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
制造業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鏈,以東莞和溫州所生產的芭比娃娃為例,出廠價格是1美元,在美國零售價是9.99美元,這9美元的差價就是透過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以及終端零售6大環節創造出來的。
那么這就是一個叫“6+1”的產業鏈,美國掌控6,中國掌控1,這就是國際分工。我們創造出1美元的產值,就同時替美國創造出9美元的產值,因此我們越制造,美國越富裕,這就是產業鏈的分工。以產業鏈的價值而言,真正拿到大頭的是美國,而我們只是九分之一,而且還負擔了沉重的代價,比如環境、資源等問題。
舉個例子,中國資源這么匱乏,竟然還敢砍樹,做成毫無附加價值的筷子賣給日本。這種毫無附加價值的筷子,砍了中國多少的森林?這就是中國制造業的本質,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剝削勞工。
大家要知道,日本跟韓國目前和中國是完全不一樣的,它們已真正做到產業升級,科技含量要高很多。比如產品設計,中國百分之八九十的制造業做不了設計,但日韓企業已進到“6+1”的6,它們做產品設計,甚至還有非常高端的訂單處理,或者是倉儲運輸的能力。
別的不談,就以產品設計而言,中國幾乎做不到。但是日本、韓國都做得到。它們在升級,我們一直沒有升級,這是最大的問題。
你說日本有資源嗎?韓國有嗎?都是屬于沒有資源的國家,比我們這邊還要差勁。以臺灣地區為例,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以這種低層次的勞力密集型產業為主,但是到了一定的階段之后,引入了新竹高科學園區的概念,提升了整個臺灣地區的產業競爭力。
以通過勞力密集型產業,積累大量資金之后,通過對人才的培養,資金的積累,就具備了產業升級的條件,但在內地極少看到這種現象。我們看到資金的積累,更多的不是用在升級,而是炒樓、炒股。
從今年3月份開始到6月份,短短幾個月時間,廣東、江浙的企業迅速倒閉,而且是加速度倒閉。如果不遏止這種趨勢的話,我很擔心,到年底這種加速度倒閉有可能到達40%到50%。
問題是我們今天制造業所面臨的困境是全面的,而不是少數幾家,也不是少數幾個行業,整個中國的投資營商環境正在急速惡化。
2005年,企業的利潤是10%左右,2006年是5%,2007年僅2%左右,到了今年基本是負的。所以我們今天所謂的產業升級本身,已經不是說去西部,去越南找尋更廉價的土地,更廉價的勞工,而是從做1進到6,這個才是未來我們制造業應該走的路,否則去西部也好,去越南也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再告訴你一個數據,我們的汽車零配件業是很發達的,但高端零配件業90%基本上是外資在做。那么,我們再做個預言,汽車零配件業的內資企業,將來一定會被淘汰,全部被外資所席卷。
像海爾這樣的標本企業會一樣做不下去,所以發生“海爾現象”,那么家電不贏利怎么辦呢?就拿出大量的資金當開發商去了,做地產去了。表面上看,是海爾的戰略轉型,實際上是制造業碰到了危機。
大型的中國制造業企業通通走不出去,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看到真正意義上走出去的公司,包括海爾曾經想收購美泰,美泰就是“6+1”的6,是做最有價值環節的,想收購它,一定會失敗。
如果“6+1”真能夠創造出這么多的價值的話,它憑什么賣給你,為什么要賣給你,你留在制造業不是對它更有利嗎?再看看TCL,它成功地收購了阿爾卡特和法國的湯姆遜,也走不出去。
當初他們的戰略是這樣的,要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配上國外的品牌技術走出去,乍聽起來,很有道理??墒腔氐轿覄倓傊v的“6+1”的產業鏈中去,你會發現勞動成本只占2.5%,它根本就不重要,因為今天的企業戰略已經不是在制造業方面下工夫了,而是要透過“6+1”的產業鏈的高效整合,壓縮成本,你才會有機會。想在1上面下工夫的,基本上都會碰到類似海爾、TCL的厄運。
聯想也不是真正意義上國際化的企業,只是收購了IBM的一個電腦制作部門,可是要注意,聯想收購IBM本身,還是在1上面下工夫,還是在做制造。那這個就比較悲哀了,我倒希望聯想能夠考慮進入6,這才是真正能夠走出去的本質問題。
中國的經濟是三七開,70%是制造業,它是蕭條的,30%是什么呢?就是地方政府,以GDP為綱的理念所推動的地方基礎建設,每一年10%(GDP),大部分是30%所創造出來的,不斷地修橋鋪路,“開膛破肚”,我們的GDP是非常畸形、非常扭曲的。和美國、歐洲相比,它們70%都是消費,我們只有不到35%是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