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生
主題詞偏頭痛針灸治療推拿治療
頸性偏頭痛是由于頸椎失穩引起的一種繼發性偏頭痛。筆者運用針刺加推拿治療頸性偏頭痛168例,療效滿意,現分析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168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91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61年;病程短者1月余,長者2年余;曾經藥物治療而不效者37例。所有病例均經頸項部檢查頸椎有失穩現象,其中124例經拍頸部x線正、側位片驗證。
2治療方法
2.1針刺治療患者伏案坐位,取患側風池、太陽及列缺穴,眉框痛者加攢竹穴。針刺風池穴針刺向鼻尖方向,使針感向患側頭部擴散;針刺太陽穴以3寸毫針透向率谷,以局部酸脹為度;針刺列缺穴向上沿手臂平刺,使針感沿上肢向上傳導。留針15分鐘,出針后對患者施用推拿療法。
2.2推拿治療患者取坐位,術者站立其后,用拇指推法、揉法及三指捏法、拿法交替在頸部兩側、重點在患側推拿,使緊張的頸項部肌肉放松,點揉太陽、風池,然后一手托患者下頜,一手托患者后枕部向上垂直牽引頸椎1~2分鐘,繼用旋轉復位手法,使失穩的患椎得以平復。每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治后囑患者保持正確的姿勢,注意休息。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痊愈為治療1~5次后癥狀消失,失穩患椎得以糾正;顯效為治療5~10次癥狀消失,失穩患椎糾正或治療1~5次癥狀顯著改善但未繼續治者;好轉為治療10次以上痊愈或治療5~10次癥狀改善顯著但未繼續治者;無效為治療1~5次癥狀改善不明顯而改用它法或停止治療者。
3.2治療結果本組病例治療時間均為10次以內。168例中,治愈121例,占72.02%;顯著29例,占17.26%;好轉13例,占7.74%;無效5例,占2.98%;總有效率為97.02%。
筆者對其中103例治愈者進行了5~10個月的隨訪,結果有27例復發。對復發患者繼續施前法治療,仍然有效。
4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40歲,工人,1993年4月17日就診。患者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頭痛,伴頭暈、心慌,并出現頸項右側牽掣感,口服中、西藥物未效來診。查體:右側頸項肌緊張、壓痛,右風池穴壓痛明顯。頸椎X線片見:頸椎向右側彎,環齒間隙左窄右寬。生理弧度消失。按前治療1次后頭痛明顯減輕,治療3次后,諸癥皆消失。拍頸椎正、側位片復查,環齒間隙等寬。生理弧度如常。囑患者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隨訪3個月無復發。
5討論
頸性偏頭痛是由于頸椎失穩、關節紊亂而導致一側或兩側椎枕肌群疼痛、痙攣,壓迫或刺激枕大神經、耳大神經、框上神經等引起的偏頭痛。頭痛又使頭頸部肌肉持續收縮和血流受阻、代謝產物堆積而釋放出致痛物質而使頭痛加劇。
由于患者是以頭痛為主要癥狀而就診,頸部癥狀表現不太明顯,并且僅部分患者頸椎關節紊亂在x線片上可以發現,所以臨床上容易漏診而延誤治療。經仔細查體,可發現患者頸部肌肉緊張,椎旁壓痛以風池穴附近明顯,或可觸及病變椎頸棘突向一側隆起或呈現明顯偏歪,則更有助于診斷。
中醫認為勞損,外傷可致頸部椎骨錯縫,頸部筋肉不舒,筋肉失養;復感受風寒之邪發為偏、正頭痛。風池是祛風通絡,通達腦目之重要腧穴,善治偏頭痛。列缺長于治療外感引起的偏頭痛。太陽透率谷疏通局部經氣而通絡止痛。配合推拿整復椎骨錯縫,暢通頸部諸經脈氣,標本兼顧而達到治療止的。
單純針刺,不能使失穩頸椎得到有效的整復,骨不正則筋不舒。針刺配合推拿,既發揮了針刺的良好鎮痛作用,又發揮了推拿整骨舒筋的作用,兩者具協同增效的作用,所以較單純針刺或推拿取效更速、更優。
此病除予以正確及時的治療外。尚需患者保持好的情緒和正確的姿勢、體位,方能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