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突如其來的“倒春寒”,電動車企業如何在井噴過后實現差異化突圍,如何從行業洗牌的亂局中殺開一條血路?
10年前(1998年),電動車行業剛剛起步;5年前(2003年)行業出現“井噴”,并連續4年維持高速增長;但當“井噴”式成長潮水般襲向預期過于樂觀的市場的時候,猛然間,我們發現,電動車的春天突然遭遇“寒冬”。2007年,一大批中小電動車企業開始轉產,一部分知名品牌企業宣布裁員,很多電動車企業困惑地問:“電動車市場究竟怎么啦?”面對突如其來的“倒春寒”,電動車企業如何在井噴過后實現差異化突圍,如何從行業洗牌的亂局中殺開一條血路?筆者結合多個電動車營銷服務實際案例,與您分享。
“井噴”掩蓋的諸多弊病
中國社會進入21世紀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消費觀念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節能、環保、綠色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潮。電動車產業也不例外,在城市禁摩、石油漲價、消費升級、節能減排等市場機遇面前,電動車以較為低廉的價格和方便實用的特點逐步取代自行車、摩托車,成為普通老百姓的代步工具。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統計,從1998年到2008年,10年的井噴式發展后,中國電動車實際產銷量超過了2000萬輛(見表一)。
但是快速增長的背后卻掩蓋著諸多問題:
一、行業集中度低,重復建設嚴重。市場需求的快速釋放引爆了電動車產業,一大批摩托車、自行車經營企業開始轉型生產電動車,全國迅速形成了江蘇、天津、廣東、浙江四大生產基地,僅無錫的錫山區電動車企業就有186家,但產量僅200萬輛,除了新日和雅迪具備較大的產能外,其它企業絕大部分產能不足1萬輛;同時,一大批摩托車、自行車、家電經營商開始轉型經銷電動車,他們憑借原來的市場基礎和經營經驗,開始分割市場。區域特點相當明顯,品牌競爭格局非常混亂,盡管新日等幾大品牌行業整合趨勢已經出現,但市場競爭依然紛繁復雜,行業集中度非常低,第一、第二、第三軍團之間差距并不明顯,重復建設相當嚴重。

二、價值鏈脆弱,利潤引擎無力。電動車生產工藝簡單,投資小,行業進入壁壘低。主要部件“蓄電池、充電器、控制器、電動機、車架”技術創新空間小,尤其是蓄電池和電動機兩大關鍵部件,均屬于基礎研究領域,幾乎沒有一個廠家有實力或者愿意花巨資進行研發。因此,所有的生產廠家基本上都把技術創新的重點放在“貼花”、“噴漆”和“塑件”等外觀設計和款式設計上,行業進入技術壁壘低,生產企業利潤空間小,生存壓力大,同質化現象嚴重。
三、供應商管理水平低,“入口”引生諸多弊病。制造廠商由于缺乏核心部件的技術創新能力,因此,大部分生產廠商變成了“組裝車間”,大量的零配件依靠采購或者外協加工。加上行業缺乏技術標準和規范,電動車型號和款式更新速度快,大量的非標準配件(尤其是塑件)流向市場,給經銷商的售后維修服務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另外,大部分電動車廠家庫存管理水平低,信息化落后,市場反應速度慢,“廠”“商”之間售后合作不愉快。在電動車行業,發錯配件、長時間無法維修或更換零部件的事件比比皆是,令消費者焦頭爛額!
四、經銷商掌控市場,市場格局瞬息萬變。電動車行業目前基本上都是經銷商操作市場,廠家控制力度小,“廠”“商”之間博弈相當嚴重。在經歷了廣告戰、促銷戰、價格戰、炒作戰、人海戰、終端戰等這么多戰役之后,很多生產企業黔驢技窮。拼經銷政策、拼廣告支持,在業內掀起惡性競爭的高潮,很多經銷商快速進入市場,又快速改旗易幟,市場格局瞬息萬變。經過幾年發展,扎根本地、取得一定業績的經銷商很多變成了當地品牌,他們擁有一定的市場保有量后,建立了較為穩定的維修保障體系,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牢牢控制著本地市場。跑馬圈地、行業整合對于很多知名電動車企業而言,變得非常困難。
五、品牌意識差,傳播沒有策略。在電動車行業,有品牌經營意識的不多,品牌推廣同質化相當嚴重,傳播缺乏相應策略,成本居高不下。明星代言、媒體廣告、輪番特價、贈品促銷、小型歌舞表演等充斥市場。連搭贈禮品也幾乎清一色的采用“雨披、打氣筒、雨傘、電風扇、掛歷”等,企業與企業之間區隔不明顯,缺乏特色和細分。
種種弊端局限著電動車行業發展,要想在波譎云詭的紅海中殺開一條血路,必須變局,從細分中尋找出路。
井噴后的差異化“變局”

