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
14日,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部際協調工作小組發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時間為10月14日至11月14日。
從2006年6月國務院成立由國家發改委、衛生部牽頭的醫改部際協調小組,研究醫改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到去年初該小組委托幾家研究機構進行獨立、平行研究,分別為醫改提供備選方案,從今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透露,醫改“已經制定一個初步方案,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到4月溫總理主持召開深化醫改工作座談會,邀請醫務工作者和專家學者、藥企負責人、農民、國企職工等各界代表到中南海研討醫改方案,再到如今公布《意見》并向社會征求意見,醫改方案的形成和公開真可謂“佳期難得,好事多磨”。由于醫改涉及全國絕大多數百姓和家庭的切身利益,茲事體大,不可不慎,制定醫改方案必然要求力戒草率和獨斷,而要充分聽取各方面的聲音,讓民眾真正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來。
或許令醫改部際協調小組始料未及的是,《意見》甫一公布,其文本就被輿論批評為“看不懂”。有不少網友稱“實在看不懂征求意見稿”,一名網友留言說,“比如農民看到這個意見稿,很難和自身現實情況聯系在一起。這個意見稿應設計出具體的、具備可操作性的若干模板以供農民設身處地結合自身情況去提意見。”也有作者批評《意見》“從頭至尾都體現著‘面面俱到,句句難懂的特點,旨在求解‘看病難、看病貴的意見稿,在1.3萬字的文字表述中,竟然沒有出現一個用以佐證的數據”。對此,發改委官員及有關專家認為,醫改方案的概括性和專業性都很強,而“普通老百姓缺乏專業知識”,“看不懂”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將來會推出“醫改問答”等文本及配套文件,幫助老百姓理解醫改并體會從中獲得的實惠。
一個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的政策方案,卻讓不少缺乏專業知識的普通老百姓看不懂,讓一些并不缺乏專業知識的人也痛感“句句難懂”,而有關官員、專家卻認為這個情況“非常正常”,其實,如此反差本身是很不正常的。如果按照有關官員的說法,等到將來推出“醫改問答”等文本及配套文件后,老百姓“看不懂”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但這個“將來”會是什么時候呢?須知征求意見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個月,若征求意見結束后再出臺什么“問答”,老百姓倒是看得懂醫改方案了,但也就沒有機會提出自己的意見了。
醫改方案讓人“看不懂”,不但反映了《意見》存在著概括性強、專業性強等文本層面的問題,也說明主持其事者在征求意見初期服務意識不強、水平不高等觀念及履職層面的問題,需要在接下來征求意見的過程中強化科學操作,有針對性地予以改進、完善。
為保證醫改征求意見的科學操作,除了應及時推出“醫改問答”之類的普及讀本,盡快解決讓百姓“讀懂”的迫切問題,還有必要將《意見》稿的形成過程也向社會一并公開。《意見》是在綜合多家研究機構的備選方案的基礎上,由醫改部際協調小組經過一年多部署、調研而形成的,其間對各備選方案經過了比較和權衡,對世界上一些國家醫療衛生保障的經驗有所提煉和取舍。故此,將《意見》稿的形成過程一并公開,方能讓公眾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道哪個備選方案的哪些內容受到了重視,哪些內容被綜合吸收進了方案之中,哪些內容因為什么原因未被考慮或直接采納,等等。公眾掌握了有關醫改方案的更為豐富的背景信息,提出的意見將更有水平,更富于理性價值。
另一個問題是,醫改方案征求意見應當有足夠長的時間,保證公眾能夠充分、全面、深入地表達意見。中國人口眾多,地域廣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人們接受信息、表達意見的渠道和能力也不平衡,如果征求意見的時間太短,將難以保證征求意見的廣泛性和有效性。就如此重要的一個政策方案向社會征求意見,一個月的時間怎么看都有些倉促——何況《意見》公布后讓人“看不懂”,相當于已經“浪費”了一些時間。既然《意見》的部署、調研經過了近兩年時間,那么征求意見大可不必“只爭朝夕”,屆時最好能適當延長時間,以爭取獲得最好的社會效果。
正如溫家寶總理今年4月在深化醫改工作座談會上所言,“我們打開中南海的大門,把群眾請進來聽取意見,就是啟進善之門”,醫改方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過程,應該是一個讓社會各界包括相關利益群體就《意見》進行探討、爭論和博弈的過程,一個依法保障公眾的言論自由,讓所有參與討論、提出意見的人放下包袱、暢所欲言的過程。而筆者擔心,有關方面會不會對人們就醫改方案發表的言論、提出的意見設定了某種“限制”?如果一邊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一邊卻對公眾的聲音嚴加防范,那么,征求意見豈不淪為搞形式、走過場的游戲。
我們希望醫改方案征求意見能真正依靠群眾,發揚民主,切實強化科學操作,努力維護好醫改的程序正義,進而促進醫改的實體正義。
(作者系北京資深評論員,雜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