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又降價了,可我們還是買不起!”家住海珠區的小黃早在去年就看好了心儀的車型,可幾個月后,他打消了買車的念頭,“現在物價都在漲,還是先填飽肚子再說,買車計劃可緩一緩。”
像小黃一樣被物價壓力“嚇退”的買車者不在少數。有關部門預測,去年我國GDP增長達11.6%,而今年CPI增幅將為4.5%;加上央行頻頻加息,還貸壓力驟增,汽車作為奢侈品便成了最先被“犧牲”掉的選擇。
而對于有車一族而言,物價飛漲下的養車壓力更是大大增加了。
去年7月中旬,家住廣州雅居樂的程小姐突然收到通知稱,小區內的露天停車位要開始實行收費,“月保”150元;而原本這些露天停車場是該樓盤的一大賣點——“停車不用收費”。為此,程小姐加入了業主維權活動中,開始長達三個月的維權活動,但結果卻是物業“勝出”。無奈之下,程小姐現在只能把車停在外面的街道上。
與此同時,不斷上漲的油價,也讓程小姐感到養車的壓力,甚至一度萌生賣車的打算。“開車壓力很大,我買的C2油耗還算低,但不斷上漲的油價和增加的停車費,很煩人。”
像程小姐有著一樣煩惱的車主不在少數。事實上,隨著國際油價突破100美元/桶,2008年油價繼續保持上漲勢頭;而整個物價上漲的現狀,也從去年的結構性上漲演變成全面上漲。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溫飽第一,汽車其次”。
在物價上漲的壓力下,消費者的消費心態發展轉變,向下消費的趨勢來臨。
大洋彼岸的省錢風
由于對經濟前景感到憂慮,美國人的消費習慣發生了迅速改變:省錢成為他們的第一考慮因素。他們從名牌產品轉向零售商自有品牌,從運動型多用途車(SUV)轉用小型車,從完全服務商店轉投大幅折扣店。
為扭轉銷售走軟的態勢,沃爾瑪連鎖公司(Wal-Mart Stores Inc.)去年重新回到折扣銷售路線。該公司公布的6月份銷售業績創下四年來最高增幅,消費者為省錢而到沃爾瑪采購基本生活品給該公司帶來了滾滾財源。
6月,折扣商店銷售額增長了將近6%,而全價百貨商店銷售額同期卻有所下滑。優惠券的使用量也在下滑15年后開始反彈。同樣是6月,低端的豐田卡羅拉(Toyota Corolla)汽車奪得了美國市場的銷量冠軍,一舉超過了占據這一寶座20多年的福特汽車(Ford)F-150皮卡;后者車型更大,價格也更貴。
向下消費是消費者面對經濟疲軟的常見反應。不過這一次,這一消費調整快得不同尋常,其波及的商品范圍也可能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經濟衰退以來最廣的。面臨著歷史高點的油價與食品價格飆升的局面,再加上房市、股市雙雙低迷以及信貸緊縮的困境,美國人的消費習慣遭受了沉重打擊;而消費正是美國經濟長期繁榮的基礎所在。
美國消費者20年來對高價新奇產品與諸多奢侈品的購買興趣也因此面臨著挑戰。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人青睞設計師品牌,推崇高檔的埃及棉,并將購物視為一種樂趣。但現在,消費者對他們的支出能力是否會迅速提高感到悲觀。根據最新的路透社/密歇根大學(Reuters/University of Michigan)消費者信心調查,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預計目前的經濟疲軟將持續數年。在上個月的調查中,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較2007年1月份的峰值下降了38%;有5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財務狀況惡化,為1946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最糟情況。
對經濟前景的憂慮改變了美國人的消費習慣,越來越多的人在基本生活用品上也開始精打細算了。IRI的研究顯示,美國人也不再去休閑餐廳,而是更多地在家用餐;購買多功能藥品,而不是單一功能藥品;全家選用同一品牌的洗發水,而不是每人~種。
與此同時,消費者對省錢的渴望也體現在方方面面。消費者更多地采用“一站式”購物,每次的采買量很大,購物頻率降低到每周一次或是每月兩次,以便節約汽油。他們購物的時候,也更傾向于按照購物單采買,還不忘使用優惠券。
研究商店客流量和支出的市場觀測機構Nielsen North America表示,今年以來美國百貨商店的客流量下降了6%,辦公用品店下降了7%,家居零售店更是下降了10%。但這種下降趨勢卻給低價零售商帶來了商機。小型連鎖折扣百貨店Family Dollar StoresInc.預計,公司截至8月30日的第四財季同店銷售額或將增長4%-6%。另一家折扣商Dollar GeneralCorp.近期公布,截至5月2日的財季同店銷售額增長了5.6%。
物價上漲中的中國消費者
據商務部監測,今年上半年,反映我國商品零售市場情況的千家核心商業企業零售指數同比增長20.1%,高出去年同期3.4個百分點。但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2.6%,比去年同期回落1.7個百分點。分析人士指出,股民財富縮水、消費者信心相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將影響后期居民消費。
食品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消費者對食品價格的關注是最密切的。據新秦研究咨詢的相關調查,97.7%的被訪者都認為食品的價格明顯上漲了許多。另外,分別有66.0%和55.7%的被訪者認為房價和燃料的價格上漲比較明顯。可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支出是居民最關心的部分。
