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IT人都在猜想和估算: 國務院決定用于擴大內需的4萬億元中,有多少屬于IT?這個問題可能很難有精確的數字來回答。但是,從已經明確的4萬億元的重點投入方向看,確有很多投資機會是明白無誤地存在的: 譬如3G通信網絡的建設,與新建鐵路、能源設施、大飛機等緊密配套的信息系統等。但是仔細掂量,真正能夠參與這些重量級項目的“IT玩家”畢竟只是少數重量級選手,對于為數眾多的中輕量級的IT企業來說,應該如何從中辨析和把握屬于自己的機會呢?
對于任何一家IT企業來說,機會是肯定存在的,無非是遠近、大小不同。
4萬億元的投入,除了直接帶來4萬億元的項目機會,更重要的是帶來信心。信心將帶來經濟的穩定增長,帶來廣泛的市場需求。環顧全球主要經濟體,現在最稀缺的不是資金,不是其他,而是信心。大約半個月前,美國一間市場調研機構的調查顯示,目前中國消費者的信心指數穩居世界首位。上周剛剛出爐的中國汽車月度銷量也顯示,全國汽車市場經歷數月的銷量下跌之后,迎來了新的正增長。中國消費信心、消費需求,已經成為外資紛紛加速布局中國的最好理由。這也是為什么迄今為止,眾多外資企業在中國并沒有采取過多的收縮政策的最直接原因。只要信心穩定、消費需求有效存在,中國企業的信息化需求、中國老百姓對IT的需求就將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當然,這些需求的啟動和爆發將有先后,而如何識別近期、中遠期機會,確實是所有IT企業必須仔細研究的。上周,工業和信息化部剛好也發布了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轉變工業經濟發展方式、全力確保工業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10項舉措,相信對于IT企業的市場判斷和戰略選擇,將產生重要影響。
國家擴大內需的投入重點很明確,就是重點加強國家基礎設施的瓶頸和改善民生。
作為關乎國家信息安全戰略命脈的基礎軟件、芯片技術,一直是國家所重點扶持的對象; 作為信息社會的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國產軟硬件在4萬億元拉動內需的過程中,將擁有巨大的資金支持和資源投入機會。而不久前爆發的微軟黑屏事件,或將使得政府和社會各界在扶持國產自主核心軟硬件技術方面的決心得到全面強化。與之相適應,國產軟硬件技術創新和應用的投入力度,也將十分巨大。民族軟硬件企業將在政府主導下,展開新一輪的技術攻關和市場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