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
38萬公里,這是從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這個距離,相對光速30萬公里/秒而言只是一瞬即至,可是對人類而言這卻是一段遙遠的路程。
那一刻,作為中國探月之路的“領路人”歐陽自遠院士十分激動。幾十年來,他“跳”出地球,站在宇宙更大的空間范圍內來研究地球,就是矢志在月球上留下中國人的腳印……
為了人類的一大步“跳”出地球研究地球
月亮,浩瀚宇宙中的天然星體,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美國宣布新太空計劃決定重返月球,歐空局提出建立月球基地的設想,日本、印度、烏克蘭、德國、俄羅斯等國也相繼提出各自的月球探測計劃。“嫦娥”故鄉——中國則加快探索月球的步伐,其第一步——繞月探測工程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國“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對月球情有獨鐘:“我總想知道月球究竟是什么樣子,我很想知道‘桂花樹’究竟是怎樣的形態。我很敬佩吳剛無止境的砍樹精神,我愿意探求它為什么不能成為我們地球這樣生機勃勃、這樣繁茂、這樣發展的星球。”
當年,阿姆斯特朗在月面上落下他那有著絕對偉大意義的腳步時,他說了一句永恒的話: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這句話,讓人類看到了夢想成真的希望。
“一個人一生的科研道路與自己選擇的進取方向關系非常密切,現在最時髦的東西將來也許是過時的,要看到今后10年、20年科學發展的方向。”歐陽自遠談及自己走上“探月”之路時如此感言。
1935年農歷十月初九,江西吉安。歐陽自遠的母親在生他的時候難產,當時歐陽自遠的舅父正在旁邊屋里念書,正念到“有朋自遠方來”的時候,歐陽自遠被產鉗夾出來了。于是舅父說,這個孩子的出生這么艱難,肯定是來自很遠的地方,就叫他“自遠”吧。后來他研究的隕石、宇宙塵、月球巖石,都來自遙遠的太空,“這也許真是天緣巧合。”歐陽自遠說。
小時候,歐陽自遠的成績不錯。中學時,歐陽自遠即對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報名參加了天文小組。
1952年他高中畢業時,正值國家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需要大批地質工作者去探明地下寶藏,國家提倡和鼓勵學生報考地質專業。歷史的使命感使他違背了當醫生的父母希望他學醫的愿望,相悖了他少年意欲“上天”的遐想,毅然以第一志愿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我父母都是醫生,他們希望我長大以后做醫生,有比較穩定的生活,但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學地質。當時自己很豪邁,決心要把地下的寶藏喚醒,為建設國家服務!”
4年后,一篇論據充實、準確而獨具見解的畢業論文《壽王墳矽卡巖型銅礦的成因》揭開了歐陽自遠遨游其科學人生之路的第一頁,使他獲得了北京地質學院優秀畢業生的榮譽。
接著,歐陽自遠跟隨蘇聯專家拉蒂斯做研究生,半年后拉蒂斯回國,歐陽自遠報考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結果被錄取在地質研究所礦床學專業,師從以學風嚴謹著稱的礦床地球化學家涂光熾教授。
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正在攻讀研究生的歐陽自遠敏銳地認識到,盡管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能力開展空間探測活動,但了解這方面的進展并開展相關領域的前期研究作為未來知識與技術儲備是極為必要的。考慮到自己的專業范疇,他大膽地向當時的領導、著名科學家侯德封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議。
研究生畢業后,他在侯德封教授指導下從事核子地質學的研究工作。歐陽自遠學了兩個專業,一個是地質學,另外一個是核物理學。他說,地質與核物理兩個專業,看似不搭界,差別太大,但二者一經融會貫通,便交叉產生一門學科,搞地下核試驗剛好把這兩門專業結合起來。兩個完全不同的專業有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技術路線等,各有長處,如果能融會貫通,就能發現一個新的領域。
“孩子他叔叔”和“天外來客”的親密接觸
1964年年初,歐陽自遠參與了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的地下核試驗工程中的“選擇地下核試驗場并論證地下核試驗地質效應綜合研究”的工作。作為該研究課題組長的歐陽自遠與他的同事們幾乎是在與外界完全隔絕、親人不知情的環境里工作——他的愛人不知道他到哪兒“出差”去了。剛回家那會兒,兒子不認識他,甚至跟媽媽說家里來了位叔叔。

中國僅有的兩次地下核試驗,歐陽自遠都參加了:他灑下了汗水,奉獻了智慧,立下了功勞。參加地下核試驗的工作,是歐陽自遠生命中的一次重要經歷,也為他積累了很多經驗,包括對撞擊的理解,因為天體的撞擊過程跟核爆炸的過程一樣,都是高溫高壓的沖擊波。這對他研究小天體撞擊地球來說,幫助很大。
