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紅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分期治療推拿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中醫治療,教材上通常注重辨證論治,分血瘀、寒濕、腎虛等證型進行治療,分期治療比較少見,或僅分為急性和慢性期。筆者在臨床中發現,該病在不同的階段若使用同一種推拿手法,輕則無效,重則加重癥狀,臨床屢見不鮮。筆者將該病分為五個不同的階段,分別予以不同的手法治療,取得滿意的療效。分別是隱匿期、急性期、緩解期、恢復期、穩定期,分述如下。
1隱匿期
大約5~10天左右,約三分之一的病人經過此階段。主要表現為:腰部酸脹不適感,無下肢放射痛,可有勞累受涼史,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查:腰肌輕微痙攣壓痛,活動不受限或稍受限。推拿主要以輕柔和緩的揉法為主,以放松腰臀部的肌肉,此型腰椎骨關節一般無明顯錯位,可不予矯正手法。只需放松痙攣的肌肉,即可緩解癥狀,預防發作。此期患者因癥狀輕,不影響工作,一般不會去醫院就診。若經適當治療,則可避免急性發作。
2急性期
約1~7天,隱匿期未及時治療,在咳嗽、噴嚏、受傷、受涼等誘因下,可轉變成此期。癥見:腰痛及下肢放射痛、麻木,疼痛劇烈,活動受限,嚴重者床上翻身困難,不能下地行走,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澀。此期為椎間盤局部水腫瘀血所致,24小時內禁止推拿、搽活絡油、貼膏藥,可冷敷或冰敷,應絕對臥床休息。24小時以后才可予推拿治療,宜用輕柔的揉法、滾法放松腰臀部的肌肉,禁用彈撥、肘壓等重手法,防水腫加重。復位手法對此期至關重要,筆者常用定點旋轉復位法矯正腰椎關節,此手法在傳統斜扳法的基礎上作了改良,臨床治療千余例,效果良好,簡述如下:以L4-5左側突出為例,患者右側臥,右下肢與頭、軀干成一直線,左下肢微屈,術者右拇指頂按患者左偏的棘突左緣(通常為L4-5棘突),右前臂壓住患者左臀部,左前臂壓住患者左肩前緣,術者左手向前右手向后用力,旋轉腰椎至最大限度時,左手向左前,右手向右后方快速閃動,同時右拇指向患者右側推左偏的棘突,術者拇指可感覺棘突移動,并聞及彈響聲,提示復位成功。此手法的優點:①因為拇指定點推動,故定位準,損傷少。②術者雙手反方向牽拉,試圖增大椎間隙,有利于復位,與骨科牽引下正骨有異曲同工之妙。
3緩解期
7~15天,急性期經抗炎、推拿等治療后,癥狀減輕,行走翻身可,但下肢仍有放射痛,此期可適當加重手法,患者不必24小時臥床,可適當室內活動,以舒服為度,適可而止為原則。
4恢復期
因體質差異,恢復期時間差別較大,約7天~3個月。癥見:腰腿輕微疼痛,或僅遺留下肢疼痛乏力,舌暗,苔薄白,脈弦。此期可用彈撥、肘壓法以剝離粘連,點按肝俞、腎俞、足三里以補肝腎、養氣血。中醫科學院蔣位莊教授認為,癥狀減輕75%后提示復位良好,不必行矯正手法,以防再錯位。筆者極認同此觀點,此期應以強壯手法為主,患者可去戶外散步。但不宜作球類等劇烈運動。適當散步可加快血運,增加肌力,預防痿縮,促進恢復。
5穩定期
經過前四期,患者基本無癥狀,或僅見變天和勞累后腰腿不適,休息后消失。此期患者可不做醫療推拿,可教患者自我按摩腎俞、大腸俞、環跳、足三里、承山等以補腎強筋,鞏固療效,預防復發??勺黧w操、舞蹈、太極、球類運動。但要遵循循序漸進、舒服為度的原則。筆者認為,持之以恒的體育運動是預防復發的最好藥物。但常見到一些患者懼怕運動或懶于運動,久而久之,關節僵硬,肌肉無力,椎骨失于保護,反而更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