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李浩興致勃勃地加盟了A公司。在快消費品行業干了七年,當時李浩已經身為一家合資飲料公司的總經理,在業內是戰功赫赫,他的履歷與業績都讓他有信心在A公司大干一場。
A公司的老板兼總裁楊力更——一位過知天命之年的企業創始人,更是愛才心切,通過與多家多獵頭公司合作來網羅人才,在挖來李浩后親自面試。在一番長談后,楊力更覺得給獵頭公司的費用是付出有所值,不但任命李浩為總經理,還許以高薪、業績獎勵和企業上市時的期權。
不僅如此,A公司也是一個頗具規模并很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它由楊力更在十幾年前創立,立足于婦嬰用品市場。十多年前,婦嬰用品市場還處于成長期,A公司每年推出有競爭力的婦嬰產品,迅速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企業規模也越來越大。到如今,A公司早已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并把市場觸角延伸向國際領域。可以說,在眾多民營企業中,A公司的表現是絕對優秀。
不過,近幾年行業競爭加劇,A公司的發展速度也慢下來。同時,隨著企業的發展,楊力更覺得原來的營銷團隊已經需要補充一些新鮮血液,新市場、新挑戰也需要新的營銷思維來應對,而內部培養出相應的人才又花時費力,更重要的是怕培養好的人才被其它企業挖走;所以,委托獵頭公司從其它企業挖角,找到“即用”型人才,是更合適的營銷團隊更新血液的方式。于是,在這個背景下,A公司開始出現了一些新面孔,包括李浩。
在加盟A公司之前,李浩也通過一些途徑了解了一下A公司,包括楊力更其人。在楊力更上任A公司的總經理之前,這個職位已經走馬換燈了三個人。楊力更一手締造了A公司,至今保持著民營企業家“親力親為”的作風,但為了改造團隊,提升企業的銷售業績,楊力更不惜代價挖來這些新人,更是顯示了其把企業做得更好的決心。對李浩來說,對自身能力的自信和A公司老板對企業銷售業績的如此看重,使得覺得有把握一試。而且,待遇、激勵和企業發展前景,這些都讓他心潮澎湃、雄心勃勃,不但自己決定在此一展身手,還拉來原公司的幾位下屬兼得力干將一起加盟。
拉得力下屬一起加盟,至少可以保證李浩在新公司的“新政”在決策和執行上得到一些保障,由此來看,李浩對新公司的工作還是有一些考慮的。不過,加盟A公司幾個月后,逐漸摸清門路的李浩慢慢感到自己正置身一個漩渦之中。
老板楊力更給挖來的新人提供了優厚的待遇,這些待遇優厚到讓A公司的一些老干將們目瞪口呆之余心里更是憤憤不平。雖然這些老干將們算不上是創業元老,但A公司的市場也是他們一點一點地打下來的,現在這些新來的人待遇動不動就高出他們數倍,還有期權激勵,這明擺著老板楊力更瞧不起他們。他們也自覺自己的能力有些不足,但這么大的薪酬差距還是讓人難以接受。于是,其中有些人就另謀高就了,或者被競爭對手挖去成了A公司的“敵人”。還留在A公司的,其中不泛象余慶龍這樣既有能力又是老板的外甥這般背景的人,這些人跟老板共事時間長,雖然能力參差不齊,但老板說到底還是對他們比較信任。在李浩實施新市場計劃的過程中,這部分人明顯容易執行變形。
當前銷售人員大多積極性不強,帶來的幾個下屬短期內也難全面施展,李浩打算實施新的績效考核機制,并對銷售部門進行重新的上崗考核,并打算招聘一些新人。但這個計劃很快被延緩,老板楊力更擔心新的考核會讓銷售部門更加人心不穩,而目前留下來的這些老員工他還是比較信任的。
實際上,老板挖李浩來的目的更直接也更明確:可以許以高薪、高獎勵,但前提的在協定的時間內實現40%的年銷售額增長,如果這個增長達不到,那李浩的一切待遇都會打折扣。在此基礎上,老板也不想李浩在公司內來什么大的變革,擔心到時不好收場。對于李浩之前的三任總經理的離去,楊老板也想讓那些“老部下”們明白:他們拿的是高薪,但做不好隨時就走人。
李浩這時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不想把自己對A企業的年底計劃和盤托出,也不想把一些東西教給A企業的那些“元老”,他也擔心把余慶龍教會后楊老板會將他取而代之。無奈之下,李浩也只有通過一些營銷手段來刺激銷售增長,雖然A企業的銷售業績在第一個季度銷售增長達到了50%,但接下來真是難以為繼了,再“刺激”下去市場會走入惡性循環,而且楊老板也不會允許這么下去。第二個季度,李浩的業績考核沒達標,楊老板在市場費用的批準上也不痛快起來。A公司的另一位創業人就是老板的老婆楊夫人,她是公司的副總裁,管著公司的財務。李浩去財務部門報銷一些市場費用時,一些報銷單也被推三推四的難得到簽字。
李浩的信心開始動搖起來,如果業績達不到,那老板許諾的那些獎勵也就難兌現了。現在,是走是留呢?應該怎么辦呢?快速發展中的民營企業應該怎么留人、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