歐陽自遠是中國最早研究隕石的人。別小看這些天外落下的石頭,歐陽自遠常說:“這隕石研究起來十分神奇,根本不是地球上這一套。”地球上的巖石是由礦物組成,但是隕石所含有的一部分礦物卻是地球上尋不著的。
1960年,內蒙古附近墜落的一塊隕石,1976年3月8日下午,在吉林發生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隕石墜落事件和當年9月12日的云南出“火龍”事件,使歐陽自遠有機會對隕石進行系統研究。他的一些自成體系的理論、觀點,構筑出我國天體化學研究的理論框架,并最早創立了中國的天體化學。
1978年,美國總統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送給中國一塊從月球上帶來的石頭,那石頭僅有一克重,澆鑄在一塊有機玻璃里。美國人去過月球6次,這塊是哪次登月采集的?采自月球哪個地方?無人知道,美國當然也不會透露。當時國內研究天體巖石的科學家很少,有關部門就把這塊來自月球的石頭送到了歐陽自遠那里。
面對這塊不及小指甲尖大的月球巖石,歐陽自遠興奮異常,好像已經親身與月球有了親密接觸。他小心翼翼地將這塊石頭分成了兩半。一半用做研究,另一半則送給了北京天文館,讓公眾有機會親眼看看月巖。然后,他列出要進行分析鑒定的項目,向全國的研究機構征集力量,全國十幾家研究所一起來做分析研究。結果不僅確認了這塊石頭是阿波羅17號登月時采集的,而且還確認了采集地點,甚至確認了這塊石頭所在的地方是不是有陽光的照射。最后,美國人心悅誠服地說:“真沒想到,我們什么都沒說,你們居然都搞清楚了。”
敬重居里夫人的“探月計劃第一人”愛看金庸小說
月球是人類共同的財產。然而,它畢竟是一個毫無政治邊界的地方,“誰先到達誰先占有,誰先開發誰先利用”已成為一條潛規則。中國的科學家加快了科研步伐,希望早日為中國在探月領域爭得一席之地。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這讓時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局長、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所長的歐陽自遠看到了希望。既然國家可以搞載人航天,那么,探月就不再會是空想。于是,幾個月后,歐陽自遠奮筆疾書,伏案鄭重寫下了近兩萬字的報告——《我國開展月球探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2001年,“嫦娥”一號工程的科學目標和有效載荷通過了國家評審;2001年~2002年間,國防科工委委托孫家棟院士組織全國各方面力量,對繞月探測工程進行了一年多的綜合立項論證,得出的結論認為:“科學目標明確、先進,技術能夠實現,沒有顛覆性的技術問題。”
經過反復論證,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2004年1月24日,批準了中國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繞月探測工程(也稱“嫦娥工程”)項目的立項。次日,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對外宣布正式啟動繞月探測工程,并正式任命了工程的總指揮、總設計師和首席科學家,即經常在新聞媒體所報道的“嫦娥工程三巨頭”。其中,歐陽自遠被任命為“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
月球探測工程中心的諸位專家得到這一消息后備受鼓舞,激動得奔走相告。歐陽自遠更是心潮起伏,他說這是歷史給予他的機遇和責任。
歐陽自遠稱:“由于月球在軍事、能源等方面有重要意義,各國都對探月非常關注。美國、英國、日本等西方國家斥巨資實施探月計劃,印度等國家也蓄勢待發。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的探月工程很難得到國際上其他國家的技術幫助。”
隨著2007年10月24日傍晚中國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中國航天開始了歷史上最遠的“長征”。整流罩分離,二三級分離,三級發動機關機……隆隆的聲響漸遠,指控大廳屏幕上跳動著讓人眼花繚亂的數字和曲線,記錄著火箭飛行的每一刻。歐陽自遠的心也隨之激動地跳……
歐陽自遠興趣比較廣泛,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尤其是那些具有獨到見解、出奇制勝的科幻和武俠小說。《中國國家地理》、美國的《國家地理》和金庸的武俠小說這些都是他所愛翻閱的。為了保持旺盛精力,他每天必須喝滿滿兩大杯高濃度的咖啡。“《科學家傳略》給我的影響較大,我特別敬重居里夫人;武俠人物里,我最欣賞喬峰的坦蕩大氣和家國情懷。我睡覺前愛看武俠小說,一天的勞累、焦慮可以暫時忘記。也許一直要超負荷地運轉,但幸運的是,自己還在這個軌道上。”他說自己一定要健康地活著,一定要親眼看到中國人的雙腳真正踏在月球上。“到月球上去,是中國人的一個夢,也是全人類的一個夢。”
(編輯/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