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祺

在發展經濟上,芬蘭成功掌握了四兩撥千斤的巧勁。
即便在歐洲人的眼里,芬蘭經濟的發展速度和方式也是一個“后來居上”的成功標桿。一個人口、資源、經濟家底都不占優勢的國家,為何能迅速崛起?
芬蘭速度
不論從什么角度看,芬蘭都是一個值得羨慕的國家。
5月,擺脫了一個冬季的陰霾,芬蘭人迎來最愛的陽光。記者趕上了母親節,芬蘭全民放假,商店也齊齊關門謝客。首都赫爾辛基市中心的愛斯普拉納公園又自然聚集了最擅長享受慵懶的市民。家庭成員或者朋友群圍起自己的草地餐桌,雕塑下,時髦裝扮的女孩們正在分享美酒,姿態仿佛T臺秀上的女主角。
傍晚來臨,公園附近的餐廳和酒吧人氣越來越旺,晚來的客人執杯佇立墻下,街燈投下中世紀色彩的燈光,映進他們的酒杯。
在芬蘭,看不到香港、孟買的車水馬龍,也沒有陸家嘴白領們的步履匆匆,但這個看上去慢悠悠的國家卻創造著經濟奇跡。更讓發展中國家“嫉妒”的是,高速的經濟增長下,芬蘭的自然環境卻沒有遭受嚴重的傷害,森林覆蓋率保持著70%以上水平,至于空氣質量,芬蘭人很自信,不需要像北京那樣計較“藍天數”。
即便是歐洲的友鄰,也對芬蘭高速沖刺的經濟發展能力心生向往。瑞典投資公司銀瑞達公司主席雅各布?沃侖伯格一再強調瑞典與芬蘭經濟合作的重要性,他舉的例子是諾基亞。“看看諾基亞如此富有活力和自信,成為行業中的世界領導者,激勵了我們所有的瑞典人,也使我們更加努力。”
如果結合芬蘭經濟發展的背景,更能理解雅各布?沃侖伯格對諾基亞的贊譽多么重要。芬蘭歷史上一直是歐洲的“發展中國家”,直到上世紀90年代經濟蕭條結束后,芬蘭才開始再次追趕發達國家,并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向高科技轉型。僅僅不到10年的時間,以諾基亞為代表的科技產品和品牌迅速地占領了世界各地的市場。
其他的歐洲強國不得不對芬蘭刮目相看。2004年,芬蘭再次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經濟體,把美國甩在后面,這已是芬蘭連續第三次獲得“冠軍”。近年,在世界各種經濟競爭力排行榜上,芬蘭一直處于第一陣營。
如果讓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介紹芬蘭經濟發展的歷程,可能要費很多口舌,作為曾經處于歐洲“邊緣”的弱國,芬蘭經濟很容易受世界政治事件的影響,經濟發展隨之幾起幾浮。但若讓普通人來談他們所感受到的變化,就要簡單多了。
瑪麗安尼一家世代居住赫爾辛基,作除了水保護,芬蘭企業在節能、垃圾處理、廢物循環利用、土壤保護和恢復等等環境科學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為傳統的芬蘭人,瑪麗安尼感受到的變化是從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開始的,當時她還是個小女孩,奧運會給整個芬蘭帶來了振奮的氣氛,芬蘭經濟由此開始逐漸復蘇。直到今天,瑪麗安尼眼中的奧運會,似乎還與“轉機”、“新生活”聯系在一起。
在此之前,芬蘭幾乎一窮二白,它是唯一全部付清二戰戰爭賠款的國家。但是,1950年代起步的發展,還是以森林工業為主導的單一經濟模式,在1990年代的經濟蕭條時期,芬蘭經濟遭遇重創。到了21世紀,芬蘭開始“改頭換面”,對國內產業結構進行革新,確立了服務業和科技產業的重要地位。這一次,芬蘭震驚四座。
超前一步
如果有人不清楚芬蘭的地理位置,也許不算奇怪;但如果沒有聽說過諾基亞,那么他將被排除在現代城市人的行列之外。諾基亞僅僅是一個代表,技術立國和超前一步的概念正是芬蘭經濟的驅動力。
記者走進位于赫爾辛基的WinWinD公司辦公室,只看到幾名員工輕聲走動,辦公室里安靜而整潔,看上去更像一個小規模的私人公司。這家企業實際上是世界頂尖的風力發電機企業之一,2006年一年的銷售額達到6000萬美元。這又是一個例子,芬蘭人早已把目光投向新型能源開發,搶占下一輪經濟競爭的先機。
