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門口的奧運會中,有21年歷史的太極公司有機會與著名國際IT服務提供商同臺競技。太極在奧運會的信息系統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奧運又為太極帶來了哪些難得的奧運遺產?近日,本報總編孫定與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劉淮松就以上話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零差錯”的背后
在服務奧運的高壓環境里,太極團隊打硬仗的作風與素養發揮了巨大作用。
孫定: 目前,本屆奧運會基本屬于“零差錯”,這在整個奧運史上是罕見的。在這背后,信息系統發揮了巨大作用。太極公司參與了奧運信息系統的技術支持工作,您能簡單介紹一下太極所參與的工作嗎?
劉淮松: 太極公司參與科技奧運、平安奧運的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類是跟奧運場館有直接關聯的。例如在鳥巢,太極承擔了奧運會開閉幕式的導演監控系統,實現了節目間的無縫聯結、音樂的平滑過渡等。為此,我們在鳥巢安裝了130個攝像頭,把各角落的信息全部匯集,進行實時調度。同時,在鳥巢每一個演員出口處安置兩個大屏,其中一個是該節目的倒計時,另一個大屏幕則呈現場內各個角度的視頻信息,使得導演能夠全方位地了解節目進度,保證大屏信息與指揮同步進行。除鳥巢外,青島奧帆基地的智能化系統建設也由太極負責,包括安保、視頻、音響以及整個網絡通信。
第二類是為奧運會的有序進行與開展提供支撐。例如奧運食品的物流管理,從出廠的集裝箱到所有的比賽場館,太極采取了RFID技術進行監管,消除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此外,我們在北京市公安局原有的公安監警系統基礎上進行建設,負責平安奧運工程。
第三類是為新聞報道服務。我們承擔了向新華社的移動信息平臺、新華社的網站、民航氣候恢復系統等進行實時數據庫更新、實時數據庫監控等。
除以上三類內容外,太極還扮演了監理角色,如奧組委的票務系統、管理系統等,為科技奧運保駕護航。
孫定: 太極公司先后投入多少人力到奧運中,能否介紹介紹他們當時的工作情況?
劉淮松: 包括實施階段,公司前前后后投入了150多人,占公司總員工的10%。最辛苦的屬于駐守鳥巢的員工,從7月16日開始,在鳥巢的各位員工各就各位,進入保障階段。由于奧運的開幕時間是死限,不容絲毫差錯,我們公司的法人簽了“生死狀”,力保信息工作萬無一失。這其中的壓力一是來自實施系統的時間壓力,分秒必爭,保證8月8日順利完成; 二是要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關乎國家的整體形象,誰都承擔不了這一失敗,這是政治壓力。
隨著開幕式時間的逼近,在鳥巢的員工處于“零狀態”,每個人都繃緊神經,很多人連續失眠。負責鳥巢項目的經理,把孩子和太太送回老家去,吃住全在鳥巢。平時,老百姓們看到的是鳥巢外部的光鮮,但太極的員工在地下一層的工程指揮部里度過了10多天,這指揮部是由倉庫臨時改裝的,僅有一個門,沒有窗戶。大家在60平米的“大蒸鍋”里,白天工作,晚上睡椅子,每天加班吃包子和泡面,以致大家最后看到包子就反胃。
奧運開幕前幾天是最為艱苦的日子。因為方便面以及桶裝水一律不能帶進場館,工作人員實在沒有辦法只能喝廁所里的中水。在這種情況下,隊伍本身的作風與素養、打硬仗的氣概發揮了巨大作用,有事能夠扛得住。所以,我對這支團隊充滿信心,他們以前也打過很多“硬仗”,軍人的氣質融入到現在的工作中,非常難得。

15年“奧運緣”
零差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太極早在1993年結緣奧運,2003年確定奧運戰略后,太極公司系統地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并成立專門組織。
孫定: 太極公司能將奧運項目做到零差錯的水平,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之前應有厚實的積累與周全的準備。太極從什么時候開始考慮介入奧運項目,并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去準備?這是怎樣的過程?
