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鳴
我們常說員工要有主人翁精神,我想前提是企業要拿員工當主人,沒有當主人的感覺哪來的主人翁精神?這次公司喬遷新辦公地址,大家都沒有講“喬遷”這樣文縐縐的詞匯,從每個人嘴里說出來的話,都是“搬家搬家”,“家”雖僅一字,但多么難求!
這次出差,在路上我一直考慮:搬新家了,換新顏了,如何讓員工心中更好地有“家”的感覺?讓他們體會到“家”的溫暖?讓員工和企業共同營造建設咱們的“家”?
大公司的大休息廳
在國外我參觀過很多大公司的總部,他們的辦公大樓里大多有一個大的休息室(或休閑廳),上班時設有類似會議的茶歇時間,一般為十分鐘。茶歇時間大家聚在一起,喝喝茶或者咖啡,走動走動交流交流,一方面松懈一下緊張工作后的勞累大腦,另一方面也增進部門間信息的溝通。
我們新搬大樓后各處都非常寬敞明亮,完全可以借鑒國外大公司的方式搞大休息廳,每個樓層靠樓梯處把它空出來用玻璃隔開,一方面有接待功能;另一方面給我們自己的員工一個休閑地。這樣不僅僅對工作有好處,甚至不同部門或員工間有不同意見時,換一種環境,看著窗外心曠神怡的景色,就能在比較輕松的氣氛中達成共識。
我們平常只看到其他公司多么人性化,多么和諧,文明程度多么高,我們現在要為自己的員工設置這樣的硬件環境,盡我們最大能力為他們創造充分發揮人文和人性的軟性氛圍,讓我們的員工在各個崗位上都有一種體現價值的自豪感,即使現在我們還做不到的,當頭頭的也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想著改善不斷提升。就像夏天很熱的真空管廠,我們要擴建自動化生產線,把一線員工從酷熱中解脫出來,讓我們的一線員工輕松當現代化生產車間的現代工人。
食堂要改善,別學老板當“面糊”
其實我們皇明人很辛苦很感恩也很寬容,過去創業多苦多難,一無所有,沒有什么條件,當時大家沒有什么抱怨,大家知道公司難公司窮,都跟著老板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現在我們的條件有所改善,一定要為員工盡最大能力創造好的條件,公司要做大事業,靠幾個人不夠,靠一小批人也不夠,要靠一大批人,要靠全體員工。
所以我一直在說食堂問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后勤保障一定要到位。不能讓我們的員工像我一樣,隨便弄一口拉倒。
我這些年,“鋼筋鐵骨”過來的,從大學開始吃飯就沒規律,讀書讀得常常過了飯點,看到伙房關門了,沒辦法就天天吃炒面,湊合了一頓又一頓,最后同學給我起一個外號叫我“面糊”。有時同學看我沒買飯,就幫我買兩個饅頭弄點咸菜。創業的時候也是飽一頓饑一頓,半夜肚子餓極了到員工宿舍找饅頭吃是常事。現在也是,中午1點40、50分吃飯是一種常態,雖然一點胃病都沒有,但大家不能學我,要按點吃飯。食堂要想辦法解決因為搬家吃飯集中的就餐問題。
主管要廣開言路
我們公司要發展,文明程度也要提高。盡管我們不斷自省自查,但肯定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所以我們要給員工開辟通道,在文化中規定要有“溝通日”,要設立溝通的平臺,要有“訴苦日”,讓大家把工作生活中的苦處吐出來,輕輕松松上崗。
公司越來越大,我們管理層與大多數員工的距離在相對拉遠(最初員工都認識,現在不認識的人越來越多)。別認為高高在上有多么享受多么榮光,因為各個方面的事務繁雜,緊張壓力都壓在中高層身上,這時候上下如果不暢通,即使是局部的,也會造成集團的思想不能完全傳達,執行力層層衰減,所以我要求管理人員要廣開言路。有些未必是工作方面的,也可是員工生活方面的,要多聽聽大家的心聲和意見。
我們絕大多數的員工,關心公司的發展不亞于關心自己的事情,因為公司的發展關系著員工的職位提升。有些甚至是無私地關心:我希望我的公司好,希望她更完善更先進,我不愿意別人說她不好,如果她哪里不好而讓他人說三道四,就氣憤于他人的指指點點,就對自己的公司恨鐵不成鋼,盼望公司更加規范化、正規化。過去我們有意無意地傷害了這種感情,現在我們要有意地給大家創造融入公司做主人翁的條件,給大家更多的空間發揮他們的潛力和智力。
這是我出差路上思考的問題,為什么想到這些?一方面思考公司的發展,一方面思考領導們要為員工做什么。
十多年帶領大家走到今天,公司上了一個臺階,公司引進外資馬上要上市,要大發展、大擴展,要國際化了,我們要給公司帶來什么?怎么和員工共同成長?這是我們的大責任。
博主簡介:皇明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