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河
通過他的作品,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天才少年的成長軌跡,更可以看到他是如何獲得一種國際性的藝術思維和逼人的才氣的。
自古英雄出少年,這話用來指認周詩元的藝術經歷和作品,想必大家一定不會反對。近日在建國中路一號美術館開幕的《慧緣?意象》周詩元攝影展,再一次讓觀眾在驚嘆聲中,反思我們的藝術教育和人文教育。
今年二十出頭的周詩元,從十六歲那年舉辦第一個攝影展以來,如今已經在國內外辦了五次個展,通過他的作品,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天才少年的成長軌跡,更可以看到他是如何獲得一種國際性的藝術思維和逼人才氣的。
大部分觀眾在周詩元的作品前或許會產生一點迷惘和困惑,因為作品的圖像與實物的距離實在太遠了,超出了一般人的生活經驗。但鏡頭中的物體,可以一語道出,是我們常見的,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尋常物,只是被攝影家用另一種語言解讀,有了極大的陌生感和新鮮感,并且,我們可以在實體上看到被賦予了一種東方哲學的意味。所謂從芥子看須彌,也許就是如此吧。從另一方面看,他的作品從平常的事物中抽離出來,用影像與線條表達一種理念,而這種理念又是國內攝影界最最缺少的藝術元素,那就是想象力和觀察力。
周詩元的作品富有油畫的質感、版畫的硬朗和中國畫的墨暈渲染效果,還有科學界的語言,那是對微觀世界的興趣,一葉一草都可以被放大到駭人的地步,從而獲得全新的意象。
周詩元的成長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他在讀小學五年級時,由于厭倦課堂里的生活,同時憑著對攝影的興趣,參加了學校的興趣小組,成為學校的“攝影記者”。從此周詩元經常穿梭在學校與社會之間,這段經歷對他的成長具有關鍵的作用。初中畢業后,周詩元遠赴澳大利亞讀高中,那里的教育模式是充分地發揮個人的能量,特別是創造精神,更能得到鼓勵。周詩元被那里奇特的自然風光所吸引,甩開膀子大拍特拍,將異域的風光收入鏡頭。半年后,他就在校方的支持下,舉辦了第一次個展。這次攝影展,還在當地留學生和華人社團中引起很大的反響。
后來,周詩元不再滿足對自然景觀的反映,而是進入更加神秘的領域。他將西方美術的元素注入照相機鏡頭,從尋常事物中發現特殊的圖像。比如他會花很長時間記錄月亮的軌跡,也會趴在叢林中,抓拍小動物和一棵草的生長,一朵花的開放過程,甚至一滴水的流動,也會被他細心地記錄下來。但他又不是自然主義地記錄,而是滲透了自己的感情和思考,所以呈現的畫面,就有了繪畫的視覺效果,有了盎然的詩意。
但問題也來了,正因為周詩元的圖像看上去怪誕不經,常被人懷疑借助了電腦技術,但事實上,周詩元僅僅使用一臺很普通的照相機便完成了大量創作。周詩元說,數碼相機與人的眼睛之間有一段20至30厘米的距離,在這之間,會產生許多微調即可幻化出來的神奇景象,這個探索,讓他的思路大為開拓,創作也獲得了靈感和激情。
最具有思考價值的是,周詩元在澳大利亞進行這種創作,總是能得到老師的鼓勵,決不會因為他的離奇想法而受到訓斥,他的個展也得到寬容和一些基金會的支持。據他父親說,他還參與了北京一個重大建筑工程的設計,他拿出周詩元畫的一座高級會所設計稿讓我看,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個少年的作品。現代,而又與傳統接上了氣息,更重要的是,與大自然緊緊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