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長秀
關鍵詞肩周炎按摩治療搓擦治療
肩周炎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故有五十肩之稱,常因睡眠時肩部暴露在外,露臥當風而發病,故又稱漏肩風;因上肢活動功能受限,形成凍結,因而也稱凍結肩。肩關節是全身活動性最大的關節,使用率最高,周圍有許多肌肉、韌帶、滑囊等軟組織附著,如上述軟組織退變、勞累磨損常引起本病。該病是一種無菌性炎癥性疾病,但中醫認為多因體質虛弱、腎氣不足、氣滯血瘀、營養失調、積勞成疾,加之長期露臥,風寒濕之邪侵襲肩部,筋凝粘連,經脈受阻,血行不暢,導致肩痛而發病,故有凝肩證之稱。也可見于外傷或手術后,忽視肩關節功能鍛煉,導致肩關節周圍肌肉凍結而致病。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共治療肩周炎患者240例,均為本門診病人。其中女性150例,男性90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6歲;發病1~3月者10例,3~6月者40例,半年到1年者120例,1年到1年半者52例,1年半到2年者12例,2年到3年者6例。
1.2臨床癥狀一般無外傷史,初發者肩關節處微痛;發病2~3周后,疼痛逐漸加重,肩關節外展外旋功能受限;2~3月后嚴重者患側上肢上舉困難,強迫上舉則牽拉肱二頭肌長頭腱、三角肌、肩井部肌肉呈撕裂樣疼痛。不能后背,后背時三角肌整塊肌肉尤其是肩髃處疼痛明顯。肩臂部肌肉萎縮。疼痛尤其在下半夜加劇,伴惡心、心慌、失眠。在發病前期功能障礙輕微,疼痛可忍受。后期肩部肌肉韌帶嚴重粘連、凍結、功能受限、疼痛難忍,甚至不能梳頭、洗漱、系腰帶等。
2治療方法
將24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30例,采用按摩配合藥物搓擦法治療。對照組110例,采用單純按摩法治療。
2.1治療組施術
2.1.1患者俯臥,醫者立一側,雙手分推肩背部2~3遍,揉拿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三角肌到曲池處,反復3遍。然后點腎俞、太溪、太沖各1分鐘,再用拇指撥揉肩背、肩臂部,以每秒2~3次的速度縱橫撥揉,橫向為主,重點在疼痛、有條索狀部位依次施術2~4分鐘。然后醫者握住患者肩關節,另一手握住腕部作外展、后伸、后背、輕搖等運動,反復3~5遍。上述操作對補腎養肝、緩解肩部疼痛、痙攣與運動障礙有良好效果。
2.1.2患者側臥,患肢在上,用拇指揉按臑俞、天宗各1分鐘,再用拇指彈撥肩髃至臂月需處,反復3~5遍。然后醫者一手握肩,一手握腕,作外展、上舉、后背、輕抖患肢等運動,能疏經通絡,活血止痛。
2.1.3患者仰臥,醫者立于患側,雙手推患肢三陰、三陽經,以達疏經活絡之效。一手握腕部,一手滾揉三角肌、胸大肌,以每秒4次的速度操作。再用經正紅花油浸泡的姜塊擦三角肌上中段,重點在肩髃穴周圍,直至患者皮膚發紅發熱為度。此法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之效。再用拇指彈撥三角肌上中段及后外側3~5遍。再一手握肩,多指揉撥肱二頭肌長頭腱、肱三頭肌、三角肌、前鋸肌;另一手握腕作向上、向內、向外的運動,有利于散瘀、松解粘連、滑利關節。
2.1.4患者取坐位,術者立于患側,用雙手掌對揉肩關節前后,再從上臂往下對揉到肘部,以4次/秒的速度操作2~4遍,雙手多指揉捏上臂的內、外側肌群至肘部,反復3~5遍,再點壓曲池、少海、手三里各1分鐘。醫者一手握腕,一手滾揉三角肌2~4遍;一手捏拿肩井穴,另一手握腕橫向對側肩部,再作上舉、后背、旋轉運動,最后輕叩肩背結束。能達到祛風散寒、疏通氣血、消腫止痛、提神健腦之效。
2.2對照組治療仍以上述手法進行操作治療,但在治療過程中,未加用經正紅花油浸泡的姜塊進行搓擦治療。上述治療每天1次,20天為1個療程,各療程間間隔3天,兩組均在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觀察比較。
3療效標準
痊愈為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肩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有效為疼痛消失,或偶見酸痛,肩關節活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無效為癥狀在治療前后無明顯改善。
4治療結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經3個療程治療后,經比較,治療組治愈率高,療程短,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P<0.01,兩組間療效存在明顯差異。見表1。

5臨床體會
肩周炎是一種無菌性炎癥,多好發于中老年人,近年來青年人也常有發病。由于肩關節的解剖特點,長期大量的運動,形成慢性勞損,加之外來的各種因素,導致肩部肌肉粘連、變性、萎縮等不良后果。經筆者近20年來的臨床觀察,其病治療療程長,見效緩慢,個別患者因不能堅持治療而療效不佳,故需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釋說明,以取得良好的醫患關系,爭取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以期能在短期內獲得最佳療效。醫者在施術過程中,切勿過度、暴力牽拉,且需診斷確切,與癌癥、膽囊、心臟等病變及其它因素引起的肩背疼痛者相鑒別,以免延誤患者病情,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