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才是藍光和HD-DVD的最大對手。索尼和藍光聯盟應該把重心放在文件格式的建立上,而不是在存儲介質上。
以索尼為首的藍光集團(下簡稱“BDA”)在贏得勝利之后,并沒有放慢腳步。特別是在中國,BDA將華錄納入聯盟,并考慮引入中國開發的音頻壓縮技術。藍光對中國的重視超過了以往任何一種光盤格式,這很大程度上與內地泛濫的盜版有關。
現在BDA大可以放心,藍光的加密技術還沒有被破解。即使破解了,藍光空白碟高昂的價格也不會讓人覺得盜版好在哪里。所以,一些下游廠商也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既然盜版沒戲,只好做內容經營,好萊塢廠商也正是看到了如此前景。
可問題是,藍光真的是勝利者嗎?藍光和HD-DVD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索尼和東芝兩個公司在傳統存儲介質上的強勢決定的。雖然索尼在逐步弱化它的光驅,但是對最核心的部件——激光頭,它一直保持著絕對控制權;東芝也類似,在控制芯片方面的優勢讓它成為藍光開發的協作伙伴。因而在高清存儲的競爭中,你死我活的交鋒其實從來就沒有發生過,所有的不過是兄弟之間的吵鬧而已,否則東芝也不可能對HD-DVD的敗落毫不惋惜。
愚笨如我都能看出兩者的較量沒有絕對的勝負,那些聰明的廠商,誰又會成為新一代光盤格式的出頭鳥呢?所以藍光一直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購買視野里。
而另一方面,網絡的發達對光驅實物的淡化成為必然,索尼不應該把敵人對準東芝,因為它根本就不是,快速發展的網絡恐怕才是藍光和HD-DVD的終極殺手。如果說這是索尼和東芝演的雙簧,那么它們最大目的就在于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不創造性地制造一個對手,恐怕于己不利。
作為上游的索尼或者BDA應該知道,在目前的條件下,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內容,而非存儲的介質。用戶需要的是文件格式和存儲能力,而無所謂到底是到藍光還是HD-DVD。
現在,在索尼關注的層面,電腦上的藍光驅動器根本就不是重點,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PS3上,以至于到目前,裝配藍光光驅的電腦仍少之又少。請問索尼,你給用戶準備了足夠內容了么?難道要我們用電腦拷貝PS3的內容不成?
藍光這種欲言又止的狀態給了競爭媒體介質很多機會,網絡的快速發展已經讓用戶擺脫光驅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而存儲介質的豐富和容量的大幅增加,正在把光盤這種誕生才20多年的介質拋到主流視野之外。以現在的發展速度計算,明年這個時候,32GB的閃存卡就會降到800元以下,藍光面對這樣的直接挑戰,在內容存儲上還有多大價值?而且,國內也有人在推動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完成互聯網高清視頻的轉移,一旦實現,誰還會關注藍光?
如果索尼和BDA能夠看得更遠,應該把重心放在文件格式的建立上,至于介質,我們就不用太關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