WinWinD總裁萬利?馬丁優雅地介紹著自己產品的過人之處,語調仿佛引領觀眾欣賞藝術品,聲音中充滿自豪感。目前全世界普遍使用的風力發電機是高速風力發電機,大約占到總風力發電機數量的90%,但高速風力發電機價格昂貴,使用壽命最多只有20年。WinWinD對傳統風力發電機進行了改造,讓它避免高速發電機的缺陷,既高效又能延長壽命,而且適應更加復雜的自然條件。
目前,WinWinD已經在世界各地建立了項目,最大的項目在愛沙尼亞,中國黑龍江也有WinWinD風力發電機的身影。當許多國家還在猶豫投入于技術創新是否劃算的時候,芬蘭已經步入創新投資與回報的良性循環中。
WinWinD恰好能說明這一點。這家公司160名員工中大多數是工程師,政府也以貼息貸款、科研資金等方式,支持公司的研發。
芬蘭官方對科研的支持,可能要讓很多國家的科研工作者羨慕。“我們國家優秀的科研中心和科研項目,是孕育科技創新和生產技術的關鍵因素。”芬蘭總統塔里亞?哈洛寧說。為了實施輔助科研創新的行動,芬蘭成立了國家技術創新局(Teakes),這個創新局屬于芬蘭貿易工業部,每年,創新局從政府預算中獲得資金,把資金投給企業、科研院所用于科研。芬蘭政府對科研的投入占GDP的比例位于世界前列。
在國家的主導和鼓勵下,信息通訊、新型能源、環境工程、生物、材料等等代表未來世界經濟動力的產業,已經成為芬蘭最具活力的領域。像手機行業里的諾基亞一樣,在它們中間,出現更多一流的世界品牌已不是什么奢
望。
合作生財
可是,盡管芬蘭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財政力量在教育和科研上,但芬蘭畢竟太“小”了,它如何能夠讓自己的技術優勢,撬動巨大的世界市場?芬蘭人給出的答案是:合作生財。
“中國實在太大了,你們一個省的項目,對于我們的一個公司來說,都是巨大無比的。芬蘭公司的規模普遍比較小,一個公司拿不下來,所以我們就聯合在一起承接項目。”芬蘭環境科技中國項目委員會(FECC)主任馬力?潘瑟卡里歐對記者說。FECC,最典型地說明了芬蘭企業四兩撥千斤的合作方式。
規模較小,是芬蘭企業普遍的特征。創造芬蘭GDP70%的1.6萬家企業都是芬蘭工商業聯合會(EK)的成員,但這些企業中95%是中小型企業。為了集成企業優勢,2006年,芬蘭工貿部成立FECC,這個由政府出資的部門專門負責與中國合作的環境項目。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芬蘭就積累了處理環境污染問題的經驗。一個成功的經驗是對Vesijarvi湖的治理。赫爾辛基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提莫?凱瑞賽歐介紹說,上世紀中期,Vesijarvi湖周邊工業蓬勃發展,廢水排入湖泊,再加上城市垃圾的靠近和過度取水,Vesijarvi一度遭受了嚴重的污染。
1987年開始,政府啟動了治理是Vesijarvi湖的行動。當然,搬遷工廠,減少污染源,是最根本的措施,但已經被污染的水體還需要生物技術的干預才能恢復元氣。
赫爾辛基大學環境科學系承擔了生物治理的研究工作。其中一個有趣的方法是,科學家們發現湖泊里一種魚對湖泊水質有害無利,因為這種魚喜歡攪動湖底淤泥,淤泥釋放出營養,會加重水體富營養的狀況。于是,這種魚被大量捕撈,以改善水體的生物平衡。經過多種方法綜合的治理,現在,Vesijarvi已經是一個風景優美的休閑場所。
除了水保護,芬蘭企業在節能、垃圾處理、廢物循環利用、土壤保護和恢復等等環境科學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有了技術,現在的唯一問題,就是把技術“打包”,售賣給像中國這樣需要環境技術而又市場巨大的國家。
芬蘭人,保持著歐洲北方人的質樸和單純,但在發展經濟的經驗上,芬蘭卻成功掌握了四兩撥千斤的巧勁,這本身也是一種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