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整合,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那么,中小學信息技術必修課的開設,是參與課程整合的“課程”?還是支持課程整合的“媒體”?本文就信息技術及其課程的“課程”和“媒體”的“二重性”進行分析討論。
關鍵詞:課程整合;課程性;媒體性;二重性
中圖分類號:G 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454(2008)02-0019-03
當前,關于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的課程整合的討論日漸高漲,作為關注教育教學改革的教師,要學習了解課程整合理論提出的意義以及課程整合的目的,才能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探索、實施課程整合。
一、課程及課程整合問題的提出
課程,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它是為實現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目標而規定的教學科目的目的、內容、范圍、分量和進程的總和,包括為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而營造的學校環境的全部內容。
課程整合,是根據我國教育的發展和現狀,近幾年提出來的新理念,我國的現行課程主要是以分科課程的結構設計的,經過了“幾十年一貫制”的實踐習慣,它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分科教學的缺憾顯得尤其突出。
第一,造成了嚴重的學科分離,擁有不同專業知識的人們之間越來越缺乏共同的語言,直接妨礙著人們的思想交流和互相理解。
第二,在分科課程中,每門學科只關心自己的學科建設,自身的學術性和內在邏輯的嚴密性,其結果是使教學內容越來越遠地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
第三,在分科教學中,大部分學科都已發展得相當完善了,對那些不屬于自己學科的邏輯體系的知識有著強烈的“排他性”,新的知識已經很難為它們所吸收。這就阻礙了課程內容的擴展與更新。
我國在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適應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規律,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門類,更新課程內容,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又提出小學要加強綜合課程,初中分課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的課程改革指導思想。國務委員陳至立在貫徹《決定》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新一輪課程教材改革,主要內容就是,刪減重復、陳舊和過深的內容,補充現代科技發展的最新知識,改變教材脫離實際、遠離生活的狀況,重新整合原有的課程門類。提出了需要對現行課程重新分類、整合設計。
二、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信息技術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開發、應用和管理的總和。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是綜合的,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就教育教學來說,主要的關鍵要素是教育者,即教師;教育對象,即學生;教育媒體,即教育手段和工具;教育內容,即學習內容及資料。
首先,教育者需要更新教育觀念,盡快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其教育能力,由于信息技術的介入,不得不重新審視教師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在信息時代重點要素應當包括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運用和駕馭信息技術的能力。
第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教育對象的視野和實踐范圍和環境得以擴大,獲得知識的渠道四通八達,獲得知識的能力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不斷提高。
第三,信息技術使教育媒體更加豐富,集文字、圖形、圖像和音頻技術為一體的多媒體技術直接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以交互、交流為特色,開創了信息時代教與學的新視野。
第四,教育內容“爆炸”式更新,信息時代的知識急增被稱為“知識爆炸”、“幾何級數增加”,這是人所共知的,新知識、新技術、高技術層出不窮,那么21世紀的教育內容還能以那樣的慣性向下延續嗎?這些都對現行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基礎教育課程方案的制定構成了教育教學改革的中心環節。涉及到教育教學各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或教育培訓。
由此可以看出,課程整合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是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千秋萬代的艱巨而偉大的工程。
信息技術通過思想觀念和技術手段兩個途徑影響教育。教師和學生的思想觀念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的影響,思想觀念在不斷發生變化,教育教學內容和媒體資料受信息技術發展和促進的影響在不斷的更新完善。
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教學內容、媒體資料的變化,在教育教學中主要體現在課程教材必須進行改革,就是要對現行課程進行整合。“整合”一詞,在1979年版《辭海》中,是特指地質學中的一種地殼運動現象。我們借用“整合”來表示對現行學校課程進行改革,它是一個新創的合成詞詞匯,筆者以《現代漢語字典》中的解釋,“整合”可以理解為:“整”——使事物有條理。整理,有取舍之意。“合”——聚合,合圍,集合。有合并之意。因此,筆者認為對先行課程進行“整合”,不是普通的匯合、綜合。關鍵是根據現代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對各學科知識的影響和滲透,探索將現行各學科課程的知識進行重組,將現代科學高新技術和高新知識引入課程。
課程整合就是將傳統的學科課程知識之間;現代科學高新技術或高新知識之間;傳統學科知識與現代科學高新技術、知識之間,探究一條創新課程的整合體系,它與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不是排斥的,而是優勢互補的課程體系。使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這樣才能有利于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三、 信息技術的課程性
信息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的直稱。可以說信息技術包羅萬象,由于其知識的普及性、應用的廣泛性等特點,特別是在信息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與信息技術息息相關。
世紀之交,教育部發出了《關于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的指導意見》,我國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由此而誕生了,該課程是以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推廣應用為基礎而設計的教學內容。同時,提出了“一綱多本”和“多綱多本”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擇優、自主選擇。從筆者分析和教授了幾套教材看,該課的內容大都是以流行的操作系統Windows XP、Office XP和漢字處理系統以及編輯排版的操作為主要內容。還有數據庫、高級語言,也有網絡知識及其操作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應用操作介紹。有的還有比較流行的平面設計、圖形、圖象處理方面的應用軟件系統的基礎知識和操作。
