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成
摘要目的:探討肱橈關節微錯位與肱骨外上髁炎的鑒別。觀察手法治療的療效。方法:作者自2005—2007年臨床中收集整理了被誤診為肱骨外上髁炎的肱橈關節微錯位病歷21例,其中,女13例,男8例,年齡18~48歲,平均年齡33歲,病程3個月~2年,根據壓痛部位不同分為:肱橈關節掌側型13例;肱橈關節背側型8例。采用分類定位整復推拿的方法治療觀察療效。結果:經過5~7次,隔日1次治療。痊愈18例,好轉3例,無效O例.有效率100%。結論:肱橈關節微錯位易被誤診為肱骨外上髁炎,應該引起臨床工作者的注意。正確的采用分類定位、整復推拿的方法能夠達到治療的目的。
關鍵詞肱橈關節微錯位誤診肱骨外上髁炎分析
肱橈關節微錯位是肱橈關節的肱骨小頭從橈骨上方的關節凹中橫向前后滑出,橈骨頭相對于肱骨小頭來說向肱橈關節掌側和背側的微移位。肘關節屈伸時在對抗外力的情況下,在前臂突然向外旋轉引起橈骨頭向肱橈關節掌側微錯位;在前臂突然向內旋轉引起橈骨頭向肱橈關節背側微錯位;造成肱橈關節處的疼痛,前臂旋轉疼痛,提重物無力疼痛,擰毛巾時疼痛加劇一系列癥狀為特征,容易和肱骨外上髁炎相混淆,臨床報道不多。術者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共見到這種病例21例均被誤診為肱骨外上髁炎,都經過多種方法治療后無效的情況下來我處咨詢治療,經過詳細詢問和檢查最終自行命名糾正診斷為肱橈關節微錯位,運用分類定位、整復推拿的方法治療,獲得明顯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年齡28~47歲,患者女13例,18~48歲;男8例,33~46歲;病程3個月~2年。其中育齡婦女9例,司機4例,船員2例,記者2例,教師3例,學生1例。病史回顧有明顯的勞作史者19例,其余病因不詳。上述患者都經過針灸、局部封閉、藥物外服帖、小針刀等諸多治療方法中的1~2種以上方法治療過均未見明顯療效。
本病臨床表現為患者自述有患側肱橈關節部位的疼痛或酸痛,前臂旋轉疼痛,提抱重物不能,倒開水、擰毛巾時疼痛加劇。查體:皮膚無明顯紅腫,肱橈關節的發病部位有明顯壓痛。可明顯觸及淺層橈側屈腕肌和橈側環狀狀韌帶緊張,對深層水腫的橈神經施壓時酸痛可沿前臂橈側向遠段放射。x線顯示均未見明顯異常。
2分型與治療
2.1分型根據壓痛部位不同分為:肱橈關節掌側型、肱橈關節背側型。
2.1.1肱橈關節掌側型:肘關節屈伸時在對抗外力的情況下前臂突然向外旋轉引起橈骨頭向肱橈關節掌側微錯位;周圍解剖結構也隨之發生改變而引起的壓痛點在肱橈關節的掌側橈骨頭處。在此處由背側向掌側作垂直按壓疼痛明顯,該型13例。
2.1.2肱橈關節背側型:肘關節屈伸時在對抗外力的情況下前臂突然向內旋轉引起橈骨頭向肱橈關節背側微錯位;周圍解剖結構也隨之發生改變而引起的壓痛點在肱橈關節的背側橈骨頭處。肘關節過伸的情況下在此處由背側向掌側作垂直按壓疼痛明顯,該型8例。
2.2治療方法采用分類定位、整復推拿的方法.用不同的手法作用于不同類型的患者病變部位來治療。
2.2.1操作:肘關節過伸情況下先用按揉法和揉撥法松解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后雙手抱緊于前臂肘關節遠側端,按不同類型分別用雙手拇指按壓肱橈關節的橈骨頭掌側、背側關節處,用力向遠端牽引3~5分鐘后過伸肘關節,不同的部位的錯位類型采用不同方向的作用力操作。拇指用力向肱骨小頭方向垂直擠壓橈骨頭2~3次,感覺微錯位糾正后左手拇指繼續留原處右手握其前臂,作向內向外旋轉運動的同時屈肘后再用放松手法結束治療。
2.2.2療程:5~7次為1個療程,隔日1次,治療期間停用一切其他治療手段。所有病例均采用推拿手法治療。
2.2.3注意:病程長達1年以上的患者在手法診復后第二天可出現疼痛加劇、腫脹的表現屬于正常。
