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提出在信息技術與探究性學習整合的過程中,應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和計算機的網絡特性,達到既能實現探究型課程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發現式學習,又能實現提高學生信息能力、信息素養這一信息技術課程目標。
關鍵詞:信息技術;探究性學習;整合
中圖分類號:G 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08)02-0035-02
信息技術教育與探究性學習相整合就是學生在對某一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活動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對活動的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分析、處理與傳播,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技術和理論支持,使學生在完成探究性學習的同時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1]
一、信息技術教育與探究性學習相整合的實踐依據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為了適應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而設置的必修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創新性)為特征的指定學習領域。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目標為:發展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究信息技術的興趣,鞏固良好的信息意識和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強化學生使用信息技術支持各種學習和解決各類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鼓勵跨學科的活動主題,實現技術學習與技術應用之間的整合:應注意從各學科學習任務中設計活動主題,引導學生以學科學習任務為載體探究和掌握信息技術;同時,加深學生對信息技術在學科學習中價值的理解,推動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學科學習,解決研究性學習問題,實現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與學習工具的雙重價值。
將信息技術與探究性學習相整合,充分利用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和計算機的網絡特性,既能實現探究型課程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發現式學習,又能實現提高學生信息能力、信息素養這一信息技術課程目標。
二、信息技術教育與探究性學習相整合的實踐案例
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信息技術教材(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冊第一章的主題是“制作自己的多媒體作品”,要求學生在學習完本章內容后能獨立制作出具有文本、圖片、圖形、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并設置動畫效果的演示文稿。
1.主題任務與目的
根據本章的內容,結合生物老師開展的“探究鯽魚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這一探究性學習活動,要求學生用多媒體作品的形式來匯報自己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并對結果進行評價,其中多媒體作品占40%。目的在于:使學生在完成非常感興趣的生物探究活動過程中去探究、學習和掌握利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體作品,使學生不僅能主動完成教學任務,形成作品,更主要的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2.活動準備及實施
將全班同學按4-5人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實施整個活動和教學,時間為一個月。在分組的過程中,考慮到生物探究活動的特點,男、女同學搭配比例適當,要考慮到每組都有人會使用數碼相機以拍攝探究過程、有計算機操作水平較高的以幫助其他同學共同學習、共同提高信息技術。每個小組要共同完成以下任務:
(1)探究鯽魚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對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紀錄,收集相關的素材。
(2)對取得的素材進行整理、篩選和加工。
(3)合作學習,利用手中的圖片、聲音、視頻等資料選用恰當的PowerPoint模板、設置動畫,做一份相關的演示報告。教師在布置任務的同時,把演示文稿的創建、編輯、播放等技術傳授給學生,為學生下一步應用反饋和發布作品打下基礎。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制作,不僅鞏固了他們的計算機知識,提高對計算機的操作能力,同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促使學生共同進步。教師始終是參與者、合作者、指導者,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學生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匯報交流與評價
每個小組選派一名學生利用小組制作的PowerPoint作品對本小組的探究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匯報,全班師生在一起,展示各組的作品,互相討論,交流切磋。生物老師在看了多媒體作品后對探究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所出現的問題、方法等進行評價,信息技術老師根據多媒體作品的本身對學生進行鼓勵、表揚和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享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感覺到學生不僅對鯽魚的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有了感性的認識、提高了動手的實驗能力,還對學習信息技術有了興趣,不少同學都知道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很好的幫助自己向別人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學會了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處理與傳播,這也正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核心目標。
三、信息技術教育與探究性學習相整合的思考
在探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實施信息技術教育,是一種基于“活動”的自主性學習,它有別于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方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研究的作用,因此在活動設計時,一方面,要使全體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地去學習掌握計算機知識并獲得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教師要從方法和資源等方面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必要的技術和理論支持與物質保障。
1.精選內容,確定主題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當圍繞教學目標采用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要為“技術”找個“載體”,為學生創設一個“練兵”的機會,促成學生對知識真正有意義的建構,[2] 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確定主題和活動。這就要求信息技術學科教師不僅要關注本學科的教學,還要實時地與其他學科老師配合,互相溝通、互相了解各自的教學內容,以便找到能實現學科整合的最佳的內容與主題活動。這樣學生才有興趣與動力去探究、去學習,才能更好的去完成各自的教學任務,實現“共贏”。如在教學“網頁設計”內容時可以結合歷史課的教學內容,選擇“虎門銷煙”為主題讓學生進行探究,以網頁作品的形式來展示成果。探究活動的主題應盡量與學生的生活相貼近,其結果若能在實際生活中得到實際運用效果則更佳。因為這樣的課題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2.面向全體學生
在探究性活動中實現信息技術教育與教學,必須要從實際出發,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是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施展才華的空間,同時在作品的制作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又能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3.開展鼓勵評價,體驗成功喜悅
整合過程的最后階段,要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但更要重視評價過程。教師在每一個教學活動環節中,必須更多地關注操作有困難的小組和學生,及時給予指點。小組學生之間的自評、互評以及相關學科教師的評價是探究性學習評價的基本形式。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成果時,應堅持積極的態度,堅持用發展的眼光去激勵每一個學生。鼓勵性評價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有利于鞏固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
四、結束語
信息技術課程中實施的技術訓練并不只是以作用于學習者的未來為主要目標,而是也要定位于服務他們當前的學習和生活;在整個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中,通過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學習者逐漸形成對待信息技術的態度,領悟到的是信息技術方法,這樣才能最有效地作用于學生的未來。信息技術與探究性學習的整合,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便于學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檢索、分析、評價、轉發和利用等技能,促進了班級內的學生合作交流。
參考文獻:
[1]張偉.略論現代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暗示[J].中國教育學刊,2000,(1):37-39.
[2]黃利鋒.略談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6,(1):25-26.
[3]程育艷,王為杰.探究程序教學理論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