曾有媒體廣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薦的國外優秀信息科學與技術系列經典教材20余種,例如,《數字設計》、《數據結構》、《信息技術與應用導論》、《數據與計算機通訊》、《軟件工程》、《數值分析》,就是我國大學的計算機應用相關專業開設的課程使用的教材。就是向其專業的“精、細、深”的方向發展,是以面向專業市場的管理與開發應用為教學目的而進行的,既是基礎建設又是媒體創新建設。
這與現行的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領域中開設的信息技術課程有本質的不同,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有學科課程性的特點,它既然是課程,就有與傳統的學科課程,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一樣的地位,就是信息技術作為學科課程其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都需要進行探索和研究。
有學者專家主張與傳統學科課程一樣的開設其課程,有的不主張單獨開設信息技術課程,而是將該課程或某些內容與一些相關的學科課程內容整合進行。筆者同意這種整合的思路,它即是課程就有課程的特性,就有與其它課程進行整合的可能性,至于哪些內容需要整合,需要與哪類學科、哪類知識整合,以什么內容、何種方式進行整合,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甚至還可以學科課程與整合課程同時進行。
筆者認為,相對于大學專業的信息技術教育,中小學基礎教育的信息技術教育,主要是以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基本操作、技能應用為重點來進行,是以應用為基礎,以通用的媒體為手段介入的,是信息技術的入門級課程和教材。可引導和支持不同的學科課程重新設計、整合,就是使各學科知識進行有機的聯系,使其知識向“博、寬、廣”發展,其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高層次的方向學習、探索、發展,或是“精、細、深”或是“博、寬、廣”。總之,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個性學習、創造學習的自覺性得以充分而自由的展示。
四、信息技術的媒體性
信息技術不但是知識的主體,體現其課程性,而且更主要是知識的載體,體現其媒體性。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豐富和強化了教育教學手段,又稱為教育技術。
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廣泛,作用獨特。現代科學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代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與較為傳統的電視技術、錄音、錄像技術以及光學幻燈、投影技術它們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共同特性都是媒體性。它們的綜合或整合,共同構成了教育教學的媒體、媒介。構建了教師、知識、學生相互之間的橋梁。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及其設備充當其教育教學的技術和手段,快速有效地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達到了傳統手段和媒體不可比擬的效果。
以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被稱為繼印刷文字、廣播、電視三大媒體之后的第四媒體。它的興起很快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得到了應用。它同曾經在教育史上有過輝煌或正在輝煌的遠程廣播函授大學、遠程廣播電視大學一樣,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遠程網絡大學。這些都是利用媒體性,使其“遠程”的教育教學,達到了“近在咫尺”的效應。由原來的知識只是從文字、聽廣播或看電視和錄像資料的單一媒體、單向傳播的方式獲得,到現在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成為新一代的獲取知識的媒體,它不再是單一媒體、單向傳播,而是采用集文字、聲音、圖形和圖像動畫為一體的多媒體交互傳播,實時與非實時可控方式進行的一種新型教育教學媒體,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現代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其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構成了我國遠程教育發展過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信息技術與模擬技術等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教育教學媒體的大綜合、大整合。以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為龍頭的全國廣播電視大學網,以中央電視臺教育頻道和中國教育電視臺為教育教學媒體進行教學,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成熟,以互聯網為煤田的網絡大學應運而生,由此可見,它們的媒體性發揮了異曲同工的積極有效的作用。
信息技術的媒體性,是支持現代課程進行整合,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橋梁和紐帶。課程整合的最后落腳處,最終要體現在45分鐘的課堂上,教育教學改革曾經提出“決戰課堂”、“向45分鐘要質量、要效率”等理念,傳統的思維定式受到挑戰。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呢?就是要充分應用信息技術的媒體作用重新設計、整合現有課程,進行課程整合的目標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五、信息技術的課程性與媒體性及應用
信息技術的課程性與媒體性決定了其在基礎教育,中小學課程整合和課程教與學的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性,即基礎性。就是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與學習,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處于基礎地位。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這本身不是我們學習它的目的。而是要通過對它的學習,可把握其知識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獲得更加廣泛的知識。
媒體性,即橋梁性、目的性。學習信息技術是前提條件,是一個打基礎的過程,應用信息技術為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服務;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才是學習信息技術的目的。進行課程整合信息技術媒體的作用是任何媒體不可替代的。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有其強大的生命力,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認可,因此,被稱為現代教育教學的“第四媒體”。
由此而誕生的遠程網絡大學正如火如荼的蓬勃興起。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為重點的信息技術,它將是我國在新世紀發展遠程開放教育、終身教育的重點工程。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楊誠德,張春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理念與建構設想[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9).
[4]黃新輝.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課堂教學評價[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8).
[5]許守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中出現的新問題[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