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發端于華爾街的“金融危機”,正從美國向全球蔓延,從金融領域殃及IT業、制造、貿易等實體經濟。全球經濟一片萎靡,艱難程度還難以預測。IT業如何應對并安全度過危機?

“這場危機壞到了什么程度?”
“接下來還會發生什么?”
“危機什么時候能結束?”
“我們如何度過這次危機?”
9月26日,300多名全球跨國企業的CEO、國家政要、經濟學家聚首天津,于世界經濟論壇之“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共同探討“經濟危機”的解決之道。
在今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金融危機”幾乎成為所有場次的主題。論壇上,人人開口閉口金融危機。這是雷曼兄弟破產等“華爾街危機”后的第一次全球經濟會議,危機剛剛開始,這雙“黑手”還不知伸往何處。盡管中國北方還是溫暖的秋天,但“金融危機”這襲寒衣,讓人不寒而栗。
華爾街的“9#8226;11”
“這是華爾街的‘9#8226;11’。2001年,‘9#8226;11’震驚了全球,改變了世界。這次金融危機同樣將改變世界。”在首場新聞發布會上,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認為,這場危機對全球的影響堪比7年前的“9#8226;11事件”。
雷曼破產、美林賤賣、AIG告急、高盛轉型、股市大幅下滑,經濟究竟“壞”到了什么程度?接下來還可能發生什么?
參加達沃斯論壇的大腕們大都持消極觀點。“現在的危機令大家非常痛苦。”摩根士丹利公司亞洲區主席斯蒂芬#8226;羅奇說,美國金融市場出現的問題,可能需要花幾年時間才能整頓好,世界經濟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來恢復。
“金融危機已經蔓延到實體經濟中。” 美國花旗銀行董事長威廉#8226;羅茲說: “我們現在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如果我們能快速應對,情況會好一些; 但如果不能快速應對,情況會更糟。”
有經濟人士直言,美國的金融危機很有可能成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從而造成工廠關門、工人下崗、消費停滯、經濟蕭條等經濟問題。
“雖然這一刻非常的困難。”荷蘭集團(TNT)的CEO Peter在接受提問時說,金融危機不一定會導致全球經濟衰退。 “經濟衰退是一個難聽的字眼。經濟可能會在某個市場和行業出現衰退,但不會出現全球性的衰退。當然,這還得看美國政府和國會采取什么行動和措施。”
殃及IT業
“金融危機”一浮現,IT企業受到的影響迅速顯現。就在雷曼申請破產保護的當天,IT業的股票全面下滑。戴爾下降了11%,希捷下降了8.2%,美光科技下降了7.8%,即使是蘋果、思科、甲骨文、IBM、Google一直增長穩健的IT巨頭,股價也嗖嗖地向下掉,其中蘋果下跌19.3%,甲骨文下跌7.5%,雅虎、Google分別下跌了16.5%和17%。
而這一切僅僅是開始。10月7日,巴克萊銀行(Barclays)下調了對微軟的盈利預期,Stifel Nicolaus也下調了其對谷歌的盈利預期。10月6日,摩根大通下調了英特爾的盈利預期; 巴克萊下調了思科預期; Friedman Billings和Ramsey雙雙下調了惠普的預期。花旗集團、巴克萊銀行以及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等3家銀行同時下調IBM的盈利預期。雖然兩個月內IBM股價累計已下跌了23%,但是興業銀行卻表示,IBM股價仍有20%的下跌空間。
在達沃斯論壇上,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元慶坦承,金融危機對聯想美國的業務有比較大的影響。與會的其他中國企業領導人也認為,中國IT制造業的成本將進一步攀升。
相關人士分析影響原因時認為,金融危機使市場需求放緩、IT采購減少,因此IT業的營收會遭受重大下滑。更為直接的是,金融業一直是IT采購大戶,銀行和保險公司每年都花巨資更新設備、升級網絡,金融危機的發生,將直接致使IT支出預算嚴重緊縮。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IT采購已經減少,未來的企業融資難度亦加大。Forrester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Andrew Bartels表示,隨著信貸市場的緊縮,企業融資會變得更加困難。貸款難度的加大將導致企業進一步削減IT預算,以應對愈加嚴峻的經濟形勢。目前,全球已有43%的企業計劃削減2008年下半年的IT開支,金融領域則有49%的IT部門計劃削減預算。咨詢公司TABB集團上周發布的報告預測,2009年,證券業的IT支出將下降19.6%,由今年的219億美元下降到176億美元。
經濟不景氣,企業營收增幅下降,有的甚至瀕臨虧損、破產的邊緣,也會致使購買力下降,用于IT產品的支出也就隨之減少。
據IDC預測,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IT產業全球用于IT各項支出的增長將進一步放緩。其中,用于購買PC和外設產品的支出增長率由5.5%調至2.5%; 而軟件支出則從增長11.9%調整為7.1%。
在贏利預期不佳的情況下,IT業為求生存,紛紛裁員和節流。SAP、惠普等紛紛宣布裁員計劃,裁員固然有其他原因,但金融危機卻是不可忽視的外部因素。
如何應對
“信心比黃金和貨幣還要貴重。”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這句名言成為達沃斯論壇上CEO引用最多的話。
在近100名全球企業家和經濟學者參加達沃斯論壇“頭腦風暴”會議上,當提出經濟危機中哪個因素最為重要時,“信心”是20個選項中勾選最多的一項。
金融業的基礎是信任。在經濟危機中,企業家的信心、政府的信心、公眾的信心顯得尤為重要。信心的喪失比經濟危機本身更為可怕。
“美國政府必須救市,以避免金融危機變成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我們在放緩投資,然后等待危機的過去。”Autodesk全球CEO 卡爾#8226;巴斯10月9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對國內企業來講,“節衣縮食”成為眼下最為重要的事情。有專家建議,在金融危機的壓力下,IT企業必須強化管理,節支降耗,緊緊抓住“成本”挖潛增效,最大限度減少負面影響。
裁員,以降低企業人力成本,是IT企業面對市場不景氣采取的常用做法。此外,調整產品結構也是應對金融危機的另一個途徑。相關專家建議,IT企業應加快調整,優化企業產品結構,提升一部分低端產品的價格,砍掉持續虧損銷售的產品,使品牌形象得到提升; 同時盡可能保持中高端產品價格的穩定,努力發展中高檔產品,把中高檔產品產銷比例提高到一個新高度,通過高中低檔產品組合體系鞏固、搶占市場份額,以彌補單一的價格競爭力的不足,維護主流消費人群對品牌的忠誠度,提升產品整體競爭力。
另外,有業內人士認為,IT企業還應完善風險預警機制,提高抵御力。建立快捷高效的風險預警機制,從而能對金融危機、通貨膨漲、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瞬息萬變的市場做出積極的應對。
民眾有信心、政府去救市、企業自救,這些或許是度過金融危機的良策。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指出,“我們要如何去做并不清晰,并且誰也不是很清楚,我們需要將最智慧的人放到合適的工作上,雇請專家,聽取咨詢意見。”
有經濟學家認為,這場危機促使了全球經濟合作方式的改變,將減少對美國企業市場的依賴,加強新興市場(比如中國、印度、東南亞等)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新興市場對陳舊系統的升級改造和IT產品的需求推動了IT支出的增長。”這位業界人士說。在達沃斯論壇上,眾多CEO都看好中國市場,認為中國是這場危機的希望。
“未來經濟將是三極(美、歐、中),而 不是 兩極(美、歐)的世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財務司司長梁錦松說。也許,這場危機帶來的不只是衰退,還有經濟格局的博弈與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