一、細分目標客戶,打造產品“靜銷力”,精準“切割”分眾市場。筆者深入電動車市場調查的時候,驚訝地發現,由于行業信息化水平低,經銷商幾乎都靠手寫記錄用戶信息。更令人吃驚的是,手寫的客戶信息表中記錄的幾乎都是車架編號、電池型號、充電器編號,關鍵部件的保修時間等,忽略了其它消費者的關鍵信息,如消費者年齡、身份、購買用途、聯系方式等。筆者認為,一方面電動車企業應該詳細了解和掌握消費者購買動機和真實需求,建立客戶數據庫,對客戶進行聚類分析。準確把握客戶需求后,進行產品創新,形成不同細分客戶群體的區隔優勢,打造產品“靜銷力”。比如針對年邁的老年人群,設計電機容量小、啟動速度適中,并安裝專門保險防摔裝置的老年款車,充分體現對老年人的關愛。另一方面,電動車企業應該根據不同區域特點,結合“續航、爬坡、防盜、載重”四大性能,主推不同的概念組合,如湖南等丘陵地區,就必須主推爬坡概念來切割市場。(見表二)
二、渠道“壓扁”“下沉”,終端服務制勝,維修力爭“無憂”。電動車市場目前存在三種銷售模式,一是以“綠亮”為代表的廠家直銷模式,二是以“比德文”為代表的地市級經銷商一級分銷模式,三是以新日、雅迪為代表的二級分銷模式。由于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渠道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因此,更多的廠家選擇渠道扁平化,直接下沉到地市。終端形態則主要以電動車品牌專賣店、電動車多品店、電動車超市、電動車城為主,百貨商店和超市電動車銷售專區由于試車環境缺乏、結款不及時等原因已經或正在退出電動車市場。結合電動車行業非標準化配件配送不及時,客戶滿意度差,以及渠道“廠”“商”博弈嚴重,經銷關系穩定性差,渠道招商競爭激烈的特點,筆者認為:第一,廠家應該聯合地理區域覆蓋范圍廣的經銷商,設立“寄售倉庫”,即預先寄一部分配件在聯盟經銷商倉庫,由聯盟經銷商快速配送到區域內其它經銷商維修點,以此加快反應速度,盡可能確保維修時間控制在12小時以內;第二,渠道整合必將成為未來主流。目前,主打服務牌的新型電動車連鎖超市已經出現,并快速發展,如河南鄭州的屹林、大名連鎖,山東的禹欣泰,河北的大松,長沙的路路通;另外,主打維修牌的連鎖機構也開始出現,如北京聯華大通、修耐德、樂無憂、山西路路通等;第三,電動車企業必須加大信息化建設,分類管理經銷商,梳理售后服務流程,快速響應市場。
三、精耕焦點“堡壘”,火燒“樣板”,燎原區域。筆者曾到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個省的26個城市進行調查,發現沒有一家電動車企業的銷量在不同的地級市場均穩居第一,品牌競爭格局相當混亂。當然,這對于任何一家電動車企業來說,都意味著既有成功的機會,但也充滿挑戰,要拿下任何一個市場,都不容易!如何快速撕開區域市場,并向周邊擴張,進而稱霸全國,一直是生產廠商最為頭痛的問題。筆者認為,首先,廠家要明確企業定位和市場定位,然后選準目標市場,并制定與之對應的切入策略和競爭策略。如新陵采取的主攻地市級3—5名經銷商,打造根據地,然后再顛覆區域品牌格局,區域稱王的市場策略;其次,目標市場選擇明確后,必須精耕焦點“堡壘”,做好樣板市場,搞好維修服務,建立消費信心,再輻射周邊地區。因為,在電動車市場,盲目開發經銷商,盲目建質量不高的網絡,都意味著死亡;要開發經銷商,設立網絡機構,就必須認真幫扶,做一個客戶,帶一個客戶,帶一個客戶,就成熟一個客戶;第三,樣板市場成熟后,再快速向周邊輻射,逐個包圍城市,并一舉殲滅之。
四、品牌區隔,精準傳播,聚焦資源發力“接觸點”。要實現精準傳播,就必須明確品牌定位。新日訴求“有陽光的地方就有新日”,聘請成龍代言;天爵訴求“引領時尚生活”,聘請周迅代言;比德文訴求“只走快樂路線”,聘請劉德華代言。基本上都是采取明星代言的方式來積累品牌資產,并借助央視和地方衛視進行大眾傳播。這種品牌訴求和整合傳播的方式成本高,但關聯度低,成龍、周迅、劉德華因為絕對不可能是電動車的用戶,因此他們對品牌傳播的持續作用力幾乎沒有,而其代言的成本和央視傳播的成本卻都高得驚人!因此,筆者認為電動車企業應該更多地考慮品牌區隔,采取品牌印記和符號的方式來整合核心元素,提煉核心價值,并找準消費者的“接觸點”,進行接觸點傳播。改變“傳播圍繞媒體展開”的傳統策略,代之以“受眾群體決定傳播策略”的接觸點管理策略,同時,盡可能利用新媒體進行低成本傳播。比如找準孩子家長人群,鎖定學校、上學放學的接觸點,以及QQ網站或者網絡游戲進行傳播;比如鎖定工薪上班族,找準企事業單位集中區域或者企事業單位社區進行焦點傳播,就會收到更加有效的效果;再如鎖定現有客戶,充分利用節假日,進行短信問候,并借助老客戶口碑,進行傳播,也非常適合電動車作為耐用消費品,目標消費者理性購買決策的購買行為特點。
當然,電動車市場差異化變局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比如產品人體工程學創新設計、再比如已購消費者數據庫推薦互動營銷等,本文不再一一贅述。
責編 謝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