劉淮松: 太極與奧運結緣源于1993年,當時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太極作為國際奧組委考察的試點單位之一。我們在公司所在地一樓搭建了IT模擬環境,向奧委會展示了中國計算機行業的水平,這次考察獲得了奧委會的高度評價。因此,早在15年前,我們便開始精心準備奧運會了。2000年北京成功獲得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北京市成立了奧申委,太極公司的交通事業部總經理侯新儀,選調至奧申委,擔任技術部主任。之后,公司再派出數名精兵強將到奧申委。這些骨干在借調過去后一直擔綱奧運的中流砥柱,最后發展為奧組委的官員。
2001年北京申辦奧運成功后,2003年國家組建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國家相關領導提出了奧運戰略,并委托太極公司全權負責,設立了科技奧運工程研究中心。當2004年奧運戰略正式啟動時,研究中心成為奧運最有力的支撐。前期的調研考察、總體規劃與需求分析的工作就達兩年,其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可小覷,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
正是因為科技奧運工程研究中心的設立,為太極帶來了更多機會,陸續承擔起奧運的多個項目,無論是鳥巢還是奧帆基地,無論是食品物流還是安保系統,乃至開閉幕式導播監視系統,太極都可以參與其中并順利完成。正是因為奧運戰略的準確定位,使得我們在人才培養、部門設立、經濟投入上都有了系統部署。
當然這個戰略定位對太極的成長也發揮了積極作用,這次奧運對我們的IT服務能力全面檢驗,團隊作風進一步得到了升華和歷煉。
孫定: 看來太極在奧運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出色表現是有備而來。那么奧運結束后,太極有沒有從這次奧運項目中形成新的技術能力、平臺或者新的產品?
劉淮松: 奧運給太極留下了兩類成果: 新的產品和奧運帶給我們的戰略思考。
新的產品包括三方面: 一是因為奧運任務所產生的解決方案,因為有了更成熟的科技成果沉淀,能夠在奧運后繼續發揮作用,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些都貼上了奧運標簽。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奧運遺產是團隊的作風和管理能力。大項目的組織管理和管理能力在經過奧運鍛造后再上一個臺階,奧運給予我們最好的磨合與歷練機會。第三個是使太極自身的企業文化加入了奧運元素,今年我們提的口號是“太極擁抱奧運2008”。通過切身參與和感悟,奧運精神融入到企業文化里,成為企業的基因,能夠使太極的整體文化不斷優化,從而改善員工的精神面貌。
奧運也給我們帶來了戰略思考。經過奧運的驗證,很多項目將成為太極非常重要的業務戰略。經過奧運,太極有了很好的沉淀,比如平安奧運為我們帶來平安城市的成果。通過此,我們會思考: 是不是可以進一步提升太極在平安城市戰略中的重要價值,凸顯戰略定位。太極會盡快整合資源,變科技中心為公共應急指揮中心,進一步使得成果系統化,并輻射到行業里,我們會在整體思路上更加注重戰略布局。
同臺競技顯實力
中國IT企業的創新能力并不比國際企業弱,而且,在本土化上中國的IT企業比國外企業更有優勢。但要與國外企業同臺競爭,還需要經驗與案例的積累。
孫定: 在參與奧運項目時,你們肯定跟很多國內外的企業同臺競技,與國外做IT服務的廠商相比,本土IT企業的能力是什么樣的水平?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劉淮松: 總體來看,國外企業和本土企業互有優弱勢。比如源迅公司承擔奧運賽事的整個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該系統完全由自身開發。作為國際化的IT咨詢與服務公司,源迅連續兩屆參與奧運的信息系統建設,從經驗與系統上講更成熟與完整,這是值得國內IT服務企業借鑒的。而本土企業最大的優勢在于熟悉水土、不嬌氣。
我可以舉個例子。在奧運項目中按照之前的設計,導演只需要一個指揮屏幕,但最后應導演要求要將一塊大屏切開。如果由國際公司來辦,審批、采購程序相當繁復,時間上肯定來不及。這時,本土公司所具有的獨特的企業文化與本土管理體系,能完成這些突發的任務。導演的需求有變化,太極能靈活地跟上。所以,這些本土管理模式能夠最好地滿足客戶要求。奧運也讓我們看到,本土IT企業的管理模式需要創新,不能照搬西方理念,要保持彈性。當然也不能完全基于國內的管理,畢竟IT企業本身需要規范、要進行流程再造。
孫定: 太極公司在奧運項目建設中形成的技術產品、方案與能力以及服務的規范等,將來是否有可能在國際舞臺上,跟源迅等國外企業一爭短長?
