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很多人的目光還集中在化肥價格高漲時,另一個主要農資行業——農藥也在發生著變化。高毒農藥全面禁用、農藥商品名停用、農藥管理年啟動……每一次動作都預示著農藥行業的蛻變。
6項新規定
近幾年,農藥重復登記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市場上農藥產品大致雷同,所謂的新品種也是“換湯不換藥”,農民消費者云里霧里,無從選擇。例如,吡蟲啉就有700多個商品名,市場上流行的“一噴絕”之類的搶手農藥,其實有效成分就是三丙酮,只是換了名字,價格卻翻了幾倍。同時,現行農藥法規及配套規章缺乏對農藥產品標簽標注內容的具體規范,導致農藥企業在標簽上將商品名標注得十分醒目,而將通用名印得很小,使農民甚至農技人員都難以辨認產品的名稱和特性。
2007年12月8日,農業部在《農藥管理條例》的框架下頒布了《關于修訂<農藥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的決定》、《農藥登記資料規定》、《農藥標簽和說明書管理辦法》3個農業部令,發布了農藥名稱登記核準管理公告。12月12日,農業部與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農藥名稱命名和農藥產品有效成分含量兩個公告。6項新規定的主旨就是提高農藥登記證的門檻,規范農藥標簽和有效成分含量的管理。
據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王守聰介紹,新規定的主要內容還包括:將農藥臨時登記證的累積有效期由四年縮短到三年。減少臨時登記與正式登記的差距,尤其是提高了臨時登記在農藥殘留方面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了標簽應當標注的內容和不得標注的內容,同時規定農藥名稱應當標注在標簽的顯著位置。規范了農藥產品的有效成分含量。
為了為保證6項規范性文件的實施,解決農藥市場混亂和無序競爭的局面,從源頭上控制農藥質量,維護消費者利益,農業部將2008年定為“農藥登記管理年”。
今年全國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要求農藥監管嚴格按照6項新規規范農藥登記管理,堅決查處生產經營假劣農藥、無登記證生產、添加未登記成分、擴大使用范圍、一證多用、套證或冒證、標簽不符合規定以及肥料產品標稱具有農藥功能等違法行為。嚴打非法生產、銷售和使用甲胺磷等禁用高毒農藥的違法行為。
規范農藥行業
6項新規定對于2008年的農藥行業來說,最值得關注的莫過于商品名禁用。此前農藥產品可以使用三種名稱,即通用名稱、商品名稱、注冊商標名稱。這一舉措,得到了眾多正規企業和農藥經銷商的擁護。
石家莊市農藥監督管理站站長張惠毅說:“我國是一個農藥大國,但農藥企業多、規模小、產品同質量化嚴重,高科技創新產品較少。因此,給自己的產品起一個奪人眼球的商品名,就成了生產企業打開市場的一個渠道。這些廠家靠花里胡哨的商品名贏得市場,更造成了市場的不良競爭。”
同時,對于大的經銷商而言,商品名的禁用也是一個發展契機。保定瑞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欣說:“過去農藥產品名過多,廠家在同一個地區將同一種產品換個商品名就可以分給不同的經銷商做區域代理,經銷商之間時常發生混戰。商品名取消之后,廠家的某一個產品在一個地區就只能有一個代理商,這樣就能避免混戰的問題。”
據悉,從2008年1月8日起,停止批準農藥商品名稱,農藥一律使用通用名稱或簡化通用名稱,直接使用的衛生農藥以功能描述詞語和劑型作為產品名稱。自7月1日起生產的農藥產品,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稱。商品名禁用實施到位后,農藥產品名稱可由1.6萬個減少到17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