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江
在地方利益面前,保護文物的這道底線一定要守住!
這幾年,地方政府比考古專家還熱衷于考古,驅動力就是“文物搭臺、經濟唱戲”。我們一次次看到這種對文物掠奪性的開發,把考古當作秀,這帶壞了學術風氣,甚至強奸了學者的意志,今天,沒有幾個真正的學者敢參加這種活動,都怕了。
考古是一項非常細致的工作,很多信息是沒有辦法當場判斷的,如果心態急躁,會招致怎樣的后果?有些地方到頭來發現得不償失,花了錢,很懊悔。
媒體對于考古的報道也應該嚴謹,起碼要對問題有一點研究,或者等考古報告出來再說,不要信口開河。但現在,比如“南海一號”的報道就成了一場盛大的嘉年華,一場狂歡。
媒體的不冷靜會將一個嚴肅的考古話題引向娛樂的歧途。很多次考古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光環之下,考古是很難以冷靜進行的。
但現在考古專家的聲音是不受媒體重視的,媒體受到地方政府的影響,都是說些過高期望值的話。當然,本來搞嚴謹學術的也只是小部分人,媒體、公眾可能并不感興趣,所以嚴謹的聲音會被淹沒。
考古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愿望并不矛盾,問題是官員要對自己的決策負責,現在很多官員憑借手上權力,不許專家反對,最后又怎樣了呢?你對考古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是不是高估了,旅游品牌不是靠一個“南海一號”就可以的,它只是一個契機、一個符號,關鍵還是看當地怎樣建設。我倒是要看看陽江是否真的就成為了旅游勝地?現在這樣炒作,我看你將來能收回多少投資!我們最后來算一下經濟賬如何?我不講文化,我就講“文物搭臺”的這個搭臺,很多地方最后發現就是地方政府在支撐著,成為地方財政的負擔。
對于缺少資源的省市,搞旅游經濟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但是要理性,旅游的目的是精神和物質的享受,不是單靠一兩件文物就能做到的。文化和旅游是兩個概念,文化發達不是僅僅取決于歷史,也不是有文化的地方,旅游經濟就一定會好。
現在,片面認為擁有多少古跡才是擁有文化,這是一個誤區。為了帶動當地旅游,陜西一直有人嚷著要開武則天的墓地,也有人提議挖掘始皇陵。十三陵中定陵的教訓已經夠慘痛了,在地方利益面前,保護文物的這道底線一定要守住!
我們國家的古墓都是被動性挖掘的,原則上沒有特殊情況或者重大課題,是不允許主動挖掘的,理論上,讓文物安靜地呆在底下是最安全的。
但地方上有發展經濟的強烈愿望,一般他們都會舉行考古聽證會,問題是,現在聽證會很多時候不過是一個過場,有些專家飯一吃、紅包一拿,立場就變了,甚至主動迎合地方。
考古就是用實物恢復歷史,但現在民眾將文物和財富畫上等號,考古對大多數人而言就是挖寶,就拿“南海一號”來說,很多人是來看熱鬧的,你說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懂文物的,很多人就是看個賣點,關心的就是船上有多少寶貝,有沒有人骨。
民眾熱衷考古的這個誤區,原因在于,第一,媒體引導,高估了某些考古發掘的價值;第二,商品經濟推動下,很多人把考古與發財致富聯系一起。經常有人問我,這個古董值多少錢,這些都與媒體片面宣傳有關,媒體總是習慣片面夸大文物的價值或者以金錢衡量文物。
從地方政府到媒體,再到民眾,這種浮躁和淺薄,最終會影響到考古人員,以致稍有發現就想改寫歷史,動不動就想有驚人發現,宣稱價值連城。切記,科學精神在考古中始終是第一位的,看客的心態或者培養看客的心態都應該收斂或節制,畢竟這是考古而非表演。
現在又有人提出中國水下考古“大躍進”,我看,“南海一號”積累經驗了,再動別的也不遲。別指望“黃海一號”、“東海一號”一個個橫空出世。考古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你想來一個大躍進,結果就會像當初“大躍進”一樣慘。(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