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至今沒有擺脫政策市的特征,也正因為如此,救市或者不救,都將政府視之為市場的深度參與者。
數周以來,股指狂瀉,救市或者不救市的辯論趨于白熱化,論辯雙方各執一詞,甚至互相指責。監管部門始終不發一言,絕不介入。4月3日《經濟觀察報》發表社論說,救市或者不救市并非問題的實質,辨析政府在市場中扮演何種角色更為關鍵。
文章說,縱觀當下的各種意見,可以認為,救市或者不救市,均是市場中各種利益代言者心態的反映。對于中國證券市場來說,這種爭論在歷史上并不鮮見。遺憾的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無論哪種力量占了上風,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股市的特征。
文中引用了最新發布的《國務院2008年工作要點》,認為在決策部門的判斷中,防通脹、防過熱的“雙防”,正讓位于防過熱、防下滑的“雙防”,決策部門認識到中國經濟需要防范可能的減速風險。由于經濟基本面的穩定是中國股市長期向好的根基,如果這個基礎不再,再強的政策暗示和推動,都不可能將股市帶上一個新的水平。因此,而保持中國經濟的穩健增速,正是最有力的救市行為。
文章認為,中國至今沒有擺脫政策市的特征,也正因為如此,救市或者不救,都將政府視之為市場的深度參與者。這是政府的尷尬。從市場經濟的基本理念來說,市場自有沉浮,當初就不應以硬砸的方式希望拖住狂飆的指數,現在以沉默應對所有詰問或者呼吁,也并非監管者應有的姿態。總之,如果市場的制度設計不能降低交易成本,不能保證“三公”原則,不能保護投資者利益,行政管制色彩依然濃重,無論救或者不救,這個市場都沒有希望。