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五十而知天命”,對于一個研究所來說,創建50年后仍然屹立不倒,勢必經過一番寒徹骨,才得梅花香。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五研究所(以下簡稱“十五所”)正是在多年磨礪之后,迎來了50周年。它的成長,也印證了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壯大。從本期開始,《計算機世界》推出《十五所50周年回顧》專題,盤點十五所這50年的風風雨雨。

在十五所迎來50周年的特殊時刻,原電子部計算機局局長廖幼鳴站在中國計算機發展的高度,追溯了十五所的發展歷程。
1958年~1978年
埋頭鉆技術
自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誕生以來,計算機技術發展十分迅速。我國科技界于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提議、主持下,制定了《我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選定了“計算機、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作為“發展規劃”的4項緊急措施,并制定了計算機科研、生產、教育發展計劃。我國計算機事業由此起步。
在隨后掀起的科技浪潮中,十五所應運而生。為國防服務的使命,讓它在“出生”時便多了道光環。
“這時期,我國計算機事業還處于技術探索階段?!绷斡坐Q將1958年~1978年的20年歷程總結為“埋頭鉆技術”。十五所也在國家號召下,埋頭探索先導型技術。據廖幼鳴回憶,在起步階段,十五所肩負的使命側重于面向軍用,而軍用課題技術要求比之其他領域應用,難度更高、涉及科技范圍更廣。因此十五所鉆研的不僅是科學計算,而是科學計算、實時處理、數據處理三個領域的技術研究。
1979年~1985年
利用國際環境
吸納新技術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順利召開,標志著“十年文革”結束,改革開放政策為計算機的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1979年3月21日,國務院決定成立管理計算機工業政策、規劃及有關企業的國家電子計算機總局。體制的改變預示著計算機從象牙塔走出,不再僅僅作為被研究的尖端技術。國家需要建設一個強大的工業體系,使其成為滿足社會發展、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旺盛需求的先進技術裝備部門。
總局成立后,我國計算機工業體系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十五所在體系創建初期發揮了特殊作用。在總局制定行業規劃、技術政策、產業調整和布局、產學研結合等諸方面,不難發現十五所的貢獻。在總局機關的人員配備上,十五所也給了相應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十五所作為國防工業的骨干研究所,為當時一系列重大國防工程提供了可靠的技術裝備和優秀技術保障隊伍,并當仁不讓地發揮了行業的科研骨干作用。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巨型機的研究項目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十五所對這一研究項目保持了爭所不爭的態度,到最后慢慢地退出”。廖幼鳴告訴記者,十五所在這個時候已經意識到,關注點不能僅僅放在運行速度上,而是要考慮科技如何更好地為工業、國防和經濟服務。
正是十五所對科技主戰場的正確認識,使其拋棄了對單純的高指標計算機研究的模式,開始投入到為中國所有工業部門、經濟發展部門、軍事國防部門的服務中,研究能滿足金融、銀行、鐵道、教育、政府等行業廣泛應用的計算機系列。
改革開放后,初期的國產計算機在各領域的應用遭到了巨大挑戰——缺乏軟件支撐。計算機總局決定研發新一代的國產系列計算機,要與國際主流機型軟件相兼容的政策。中型和小型系列機研制任務一大部分落在十五所肩上?!霸诳偩种笇?,十五所著手研制與IBM兼容的8000系列,隨后又研制出與DEC兼容的2000系列。解決了缺乏系統軟件及應用軟件的燃眉之急。十五所在5年內推出了從180系列到2000系列32位小型機,并投入批量生產,成為我國小型機的研究生產基地。上個世紀80年代是國產計算機科研成果品種最多、進度最快的輝煌時期。廖幼鳴回憶起這段經歷時,激動不已。
網絡建設是計算機總局的另一項工作?!昂芏嘌芯克谎芯繂螜C,網絡與軟件并沒有涉及,十五所便首先挑起這一重任?!绷斡坐Q回憶,十五所派出專家在香港的民房經過模擬環境的搭建進行信號試驗,最終解決了LAN與WAN的關系。
1986年至今
踐行“太極”計劃
1986年,在原電子工業部部長李鐵映的親自指導下,總局在山東召開“石島會議”,會議除總結計算機工業在改革開放下的發展經驗外,也認真研究在新形勢下完成新任務的對策。主要研究兩個問題,一是計算機工業面臨的歷史使命,二是為完成使命應采取的產業政策和技術路線。
會議取得了很好的共識,一是認為計算機工業使命是為滿足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國家社會發展的多方面應用需求,要“抓應用、促發展,以用立業”。二是產業政策強調以發展微型機為重點,適當發展中、小型系列機。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要注重應用體系和工業體系相協調; 工業內部注重軟件與硬件協調發展; 科研與生產協調; 市場、應用與服務相結合,這些關系在當時形象地被比喻為太極圖的陰陽八卦。而技術路線則鮮明地提出新一代計算機科研水平要創新升級,重點是抓好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和軟件開發工程化。這兩項重點,被專家比喻為太極圖上的兩個“魚眼”。李鐵映同志建議,把石島會議之后形成的產業發展規劃命名為“太極”計劃。
石島會議后一段時間,電子工業改革加速,總局直屬企業多數下放地方。在這大環境下科研所的路子怎么走?十五所按“太極”計劃的要求,結合所內實際,提出體制改革方案,首先集中人力、財力抓好科研能力建設,加強軟件研發能力,實施技術改造,確保科研和軍工任務完成; 另一方面,成立“太極公司”為各部門的橫向任務服務,按市場化機制運作。研究所辦公司面向市場,走上為國民經濟服務的主戰場,在當時全行業和電子系統,十五所的改革均是大膽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