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科 劉桂華 劉立君
摘要通絡按摩法強調人體解剖結構的重要性。認為在每次的按摩過程中應注意捋順理直肌肉,并對其附著點進行撥理,結合中醫經絡學理論,注重全身的調養。通絡按摩法是對傳統中醫按摩理論的繼承與創新。
關鍵詞通絡按摩法解剖經絡相關性應用
通絡按摩法是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解剖學教研室的劉桂華老師在廣泛學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博采眾長,不斷總結、創新,并進行了多年實踐后提出的按摩理論。劉桂華老師虛心好學,善于研究,對患者極具同情心,她在緊張的教學工作之余,利用按摩特長積極為病人服務,為運動員服務。實踐證明,通絡按摩法對運動員的肌肉養護與運動性疲勞的消除,對普通人群的健康保健,對極限運動員的體能恢復,對慢性病、疑難病患者的機能改善與健康恢復均有明顯效果。
1通絡按摩法的基本理論
1.1基本思想
1.1.1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密切相關,結構的改變導致功能的紊亂。人體的每一組織結構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和特定的結構,傷病的發生根本在于結構的改變,位置的改變。骨傷或筋傷,如骨折、脫位、扭傷、拉傷、挫傷等,均是因為結構、位置的改變。而導致氣滯血瘀,經絡受阻。臨床表現為腫脹、疼痛,功能障礙?!巴ńj”是治療的最終目的。通過各種手段解除阻礙,糾正這些錯位的組織結構使其回位,促進受傷的組織結構的恢復。然后才能達到疏通經絡的目的。
按摩通過調養全身的氣血,促進血液、淋巴循環,改善組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提高機體新陳代謝水平,使組織器官能夠得到濡養,加速代謝產物的清除,最終達到修復、改善組織結構的目的。
各種原因導致的組織結構位置改變均會引起傷病,通過按摩理、推、捋等手法將其捋順理直,便可恢復正常的功能活動,疼痛得以緩解或消失。
充分發揮按摩疏通經絡的功效,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節全身,使氣血周流,調和而達到機體的陰陽平衡。按摩后當使受術者感到肌肉放松、關節靈活,疲勞消除而精神振奮。長期堅持,則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1.1.2局部與整體的統一:組成人體的各個局部都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并互相影響的。局部是整體的組成部分,局部的阻滯必然會影響到人的整體。強調手法的實施應注重局部與整體調節的辯證關系,局部暢通才能實現整體的暢通,而整體的氣血運行順暢又可以給局部帶來更多的營養。
1.2手法特點以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和中醫經絡學理論為依據,其主要特點如下:
1.2.1按摩的手法都強調從撥理骨面上的肌肉附著點開始。并沿肌肉走行方向梳理肌肉,使肌肉較快地得到放松,改善肌肉的工作狀態。
1.2.2在神經、血管的走行之處施以適當手法,軟化梳理神經、血管的外周環境,改善神經的傳導和調節功能,改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1.2.3吸收人體經絡學知識,沿14條經絡線的分布,找出與人體健康有關的敏感點即經絡穴位,并篩選出人體各部位特定功能的“強壯穴”,進行手法點穴,以打開人體內部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流的通道,達到除邪、扶正的目的。
1.2.4在按摩手法的選擇上,采用局部按摩與整體調節相結合,提高按摩效果。在實施手法時,對局部運用手法的同時要兼顧全身,并配以相應的手法,達到表里兼治的目的。
2應用案例
通絡按摩法在臨床應用中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有很多治愈疑難病的成功案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風濕性關節炎等,現舉一案例。以反映通絡按摩法的基本手法。
3病例
某男,椎間盤突出30年、伴嚴重椎管狹窄。有長期的背、腰、臀以及大腿后部疼痛的病史。多方求治無效?;颊咝凶叱是扒藙?,上下樓梯困難。腰脹、腰部有l緊束感,雙下肢麻木、無力、皮膚感覺減退,肌肉明顯萎縮。有間歇性跛行。足背伸無力。伸趾無力。復查CT片顯示:4~5椎間盤膨出,骨性椎管狹窄(矢狀徑8~9mm)。
