重機械專業的大學生也要至少實踐兩三年才能夠處理一般性故障。許振超只有初中文化,可為了攻克這門技術,他著了魔似地鉆研,終于發現,所有的技術難點都集中在一塊塊控制系統模板上,而外國廠家不僅沒提供電路模板圖紙,就連最基本的數據也沒有。
許振超有種不服輸的勁頭。每天下了班,他拿著借來的備用模板,一頭扎進自己的小屋里。一塊書本大的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鑲嵌的上千個電子元件,另一面是彎彎曲曲的印刷電路,這樣的模板在橋吊上一共有20塊。為了分辨細如發絲、若隱若現的線路,許振超專門用玻璃做了個支架,將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燈泡,通過強光使模板上隱身的線路顯現出來,然后一筆一筆繪制成圖。
就這樣,許振超用了整整4年時間,一共倒推了12塊電路模板,畫了兩尺多厚的電路圖紙,終于攻克了技術難點。這套模板圖紙后來便成了橋吊司機的技術手冊。一次,一臺橋吊上的一塊核心模板壞了,許振超跑到電器商店花8元錢買了一個運控器,回來換上后橋吊就正常運作了。而這要是在以前,換一塊模板得花3萬元。
在青島港里,許振超雖然是工人,但從上到下都把他劃到技術人員圈里。青島港與英國鐵行、瑞典馬士基、中國遠洋公司組建合資公司時,他被聘請出任專管設備和技術員的技術部固機部經理,名正言順地走進了技術管理人員的行列。
隨著青島港的橋吊越換越先進,許振超也在不斷換“腦子”。為了適應學習需要,他給自己配了“三件寶”:一臺筆記本電腦、一個筆記本和一個快易通英漢電子詞典。他說: “如果不好好學習,在這場鼠標和鐵鍬的革命中,能不掉隊嗎?”
港口就是自己的家
2001年,青島市和青島港集團實施外貿集裝箱西移戰略,啟動前灣集裝箱碼頭建設。許振超臨危受命,擔任了橋吊安裝總指揮,任務是在1個多月的時間里完成橋吊安裝。
前灣碼頭當時還是一片荒地,現場辦公就在工地上一個集裝箱里。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天氣,集裝箱里里外外一樣冷。吃飯要到1.5公里外的地方,錯過了點只能干啃方便面、涼饅頭:睡覺就在集裝箱的一角鋪上硬紙殼和大衣。就這樣,他住在那里一個多月沒有回家。有一次許振超發燒,身子像散了架一樣,走路都發飄。但晚上給家里打電話仍是那句話: “工程進展順利,我一切都好。”
經過40多天的奮戰,重1300噸、長150米、高達75米的超大型橋吊,終于矗立在前灣寬闊的碼頭上。許振超和工友們激動地流下了熱淚。而許振超的風濕病卻加重了,走起路來左腿常常不敢吃勁。直到現在,每天晚上睡覺時,都得穿上厚厚的毛襪子。
隨著新港口的啟用,許振超決定向新港獻上一份厚禮 提高裝卸效率,創造集裝箱裝卸船世界紀錄
2003年4月27日20:20分,青島港新碼頭燈火通明,許振超和他的工友們在“地中海阿萊西亞”輪上開始了向世界裝卸紀錄的沖刺。經過6小時27分鐘的艱苦奮戰,全船3400個集裝箱全部裝卸完畢。許振超和他的工友們創下了每小時單機效率70.3自然箱和單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紀錄。5個月后,他率領團隊又把每小時單船339自然箱這個紀錄提高到每小時381自然箱。
青島港集裝箱“10小時完船保班”這塊品牌,讓這項紀錄擦得更加金光閃閃, “振超效率”揚名國際航運界1
讓許振超和青島港領導感到欣慰的,是許振超的敬業奉獻帶出了許多的敬業模范,幾十年來,許振超創出了許多絕活兒,也帶出了一支會干絕活又能創新的團隊,在全港口帶起了大練“絕活”熱。現在,在許振超的隊里,已經涌現出了許多像他一樣的“裝卸專家”。他們的維修班改進了橋吊鋼絲繩更換方式,大大縮短了換鋼絲繩的時間,是全國沿海港口最短的。
更令許振超和他的橋吊隊振奮的是,“振超效率”產生了巨大的名牌效應,青島港在世界航運市場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自2003年以來,青島港已連續23次刷新碼頭裝卸生產的世界紀錄。截A9月30日,青島港2007年完成吞吐量超過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過77075-標準箱,躋身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之列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常德傳說 “只要工人們有了‘振超精神’,只要他們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青島港就能不斷地創造出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