3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疾病臨床診斷和療效標準》之肱骨外上髁炎療效標準。治愈為疼痛壓痛消失,提抱重物無疼痛,肘關節活動自如;好轉為疼痛癥狀減輕,肘關節活動改善;無效為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4治療結果
4.1治療次數最短3次。最長療程7次可治療痊愈。
4.2結果治愈18例,占85.7%;好轉3例,占14.3%: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5討論
5.1肱橈關節構成肘關節是一個三關節復合體,肱橈關節是肘關節的一部分。由橈骨頭關節凹和肱骨小頭通過關節囊的橈側副韌帶。橈骨環狀韌帶包繞,橈骨頭的環狀關節面連于尺骨橈切跡前緣起到固定連接構成。
肱橈關節微錯位是肱橈關節的肱骨小頭從橈骨上方的關節凹中橫向前后滑出,橈骨頭相對于肱骨小頭來說向肱橈關節掌側和背側的微錯位。當肘關節屈伸時受到撞擊或提拿重物時在對抗外力的情況下,前臂突然向外旋轉引起橈骨頭向肱橈關節掌側微錯位;前臂突然向內旋轉引起橈骨頭向肱橈關節背側微錯位;造成肱橈關節周圍解剖結構的改變而出現肱橈關節處疼痛、壓痛。臨床表現為肱橈關節處的疼痛,前臂旋轉疼痛,提重物無力疼痛,擰毛巾時疼痛加劇一系列癥狀為特征。根據力學原理在前臂內旋動作過猛。橈骨小頭向背側的微錯位;前臂旋外動作過猛,橈骨小頭向掌側的微錯位。而出現橈側副韌帶、橈側環狀韌帶和淺層橈側屈腕肌緊張并橈神經受壓水腫,施壓酸痛明顯向前臂遠端放散,受牽拉后出現相應的不同部位的痛點。
5.2診斷與鑒別診斷
5.2.1肱骨外上踝炎又稱肱骨外髁證候群、肱骨外髁骨膜炎、肱橈關節外側滑囊炎、網球肘等。肱骨外上髁部是前臂伸肌群的起點,由于肘、腕反復用力長期勞累或用力過猛過久,使前臂伸肌總腱在肱骨外上髁附著點處,受到反復的牽拉刺激造成該部組織部分撕裂、出血、扭傷而產生的慢性無菌性炎癥。有時還可以導致微血管神經束絞窄及橈神經關節支的神經炎等。
肱骨外上髁炎主要表現為肘關節外上部疼痛,有時疼痛會向前臂外側放射;可伴有前臂橈側伸腕肌緊張.酸痛,Mill實驗陽性。病情較嚴重者,可反復發作,疼痛為持續性,致使全身無力,甚至持物掉落。
x線診斷:x線檢查有時可見鈣化陰影、肱骨外上髁粗糙、骨膜反應等。
5.2.2肱橈關節微錯位肱橈關節的肱骨小頭從橈骨上方的關節凹中橫向前后滑出,橈骨頭相對于肱骨小頭來說向肱橈關節掌側和背側的微錯位。大部分病歷都有肘關節外傷史因前臂突然向內或外旋轉過猛引起橈骨頭向掌側或背側的橫向微錯位,而造成橈側副韌帶、橈側環狀韌帶和淺層橈側屈腕肌受到撕拉并橈神經的受壓水腫。臨床表現為:肱橈關節處的疼痛,前臂旋轉疼痛,提重物無力疼痛,擰毛巾時疼痛加劇。查體:皮膚無明顯紅腫,肱橈關節的發病部位有明顯壓痛,可明顯觸及淺層橈側屈腕肌和橈側環狀韌帶緊張,深層的橈神經施壓時酸痛可沿前臂橈側向遠段放射,容易和肱骨外上髁炎相混淆。
5.2.3造成肱橈關節微錯位與肱骨外上髁炎相混淆的原因是:病痛部位相近,現有教科書上沒有關于肱橈關節微錯位這一病名的記載,對于這一部位損傷后出現的疼痛,及其相近臨床癥狀有肱骨外上髁炎和肱橈關節滑囊炎這兩種診斷。我們認為根據關節損傷的解剖結構判斷,本病是由于肘關節在受累后因猛烈過伸和旋轉所致。
5.3關于推拿手法治療經過我們臨床診療經驗得出:應該通過詢問病史和詳細的局部體格檢查明確診斷是取得療效的關鍵所在,肱橈關節微錯位。屬于推拿中運動關節損傷范疇,固定的痛點即為發病部位,明確診斷后,關節微錯位應先得到整復,通過定位放松手法后經牽引整復。手法作用點作用力方向要準確,關節不同類型的錯位,手法作用點,作用力方向有明顯的區別,手法總的要求是力求達到糾正錯位,使用正當手法整復后關節處壓痛明顯消失。解除韌帶牽拉緊張。消除疼痛使肢體生理功能得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