劉淮松: 以中國企業現有的創新能力而言,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需要機會。如果有機會,我們不會比國外企業差,甚至做得更好。因為中國本身的科技創新能力還是足夠的,問題在于沒有市場。為什么?因為我們雖然擁有自己的研發人員,但沒有相關的國際經驗,而源迅有連續承擔兩屆奧運會項目的經驗,埃森哲擁有在能源行業的成功案例。
其實,國內IT企業的實力并不弱。最近,太極公司在為國內一家電力公司做資產管理的咨詢,剛開始時,這家公司認為太極缺乏經驗,因此開始想把項目交給埃森哲和太極一起做,但整個項目確定后,這家公司直接和太極簽訂了合同。因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太極能力不比埃森哲差,而且具體到跟中國本土實際結合時,國際企業還遠不如本土IT企業來得輕松。通過共同的協作,太極不斷吸收對方的先進理念,并做好了與企業的接口,因此最后這家公司選擇將整個咨詢交給太極。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本土的IT企業需要經過經驗積累過程。一旦有了成功案例,到國外競爭時,就能胸有成竹地拿出案例說服對方。其實只要有機會,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與沉淀,中國優秀的本土企業都可以在國際舞臺上與國際企業同臺競爭。
采訪手記
守望麥田
以前就聽說過太極有不少的“守望者”,走出大學象牙塔便鉆進太極大樓,一晃幾十年成了“老人”,劉淮松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都講,IT行業是塊浮躁地,“跳來跳去”沒個準,很難在IT企業找到歸屬感。尤其在外國IT企業大量入駐時,優越的辦公條件、豐厚的薪水酬勞,沒有多少人能經得起誘惑。
劉淮松經歷了太極從國有體制改革到市場化運作公司的全過程,也目睹了外國IT企業在中國大行其道的狀況。在體制更迭和轉換的艱難期,許多人放棄了本土企業,但他仍駐守太極,守望麥田,從一名普通的工程師走到了今天的總裁位置。“和太極一起成長,它已經成為自己的一項使命。”太極的員工說,劉總把IT做到了心坎里,也把每個員工放在了心上。因此,在這個流動極大的行業,太極人還可以挺得住。
的確,無論是從小型機到集成化,還是從集成化到IT服務的轉型,再到今年承擔奧運任務,劉淮松都成功承擔了這些歷史任務。凡事都“氣定神閑,用平和心態干實事”的他,找準了自己的IT心態。“奧運前夕,大家常為一些突然的變動而驚慌,但是劉總還是不亂任何陣腳,穩住軍心。”太極員工們對這位領導的“氣定神閑”相當佩服。
其實,這種平和不僅呈現在他的工作中,也融入到生活里,成為其行事準則。在整個采訪過程中,無論是什么樣“刁鉆”的問題,劉淮松都用不慍不火的語調,對每個回答劃分層次,有一種“水來土淹,兵來將擋”的氣勢。
“太極經過奧運的考驗后,并不是放松,而是更要抓緊。”劉淮松有了太極更大更強的發展目標,而對于自己,“氣定神閑”或許是他帶領太極實現目標的優秀的品質之一。(文/尹一捷)
總裁感悟
戰略為王
戰略抉擇對一個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太極的每一次轉型都是一次重要的戰略抉擇。比如開始太極做小型機業務,這是根據當時特定歷史情況進行的戰略定位。當時,我們要做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靠自己的科技創新能力來填補國內空白,因此建立了圍繞小型機的一套體系,這些體系推動小型機成為我們的核心產品。
后來,太極專做系統集成,其實這也是戰略抉擇,這是根據市場需求而定的。到2000年,太極擁有了足夠的沉淀后,公司的核心業務鎖定在IT服務。在太極股份成立后,我們制定了10年發展規劃,每3年作為一個戰略期。
這次,我們能夠成功地承擔奧運項目,也在于戰略的制定。圍繞奧運戰略,我們成立專門組織,投入專門的人力,并且長達數年,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進行戰略部署。因此,如果太極想要走向國際,我們必須在項目基礎比較扎實的前提下,用戰略思維去思索和觀察這個領域和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