調查顯示,面對漲價,80.3%的被訪者都選擇了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被訪者采取這種措施的比例最高,占到了94.7%。在面對漲價時,消費習慣改變最多的是月收入在1000-1999元的被訪者,他們中有51.4%的人選擇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來應對漲價給他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而月收入在3000-3999元之間53.1%的被訪者認為面對漲價,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是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被訪者中,有52.6%的被訪者對這種(提高收入)方式表示贊同。另外,只有3.7%的被訪者表示他們在物價上漲時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其中,所有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低收入被訪者在物價上漲時,都采取了應對措施。
被訪者對物價未來的走勢有著不同的看法,其中58.4%的被訪者認為物價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會小幅度上漲,而11.3%的人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日子里,物價仍然會大幅度上漲,17.3%的被訪者認為物價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可能有所下跌,僅有4.3%的被訪者認為物價會大幅度下跌。
正如文中開頭的車市行情一樣,漲價也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選擇。繼6月潘婷、佳潔士提價后,寶潔中國7月下旬啟動了第二輪提價,涉及旗下護舒寶、幫寶適等系列產品,漲幅達10%~15%創近年來之最,其勁敵聯合利華也跟風調高了旗下力士、奧妙和中華等系列產品的售價,漲幅從6%~20%不等。寶潔中國區對外事務部經理張群翔表示,有的原材料兩年累積上漲了150%~160%,而產品漲幅卻不足10%;不排除第三輪提價的可能。不過新浪調查顯示,91.23%新浪網友表示,如果寶潔漲價,將會傾向選擇價格更合理的品牌。僅有4.05%表示對寶潔品牌有信賴度堅持會繼續使用。
而在IT業,電腦的生意也面臨嚴峻考驗。海龍電腦城、硅谷電腦城、太平電腦城是中關村三大電腦城,三大電腦城的一層都是各大品牌IT廠商比拼過招的地方,寸土寸金,現在卻是一片冷清,“海龍電腦城一層都可以開拖拉機了”。
海爾電腦總經理高以誠稱,今年,各大品牌PC廠商的暑促效果極其不好。春節之后,各大PC廠商開足馬力生產;4月份、5月開向渠道壓貨;5月份之后,受各種經濟因素的影響,市場購買欲望下降,貨到渠道之后,很難賣出去,只能壓著。
受震動的零售業
消費行為的大轉變可能會給市場帶來巨大的變化,因為零售商會調整從商店規模到貨架擺放的方方面面;制造商也可能因此被迫削減受眾較小的產品,側重于銷量更可靠的基本產品。
為了迎合美國國民最新的節儉之風,大型零售商和品牌商品制造商正加大對顧客消費習慣的研究,并據此調整他們的商品與促銷手段。沃爾瑪表示,旗下門店每個月月初會在貨架上擺放較多的大包裝商品,因為許多顧客那時剛發了工資腰包較鼓;而月底公司又會換成價格較低的小包裝產品。
與其他零售商不同的是,沃爾瑪的顧客并不很富裕,他們早在2006年就感受到了能源價格上漲和信貸危機帶來的沖擊。沃爾瑪最終作出響應,削減了新門店的建設,同時對貨品進行了調整。隨著經濟顯出疲態,沃爾瑪減少了庫存,回到創始人提出的低價策略上來。
今年,沃爾瑪的門店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來應對焦慮不堪的顧客,它為那些改買便宜商品的顧客提供了更為充足的貨品。它還將廣告支出增加了42%,啟動了一項針對那些希望省錢的顧客的宣傳活動。
與此相反,Sears Holdings Corp.去年秋季進了大量的服裝、家居用品和度假產品,導致今年春季不得不減少營銷支出、大幅降價以便清倉。在截至5月3日的一個季度中,該公司旗下的Sears門店和Kmart門店的同店銷售分別下滑了9.8%和7.1%。
今年6月很多服裝連鎖店的銷售繼續走軟,包括Gap Inc.和Limited Inc.。Target Cord.更偏重于服裝和家居用品這類非必需品,它們約占總銷售額的40%,這導致同店銷售全年低迷不振。而沃爾瑪美國銷售收入的40%來自作為生活必需品的食品。Target今年6月同店銷售只增長了0.4%,今年以來累計下降了0.5%。
現已初見端倪的一種零售趨勢可能會和消費者習慣的改變互相促進。Safeway Inc.、Tesco PLC和沃爾瑪等以大門店著稱的零售商已經或即將引入1萬一1.5萬平方英尺的小門店,店里的商品只有幾千種,主要服務周邊社區。
百思買(Beat Buy Co.Inc.)和Circuit City等電子產品連鎖店也引入小門店,通過削減銷售不佳的產品來提高利潤率。零售店咨詢公司WD Partners的副總裁Lee Peterson說,這類產品種類有限、周轉較快的門店可能會為零售業帶來一次新浪潮。
中國現在的情況有些不一樣,“一站購足”的消費觀念流行,大型零售購物場所發展迅速。上半年倉儲式商場、大型綜合超市、百貨店零售指數同比分別增長25.8%、21.2%和21%,增幅居零售業態前三位,專業店、專賣店增長20%左右,超級市場、便利店分別增長17.4%和14.1%。
在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下降的情況下,擁有吸引低價消費者的能力對一些公司來說至關重要。零售商和生產商接下來的一步,就是淘汰那些不能吸引大范圍消費者的受眾較小的產品。
責編 謝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