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霖

軍事關系是國際關系的晴雨表,在國際關系特別是雙邊關系體系中最為敏感和脆弱。這次“漣”號訪華是中日軍事交往史的又一個新篇章,標志著中日關系已經擺脫長久的陣痛和尷尬,進入了相互信任的新階段。
6月28日,日本海上自衛隊“漣”號驅逐艦從廣東湛江港起錨返航,圓滿結束對中國為期5天的友好訪問。由于眾所周知的歷史和現實原因,“漣”號訪華,顯然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中外軍事交流,它雖然在低調和審慎中“踏波”而來,但仍具有石破天驚的意義,特別是這個事件發生在中日達成并宣布有關東海問題的共識之后。
提起日艦,我們不能不想起甲午海戰,想起大清帝國強大的“北洋艦隊”被日本消滅的慘痛和羞辱歷史,想起此后日本對中國長達半世紀的欺凌、占領、掠奪和屠殺。然而,歷史是一條奔騰向前的河,誰都不能、也不該一直沉湎于昨日的噩夢而錯過發展的潮流。對于強鄰日本,我們既不能像清政府那樣閉關鎖國,妄自尊大,也不能像鴕鳥一樣故意回避現實、無視未來。中日關系山重水復多年后,該是用理性、智慧和雙贏原則認真處理的時候了。
熟悉國際關系的人都知道,軍事關系是國際關系的晴雨表,在國際關系特別是雙邊關系體系中最為敏感和脆弱。雙邊關系向良性方向發展時,軍事關系往往滯后于政治、經濟和貿易關系的發展;雙邊關系出現低潮或惡化時,軍事關系卻最先受損。這次“漣”號訪華是對去年我海軍167艦訪日的回訪,是中日軍事交往史的又一個新篇章,標志著中日關系已經擺脫長久的陣痛和尷尬,進入了相互信任的新階段,至少表達了雙方政治領導人建立互信的強烈意愿。
這次日艦訪華的意義是多方面的。首先,作為回訪,這遵循了“來而不往非禮也”的邦交慣例,表明中國對日軍事交往得到對方的積極回應。回訪本身更深層的意義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在中國方面享受到“正規軍”的待遇,這是中國對日戰略思維的一次突破和提升,意味著在軍事層面,日本已被視為一個“正常”國家,也是中國務實外交的一個重要表征,隱喻著中國對日本作為亞洲大國地位的承認,甚至發展中日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愿景。
日艦訪華是中國“師夷之長”的重要機會,也是個很有意義的開端。日本海上自衛隊,是日本的警備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根據戰后日本和平憲法,不能擁有“軍隊”的日本只能“專守防衛”,相應地,它的海上自衛隊不得擁有大型戰艦、航空母艦和核動力潛艇。但是事實上,日本海上自衛隊已發展壯大為亞洲最強的海上力量,甚至被輿論公認為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的世界第三“海軍”。利用這樣的互訪,中國海軍完全可以對“傳說”中的日本海上兵力有個直觀而實際的了解,有助于我們“知彼知己”。如果考慮到中日一衣帶水的近鄰關系,考慮到兩國的海洋戰略,考慮到此前一周,中日宣布就東海問題達成諒解的外交成果,那么,這種交往持之以恒便具有更大的戰略意義。
與過去的耀武揚威完全不同的是,日艦的首次訪華低調、慎言、考慮周密,這本身也說明,日方對日中軍事交流的高度敏感性和巨大地緣政治意味非常重視,可見日方很想把這次對華軍事外交的處女航,逐步擴大和延伸到亞太地區國家,從而與這些國家進一步修補政治關系,彌合歷史舊傷,共同面對未來。
日艦訪華,送來了一批用于中國災區的救濟物資,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宣示,那就是,隨著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增加,以及各國軍事力量對非軍事危機的介入力度的加大,國際軍事往來與合作的視野應該進一步擴大,角色可以向民防方面傾斜。
一葉知秋。中日關系一衣帶水,衣帶雖窄,但心理和情感上的距離超過了雙方共有的太平洋。一艦去,一艦來,又著實縮小了這種心理和情感空間,使我們對困惑多年的中日關系有了全新的期待。
(作者為博聯社總裁兼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