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偉
在經歷了多年經濟高速增長之后,政府的財力已經大大增強。這使得暌違已久的“現代國家”的社會保障計劃成為可能。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禮記》描述的人人享有生存保障的社會。盡管此后許多人都曾向國人許諾過更加美好的社會形態,但最終歷史證明,儒家理想歷兩千年而不衰,最能概括一個“前現代國家”的國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福利”一詞,中國古代沒有,而是借譯自日語,以對應英文單詞“welfare”或詞組“socialsecurity”,一開始意指政府定期向失業和殘疾人士提供補助,后來擴大到政府向公民提供養老金、家庭津貼和公費醫療的制度行為。
“福利”這個詞之所以到現代才出現,是因為,“福利”是“現代國家”才有的事物。
中國“現代化”的歷程于今歷時已過百年,最近30年是變化最大最快的時段之一。1980年代,中國的農民掙脫了“公社”的束縛,卻同時失去了廉價可及的醫療和教育;1990年代,許多城市職工獲得了離開“單位”的自由,卻同時失去了“單位”背后的保障。對那個前現代國家的社會理想而發的喟嘆,再次隨處可聞;而為發達“現代國家”所共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只能讓人在艷羨之余,隔洋興嘆而已。
在經歷了多年經濟高速增長之后,政府的財力已經大大增強。這使得暌違已久的“現代國家”的社會保障計劃成為可能。
最近幾年來,中國陸續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將農民、沒有職業的城市居民和學生納入醫療保險計劃,面對快速城市化帶來的房價高漲,又承諾將由政府投資興建廉價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為低收入家庭解決住房困難。在部分地區,政府要求企業為沒有城市戶口的農民工交納包括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
中國正試圖建立一個覆蓋世界上最多人口的社會保障網。這個保障網與30年前的“單位”和“公社”保障不同,它建基于現代國家的政府責任和國民權利之上,目的不在于控制個人,而是免除其后顧之憂,使其能夠自由發展;這個保障網的功用不在于“均貧富”,而是旨在保障起點的公平,為個人發揮才智創造知識與財富的活動提供安定的環境。期待這張保障網能夠成為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中國社會的安全網。
從失去舊的保障到重建新的保障,這是30年改革開放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重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