分析:當腰椎前彎時,椎管后方的組織拉長和脫出的椎間盤回縮可使椎管狹窄情況減輕,故可見患者行走呈前屈姿勢?;颊呋疾?0年沒有得到有效治療,腰部以下血液循環不暢,氣血溫養不足,組織器官得不到充分營養。經絡具有“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之功效,經絡暢通則氣血調和,筋骨強勁,關節滑利。故本病用通絡按摩法治療,調節全身,重點在腰。
手法治療:
①患者俯臥位,醫者立于患者右側,進行腰部、下肢搓揉。手掌心微虛放置在受術者腰部,從上到下進行快速按摩。邊按摩邊移動手掌,至下肢皮膚發熱且向深處滲透。當下肢皮膚摩擦發熱后,加大手法的力量,以掌根為軸帶動手掌,自上而下進行順時針的揉摩,邊揉摩邊移動手掌。適當增加腰部揉摩時間,注意控制力量。不使用暴力。
②拔理下肢部肌肉附著點:操作者手臂伸直。將拇指或四指指端放置在患者的骶骨面上及骶骨兩側的骨緣上,指端著力,身體略向前傾,將身體的重量經手臂傳達到手,身體與指端同時間斷地向下、向前施力,使力達骨面,撥理骶骨面、腰骶關節和骶髂關節附近的肌肉附著點;以同樣的方法從后向前撥理骨盆上緣的肌肉附著點;將拇指放置在骨盆外上方的凹陷處,指端著力,沿髖骨骨面進行拔理;當肌肉稍微松弛后,將雙手疊放于臀部,以四指為梳,四指指端著力。沿臀大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走行方向自上而下進行梳理;四指并攏并與拇指分開,抓握患者的膝關節,大拇指指端著力,間斷地向下、向前施力。使力達骨面,撥理膝關節前面、后面、內側面、外側面的肌肉附著點。將身體向對側臥位,以同樣的手法撥理對側下肢部肌肉附著點。
③點穴:用拇指指腹點按或點揉脊柱兩側華佗夾脊穴。點按或點揉腰部及下肢其它主要穴位:腎俞、大腸俞、環跳穴、委中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承山穴、昆侖穴、三陰交穴、涌泉穴、內涌泉穴。
④患者仰臥位進行推捋下肢足三陰、足三陽經:操作者將手掌放置在其大腿內側,全手掌或掌根著力,手臂伸直,身體略向前傾,將身體的重量經手臂傳達到手,身體與手掌同時緩慢持續地向下、向前施力,自上而下推至足尖;再將手掌轉至其足背側,從足尖向上,沿小腿、大腿的外側捋至臀部。如此反復推捋數遍。將身體向對側臥位,以同樣的手法推捋對側下肢的六條經脈。
推捋下肢時重點推捋膽經,為加大手法的力度,可用單手或雙手拇指指腹,沿臀部、大腿、小腿的外側緩慢用力推至外踝,反復操作數次。
⑤搓摩涌泉穴:墊高患者足部,操作者將手掌或拇指指腹放置在其足底涌泉穴,手掌或拇指指腹著力,緩慢用力按摩。反復按摩數次至足部發熱。
⑥搓捋十趾:操作者拇指與食指相對,夾握被操作者趾根兩側,從趾根搓捋到趾尖,到趾尖時稍加用力捏5~10秒鐘。用此方法將十趾逐一搓捋數遍。
⑦握推下肢部:操作者四指并攏并與拇指分開,將被操作者足踝抓握在手掌心,手掌一張一合,自肢體遠側端向近側端推擠,反復操作數次。亦可雙手四指并攏并與拇指分開,將被操作者者足踝抓握在手掌心,手掌一張一合,自肢體遠側端向近側端抓握推擠。
⑧拍打全身:操作者虛掌松腕,通過腕關節的屈伸帶動手掌,一上一下進行拍打。從背部開始進行拍打,邊拍打邊將手掌向下移動直至足根。如此操作數遍。
手法治療每周2次。經過半年的按摩治療,患者雙下肢肌肉由僵硬變柔軟,恢復了彈性和伸展性;皮膚溫度和色澤恢復正常,水腫消失,且小腿圍度增加了3cm,肌肉筋攣不再發生,第一跖趾關節、趾間關節恢復了屈伸能力,下肢支撐力明顯提高。跟蹤兩年,該患者不但下肢的運動能力增強,行走、上下樓梯輕松自如,全身的健康狀況、精神狀態也有明顯改善。2003年以后患者已能徒步登泰山、游玩海拔在4000米以上香格里拉。
4結語
中醫學中的經絡到底是什么?這是現代醫學和生物學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對經絡學說的一些科學理論還缺乏全面認識,尚需要進行更深入而細致的科學研究。而這也大大限制了已經證明確為行之有效的經絡治療的推廣與普及,將許多喜歡卻又缺少中醫學理論基礎的按摩愛好者拒之門外。劉桂華老師多年來一直研究有關運動性疲勞的消除與肌肉養護,亞健康狀態人群的疲勞消除于健康養護問題的課題,通過對按摩和經絡知識的不斷學習、實踐,結合本身扎實的解剖學知識,終于在理論和實踐上總結出了操作簡單易行的通絡按摩法。該法注重現代醫學中直觀可見的解剖與中醫的經絡學結合,這是對我國傳統按摩理論的繼承與創新。一套好的按摩方法當能服務于大眾。介紹通絡按摩法,望其能為廣大患者解除痛苦,保健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