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光明
對當下的中國汽車業來說,現在最需要的還是信心和志氣,一種對汽車創新態度上的轉變。
提起汽車,國人心里總是不爽。盡管現在轎車已經開始普及,官方早已宣布中國進入汽車社會,產業界也因為我們進入世界汽車制造大國而愉悅,但不管怎么看,汽車對于當下中國人來說,還是一個痛點。這是為什么?
自主品牌屈指可數
無論今天還是今后一段時間,汽車都將是個敏感的話題。原因是,有技術含量的中國汽車還沒有成為國內汽車消費的主流。
中國汽車業的崛起表面上看很光鮮:現已躍升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市場,去年產銷高達880萬輛,今年預計要達到1000萬輛,依據目前的產能,再生產多一點也沒問題。有關方面已經放出信息,要很好地慶賀一番。但是多不等于好,大不代表強。所以,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現在的中國汽車業似乎更像一個缺鈣的巨人。我們看到,近年來新車型上市不少(每年有百余款新車推出,平均三天一款新車上市),而且本土汽車也占了不少,但它們要么上市不久就疲軟,要么幾個月后就蹤跡全無。
實事求是地講,從縱向來比,中國的汽車制造水平并不低,連奧迪寶馬奔馳都能制造,趕上了國外先進水平;而從橫向來比,中國汽車則仍處在制造和仿制的起步階段,在某些方面與國外的距離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比如核心技術和設計技術(包括關鍵零部件在內)等。
事實上,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汽車產業是獲益最多的行業,也是一個最受寵的行業。該引進的都引進了,該交的學費都交了——應該說,中國汽車產業現在什么都不缺,唯獨缺的就是汽車設計和研發的原創能力。我們看到,近年來,很多民族汽車品牌接連打出了自主品牌旗號,但其中有多少不帶水分,又有多少是貨真價實的?
對于中國汽車的詬病,除仿制和改進型設計外,主要是汽車研發基礎薄弱,以及對汽車技術缺乏前瞻與遠見。
這并不是一種苛刻的批評。日本(上個世紀50年代起步)和韓國(上個世紀70年代起步),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汽車技術,在很短時間里就實現了本土化和自主研發能力,并走上了以出口導向型為主的汽車工業發展之路,躋身于汽車強國之列。而我國的汽車業起步不晚,卻歷經坎坷,發展到今天自主品牌屈指可數。迄今為止,乘用車(轎車是上個世紀80年代起步)的主體還躺在“以市場換技術”的懷里;本土汽車的自主創新有熱情、有積極性,但缺少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很難突破研發瓶頸和關鍵技術壁壘。
生產方式要轉變
拋開狹義的情緒和自尊,實事求是地與國外汽車(包括合資品牌)對比之后會發現:本土汽車的差距不僅客觀存在,而且還在對于汽車設計和研發的認識上存有差距。
綜觀國內汽車研發現狀,不少整車廠對汽車設計和研發的認識還停留在偏重于外形設計上,忽視了汽車工程的設計,尤其是不愿在基礎設計和研發上下功夫,缺乏科學的態度和責任感;其次,急功近利泛濫,采用“短平快”的方式(委托境內外設計公司設計,或換牌貼標拿來主義,拷貝仿制設計等),劍走邊鋒,急于套現,使不少車型設計脫離了中國語境,屢遭媒體質疑,在訴求和附加值上大打折扣;最為嚴重的是,由于設計的缺陷和不完善導致品質問題也時有所發生,這就說明汽車設計是一個體系的設計,而非簡單的靠所謂整合或買來甚至拿來,就能掌握的一門技術。
中國汽車業要強大起來,必須靠自己的自主創新(包括研發和設計在內)能力和核心技術支撐,要從制造型為主的生產方式轉變為技術型為主的生產方式。
最近在南京召開的“輕卡五十年高端峰會”上,與會者就深感中國輕卡的危機并不在于“中國制造”上,而在“中國創造”上。這也點出了中國汽車業的通病。比如,在即將實施國家新的排放標準時,不少輕卡企業感到壓力,呼吁在實施新的排放政策上不要一刀切,兼顧到這些車是針對農村市場等。專家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在環保方面不能有雙重標準,同時指出,通過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法規的實施,迫使中國汽車技術能級迅速提高,盡快與國際標準接軌或趕上國際標準。這樣才能促進中國汽車技術進步,有助于品牌創立,樹立中國汽車的產品形象。
對于這件事,業內人士說,如果早做準備(技術儲備)就不會有今天的被動。事實上,有關專家早就提醒輕卡行業未雨綢繆,告誡要盡早對輕卡發動機電噴技術進行研發,包括其他技術在內,但不少企業因為忽視了對行業發展的思考,錯失了不少機遇。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到,中國車企缺的是什么。
再比如,在今年兩會上,某民營車企代表竟然呼吁“汽車標準要有中國特色”,不要被“國外標準”牽著鼻子走,提出要修改或制定符合國情的汽車標準。業內人士就此議論,他這一番話,是否意味著對落后技術進行保護?這就不免讓人想起,當年在桑塔納國產化推進最困難時,也有人說是外國人在標準上卡我們的脖子,提出過降低標準,建議采用“符合國情的過渡標準”,遭到朱镕基的堅決反對。
更要注重功能和性能設計
就產品的實體設計而言,既要重視形式設計,但更要重視功能和性能設計,兩者不可偏廢。
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很流行,即“中國汽車是工程師設計的,外國汽車是設計師設計的。”現在看來,這一說法還是有失偏頗,就像對早年“造卡車是小學水平,造轎車是大學水平”進行重新認識一樣。
汽車設計不僅僅是指外形設計,它是需要技術保證為前提的產品,視可靠性為生命的綜合性學問,離不開工程和專門技術的支撐。換句話說,沒有技術內涵的設計都將是空中樓閣。反觀現實,在本土汽車設計上,是否也存在著浮躁之風和大躍進的現象?
應該說,中國并不缺乏設計人才,因為現在不少重點大學都開設了工業設計專業和汽車專業,在近十年里培養了大量設計人才;當然,也不缺乏設計的眼光和思路(我們對國外最先進的汽車技術都了解,掌握著一手信息)。現在看來,缺的是設計戰略的規劃、經驗及數據庫等基礎性的硬件建設。當然,根本問題還是取決于中國汽車企業對汽車的認識,以及采取怎樣的思維方式。
所謂的汽車原創設計能力,還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積累才能形成。對當下的中國汽車業來說,現在最需要的還是信心和志氣,一種對汽車創新態度上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